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克己复礼》同步练习-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二、《克己复礼》同步练习-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15 09:51:4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克己复礼同步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天下归仁 ( ) 2.周监于二代, 郁郁乎文哉( )( )( )
3.孔子谓季氏( ) 4.天下有道( )
5.必也正名乎( ) 6.盖阙如也( )
7.则民无所错手足( ) 8.信如君不君( )
9.君子务本( ) 10.本立而道生( )
11.色难( ) 12.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 )( )
13.钻燧改火( ) 14.期可已矣( )
15.礼云礼云 ( ) 16.人而不仁( )
二、填空
1.克己复礼:?礼是什么?礼:
2.“吾衰甚矣也”“吾不复梦见周公久矣“ 主谓倒装[谓语前置],用来强调前置的谓语部分,突出 、 ,反映
3.孔子认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而现实又“礼崩乐坏”。礼崩乐坏:古代的规则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4.那么春秋末期的礼乐崩坏有哪些例子?⑴ ⑵
5.孔子理想中的社会秩序是什么?是 (填六个字)这是孔子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秩序的最高境界,这实际上
6.阅读2.8则和17.21则,这两则文字,孔子提出了为孝的两个主张:
⑴ 。
⑵ 。
7.这个专题中孔子的语录重点阐述了“礼”,归纳起来有两个方面:从国家大局看, 要 , ,
;从个人来看要 , , 。
8.觚不觚,觚哉!觚哉!这是孔子对当时 、 的现象发出的感叹。
三、简答题
1.孔子要克己复礼,恢复周礼,为什么?

2.思考:宋代儒学说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是子纲”,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




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6分)
①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
②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韩非子·二柄》)
③天下无指者,生于物之各有名,名不为指也。(公孙龙《指物论》)
⑴一、三两则材料中提到的“名”分别是指A_________和B_________(2分)
⑵分析一、二两则材料中孔子、韩非子对于言行问题的不同见解。(4分)





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材料一: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材料二:棺三寸,足以朽体;衣衾三领,足以覆恶。以及其葬也,下毋及泉,上毋通臭,垄若参耕之亩,则止矣。”死则既已葬矣,生者必无久哭,而疾【注】而从事,人为其所能,以交相利也。此圣王之法也。
【注】疾,快速。
⑴概括儒家和墨家提倡的居丧方式。(2分)
 
⑵结合现实,简述你对儒家或墨家所倡导的居丧方式的看法。(4分)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12·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试结合课文有关章节,谈谈你的理解。




克己复礼同步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天下归仁 ( ) 2.周监于二代, 郁郁乎文哉( )( )( )
3.孔子谓季氏( ) 4.天下有道( )
5.必也正名乎( ) 6.盖阙如也( )
7.则民无所错手足( ) 8.信如君不君( )
9.君子务本( ) 10.本立而道生( )
11.色难( ) 12.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 )( )
13.钻燧改火( ) 14.期可已矣( )
15.礼云礼云 ( ) 16.人而不仁( )
答案:1.赞许 2.通“鉴”。借鉴 文采丰富的样子 完美3.评论4.指政治清明5.指纠正礼乐制度的规定相违背的各种名分。6.空缺,指留着不表示意见或不作处理7.通“措”。放置。8.诚然 9.致力,从事10.仁道,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11.指侍奉父母时应该保持的敬爱合约的神色态度12.年长者 吃喝 乃,竟13、指新的一年开始 14.一周年15.助词16.如果
二、填空
1.克己复礼:?礼是什么?礼:
答案:礼,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主要指周礼)
2.“吾衰甚矣也”“吾不复梦见周公久矣“ 主谓倒装[谓语前置],用来强调前置的谓语部分,突出 、
,反映
答案:突出甚矣”、“久矣”。反映了出孔子对周礼的梦寐以求、无限思慕。也反映出孔子在年老体衰和四处碰壁后的悲凉心情,体现了孔子的感叹之深,
3.孔子认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而现实又“礼崩乐坏”。礼崩乐坏:古代的规则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答案:礼崩乐坏:古代的规则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4.那么春秋末期的礼乐崩坏有哪些例子?⑴ ⑵
答案:⑴(大夫)八佾舞于庭⑵觚不觚
5.孔子理想中的社会秩序是什么?是 (填六个字)这是孔子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秩序的最高境界,这实际上
答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实际就是周礼所规定的奴隶主贵族等级制度和以贵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
6.阅读2.8则和17.21则,这两则文字,孔子提出了为孝的两个主张:
⑴ 。
⑵ 。
答案:⑴色,有事时子女为父母效劳,有酒食时让父母吃食,这并不是真正的孝,真正的孝是能在父母面前始终保持敬爱和悦的神色。
⑵守丧三年。
7.这个专题中孔子的语录重点阐述了“礼”,归纳起来有两个方面:从国家大局看, 要 , , ;从个人来看要 , , 。
答案:从国家大局看,要有道、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从个人来看要孝悌,色,守丧三年。
8.觚不觚,觚哉!觚哉!这是孔子对当时 、 的现象发出的感叹。
答案:礼崩乐坏 名实不符
三、简答题
1.孔子要克己复礼,恢复周礼,为什么?
答案:当时社会礼崩乐坏,而周礼鉴于二代,郁郁而文,能起到规范社会的作用。
2.思考:宋代儒学说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是子纲”,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
答案:孔子讲君臣父子关系是确实强调了臣下和子女的义务,强调了臣下对君主的忠诚,子女对父母的孝敬。但是孔子同样也强调了君主、父母的义务:君要行君道,父要有父道。但是后世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片面强调了君权和父权,这种极端化的主张把封建专制推向了极致。主要是宋代开始的。
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6分)
①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
②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韩非子·二柄》)
③天下无指者,生于物之各有名,名不为指也。(公孙龙《指物论》)
⑴一、三两则材料中提到的“名”分别是指A_________和B_________(2分)
⑵分析一、二两则材料中孔子、韩非子对于言行问题的不同见解。(4分)



答案:⑴A(定)名分 B名称
⑵孔子侧重说言,强调言要行得通;认为不能马虎对待自己的言语,要能够说得清相应的名分,说出来还一定要行得通。
韩非子侧重说行,通过考察行足否和言统一来进行赏罚;认为功效符合职事,职事符合言论,就赏:功效不符合职事,职事不符合言论,就罚。(分析两人不同见解各2分)
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材料一: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材料二:棺三寸,足以朽体;衣衾三领,足以覆恶。以及其葬也,下毋及泉,上毋通臭,垄若参耕之亩,则止矣。”死则既已葬矣,生者必无久哭,而疾【注】而从事,人为其所能,以交相利也。此圣王之法也。
【注】疾,快速。
⑴概括儒家和墨家提倡的居丧方式。(2分)
 
⑵结合现实,简述你对儒家或墨家所倡导的居丧方式的看法。(4分)



21、答案:答案儒家:遵守礼制,为父母守孝三年以报答父母抚育之恩。墨家:提倡节葬,死者既葬,生者不必久哀,而应赶紧工作。(共2 分。准确概括儒家、墨家观点各1分。意思相近即可)'解析:结合材料一“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可以得出儒家遵守礼制,为父母守孝三年以报答父母抚育之恩;从材料二的两个“足以”和一个“止矣”可得出墨家提倡节葬,由“生者必无久哭,而疾而从事”可看出墨家提倡生者不必久哀,应赶紧工作。
22.答案:①儒家认为孝乃仁之本,守孝三年并非只是一种形式,而是在内心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也是培植仁心的过程。②墨家则认为逝者已逝,生者不能因长期服丧而耽误生产劳动。③墨家薄葬短丧的观点的核心为节用利民,与当代提倡的“厚养薄葬”的观念趋同。儒家提倡的“守孝三年”礼制在现代社会显然不现实,也没必要,但其不忘父母养育恩情的本意仍然值得肯定。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12·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试结合课文有关章节,谈谈你的理解。




5.答案: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
“仁”是“礼”的内核(3.3);“礼”是“仁”的目的与外在表现(12.1)。
“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1.2)(2.8)(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