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课时教学设计
课 题
长方体体积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从“学数学”的过程转变到“做数学”的过程。本设计采用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不断猜想、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论证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学到知识。
2.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2、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变化,发展空间思维。
重点、难点: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3.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可附教学流程图,含板书设计)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从“学数学”的过程转变到“做数学”的过程。本设计采用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不断猜想、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论证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学到知识。 1.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在教学中,本设计不仅让学生学会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还渗透了猜想、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同时让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整个过程,并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能结合具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教学时,首先通过“摆一摆”的活动
第1课时 长方体的体积(1)
一、设疑引入 1.复习旧知。
1、回忆一下:什么是物体的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
2.观察、估测。
(1)大胆猜测: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那么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呢?
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2)观察、验证。(课件动画演示教材41页主题图)
师:认真观察图形的变化,然后小组讨论:你认为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 (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关,并且发现长方体的长、宽相等时,高越大体积越大;长、高相等时,宽越大体积越大;宽、高相等时,长越大体积越大)
3.导入新课。
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1.在操作中感知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 师:同学们,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体积为1厘米3的小正方体,每组摆出3个不同的长方体,并且填写书中的表格,然后与小组同学说一说你在操作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表格如下)
学生先在小组内合作摆出不同的长方体,并且边摆边记录,再进行讨论。
2.推导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1)观察表中的数据,求长方体的体积。 ①观察表中的数据,每排小正方体的数量、每层的排数、层数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每排小正方体的数量相当于长方体的长,每层的排数相当于长方体的宽,层数相当于长方体的高)
②动笔算一算每组长、宽、高相乘的积。
③把计算结果与表中的体积进行比较,发现长×宽×高的积就是长方体的体积。
(2)得出结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3)用字母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V表示,长用a表示,宽用b表示,高用h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是V=abh。
板书: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长×宽×高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 =底面积×高
V=Sh
6.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7.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300-500字)
本节课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本节课通过教学情境的设置,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在探索过程中,学生自己摆出了不同的长方体,也摆出了正方体,并且发现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发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总结出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本节课,学生在汇报时语言表达不是很清楚,我们以后会多做这方面的练习,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