15-16世纪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人类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世界各地人口的迁移和物种的大交流,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西欧国家通过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掠夺,使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发展,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而广大的亚非拉国家也在此过程中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这是世界历史形成的重要环节。
欧洲的海上扩张和陆上扩张的第一个明显结果是,人类的眼界前所未有地扩大了,地理知识不再局限于一个区域,一个大陆,整个地球的形状首次被了解和绘入地图,这项工作主要是由带头从事海洋探险的西欧人进行的。
相对孤立
局部视野
一个整体
全球视野
1.环球航行的实现,使人们相信地圆说,摆脱了神学的桎梏,自然科学随之得到更大的发展。
2.人们在对世界各地的考察中,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动植物学、地理学和气象学的资料。
探险者们带回欧洲的各地的动植物标本,开阔了生物学家的眼界,促进对动植物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为后来形成以达尔文为代表的生物进化思想奠定基础
在开辟新航路的过程中,人类对大气环流、季风、洋流的不断了解,以及对天气情况和变化规律的逐渐认识,为气象学、气候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16世纪,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大大扩展,认识世界的能力不断提高。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单元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Contents
目录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大航海时代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一、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三、早期殖民扩张
壹
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全球联系初步建立的纽带
15世纪末到17世纪,伊比利亚白人大举移民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到1574年,西班牙人移民总数达15万。到1590年,巴西的欧洲白人已有三四万。与此同时,印第安人便开始了锐减和被灭绝的过程,16—17世纪时锐减了约90%。在印第安人锐减的同时,欧洲人又大肆猎捕黑人,运入美洲供奴役。16—17世纪,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又大量移民北美,最后形成了今天美利坚人、加拿大人的主体。
——摘编自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
思考: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15世纪末-17世纪人口迁移的情况。
迁移的主体:
1.人口迁移
迁移方向:
迁移的方式:
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
欧洲人
移民(主动移民)
黑奴贸易(被动移民)
材料:欧洲人的发现不仅导致新的全球性的视野,还导致新的全球性种族分布,打破了1500年以前世界范围内的种族隔离。而这种人类诸种族的混合,必然伴随着动植物的相应混合。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改变人口地理分布,出现族群混合现象;
促进世界物种交换;
促进美洲经济开发。
思考: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人口迁移的影响。
①积极影响:
②消极影响:
美洲被殖民掠夺,印第安人遭灭顶之灾;
黑奴贸易使非洲丧失大量精壮劳动力,导致非洲发展的滞后和社会混乱。
各种疾病传播蔓延。
2.物种交换
欧亚→?美洲
美洲?→?世界
植物
动物
小龙虾等
微生物
小麦、燕麦、大麦、 裸麦、橄榄、葡萄等
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可可、烟草等
马、牛、猪、羊、鸡等
各种疾病和传染病病菌
(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
新航路开辟后所引发的人口、动植物以及病原体跨区域大范围的传播和交流,有人称之为“全球物种大交换”,也有人称之为“哥伦布大交换”
玉米和甘薯传入中国
16世纪中期,玉米传入中国,初称番麦、西天麦、玉蜀黍等。最初玉米在中国种植不广,一度是皇家御用贡品,直到18世纪中期和19世纪初,玉米才在中国广泛种植。甘薯约在明朝后期从东南亚传入中国,因来自番邦,又名番薯,万历年间已有相关记载。1594年福建发生饥荒,政府大力推广甘薯种植,到17世纪甘薯成为普通百姓的重要食物。玉米和甘薯的传入,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对明清时代中国人口的增长和贫瘠地区的开发产生了直接影响。 教材P40“历史纵横”
思考: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物种交换的影响。
积极:增加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促进经济开发;丰富食物结构;
促进文明交融。
消极:导致疾病传播;
伴随殖民掠夺。
贰
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全球联系初步建立的纽带
全球航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形成齐头并进的态势。
海路贸易
主导国
贸易双方及主要交换物
印度洋贸易
欧
洲
各
国
大西洋贸易
欧美贸易
三角贸易
太平洋贸易
欧洲制造品—非洲黑奴—美洲金银棉花烟草毛皮等
以澳门为主要中转站: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
参与中日丝银贸易:丝瓷——白银
横跨太平洋贸易:“马尼拉大帆船”(菲律宾-墨西哥)
欧洲人通过开辟出的多条航线和沿海港口,将生产的手工制品运到美洲销售,换回南美洲的贵金属、蔗糖和烟草
西班牙
葡萄牙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世界市场——世界范围的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是通过商品交换把各国市场紧密联系起来的总体。
随着海上航路的扩展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
在丝银贸易中,大量白银流入对中国的影响
(1)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进一步刺激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有促进作用
(2)推动了新兴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3)促进农业商品化和手工业的发展。
(4)中国的丝绸、瓷器远销欧洲,中国在当时全球贸易中处于顺差地位。
欧洲各国
印度
澳门
(葡占)
中 国
(明清)
马尼拉
美洲
(墨西哥)
葡萄牙
西班牙
丝瓷
丝瓷
丝瓷
白银
白银
丝瓷棉
丝瓷棉
一个围绕中国的白银贸易网络逐渐形成
日本
白银
丝瓷
叁
--世界格局的演变
早期殖民扩张
建立殖民地
掠夺金银
黑奴贸易
建立殖民据点和商站
垄断商路
欺诈贸易
葡萄牙——
亚非、巴西
西班牙——
美洲、菲律宾
教皇子午线
打破了原来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
是西方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开始
——世界文明格局变化
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拉开了欧洲海外扩张的序幕,葡萄牙和西班牙走上了大规模殖民掠夺的道路。
17世纪时,荷兰、英国与法国在亚洲、非洲、北美洲建立了多个殖民地。
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18世纪中后期,英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日不落帝国”
殖民扩张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具雏形
2、对欧洲的影响:
商业革命:
价格革命:
封建制度濒临解体资本主义加速发展(阶级关系变动)
西欧商业资产阶级崛起,封建制度衰落,一场社会变革帷幕逐渐拉开
1.对亚非拉
殖民扩张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亚洲的古老帝国也受到冲击。
——世界文明格局变化
加速西欧封建制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社会转型
1.引起“商业革命”(商业中心的转移)
2.引起“价格革命”(货币贬值;社会分化)
3.开始殖民扩张(殖民掠夺)
1.带来深重的灾难:政治控制、经济掠夺等
2.带去西方文明,冲击了当地落后文化和生活方式。
3.人口种族的变化
1.加强了各地间联系,逐渐结束相互孤立状态,文明发生碰撞并开始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2.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冲击了教会神学理论。
2.对非美
1.对欧洲
3.对亚洲
4.对世界
1.欧洲人用从美洲掠夺来的白银在亚洲消费,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2.红薯、土豆等物种传入中国.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材料来源于2018年课标2卷33题
对美洲、非洲:罪恶与灾难
——美洲种族灭绝;猎获非洲黑人、人口大量减少。
美洲:带去大量劳动力,开发美洲;族群混合。
材料: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马克思《资本论》
问题: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新航路开辟对美洲、非洲的影响
对世界:有利于文明交流;推动世界整体性进程
——人口迁移:推动了世界人口迁移
——物种交流:改变人类的饮食结构
——洲际贸易:走向全球性的贸易逐渐形成
——走向整体:加快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材料来源于2015·四川高考·13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历史加快了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洲际贸易是近代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经济与文化联系的主要内容之一。
——据艾里克·威廉斯《资本主义与奴隶制度》等
——(2009年大纲Ⅰ卷·39题)
问题: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影响。
新航路开辟;
新旧世界(或新旧大陆)之间物种交流、疾病传播;
物种交流密切了各地区联系;
疾病传播给人类带来灾难。
材料: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2017年江苏高考21题材料)
1)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提高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2)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
3)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
4)进行殖民侵略,侵害中国主权。
问题: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
“文明交往航线”下的中国应对与反思
应对:明清时期,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
材料:明朝初年,……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
——材料来源于2012年海南卷26题
失去的机会
反思:海权事关国家主权;
要有全球视野与眼界;
主动融入世界及全球化浪潮中……
在菲律宾马克坦岛上航海家麦哲伦遇难的地方,有一座纪念亭,亭中立有一块石座铜碑。碑的下面有这样的文字:“费尔南多·麦哲伦。1521年4月27日,费尔南多·麦哲伦死于此地。他在与马克坦岛酋长拉普拉普的战士们交战中受伤身亡。麦哲伦船队的一般船--维多利亚号,在埃尔卡诺的指挥下,于1521年5月1日升帆驶离宿务港,并于1522年9月6日返抵西班牙港口停泊,第一次环球航海就这样完成了。”
这块碑的背面,则刻着另一段文字:“拉普拉普。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战士们,在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杀死了他们的首领--费尔南多·麦哲伦。由此,拉普拉普成为击退欧洲人侵略的第一位菲律宾人”.
(纪念碑正面和背面镌刻的文字都包含着对逝者的价值评价)
——材料来源于(2009·宁夏卷39题)
扩张、苦难、代价、伤痛、——和平、财富、进步、文明……
价值判断与历史反思
价值判断具有相对性,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求不同,价值判断也就不同,会对同一事物或行为做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判断;价值判断的相对性并不否定价值判断的客观性,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必需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
“历史”在这里相遇……
“文明”在这里连线……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边、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和平、财富、进步、文明……
思考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地理大发现”开辟了什么样的时代并说明理由。
思考二:有学者认为,新航路的开辟是“市场联系之路”、“文明交流之路”、“思想震撼之路”、“殖民掠夺之路”与“社会转型之路”。请用史实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