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诲人不倦同步练习-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十一、诲人不倦同步练习-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15 09:48:1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诲人不倦》同步练习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 2.有教无类: ( ) 3.子以四教:文⑴行⑵忠⑶信 ( ) ( ) ( ) ( )
4.言语:宰我,子贡。文学:子游,子夏。 ( ) ( )
5.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 )
6.不愤:⑴不启,不悱⑵不发。举一隅 ⑶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 ( ) ( )
7.女与回也孰愈: ( ) 8.吾与女,弗如也: ( )
9.贫而无谄: ( ) 10.未若贫而乐: ( )
11.其⑴ 斯之谓⑵与⑶ ( ) ( ) ( )
12.告诸往而知来者: ( )
13.绘事后素: ( ) ( )
14.素以为绚兮: ( )
15.起予者商也: ( ) 16.闻斯行诸 ( )
17.求也退,故进之: ( ) ( )
18.由也兼人,故退之: ( ) ( ) 9.四时行焉 ( )
20.述而不作 ( ) ( ) 21.然后乐正 ( )
22:各得其所: ( )
二、理解文章内容,进行填空
1.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提出“ ”的主张,它是孔子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总纲。
2.孔子以“ ”作为施教的主要内容,排斥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
3.陈亢评价孔子“君子之远其子”,体现了孔子作为教育者 的品质。
4.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他提出了“__ __式”教学的思想。要求学生能够“ , 。 。”(原句)
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5.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 的道理,启发了孔子,表现了      的教育原则。
6.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 。这是孔子把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
7.孔子提出了“ ”的原则,这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完全遵从这原则,那么对古代的东西只能陈陈相因,就不再会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8.“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体现了孔子的 原则、    原则、 原则。
三、简答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其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7·34)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7·8)
细析这两章内容,对于教育学生之事,孔子的态度有何矛盾之处?如何理解此矛盾?




2、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1—22题。(6分)
(材料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材料二)教人者固以无有不教为与善之公,而抑以有所不 教以待人之悟。故有所启焉,以开示其所未知,必待其有求通之志,而诚不能及之,自怀愤憾以不宁,乃一示以方,而欣然请事也。(王夫之《四书训义》)
21.王夫子所说“有所不教”其目的是 (摘词或句作答),这种提法与孔子提倡的 教育原则不谋而合。(2分)
22.综合这两段文字,说说上述教育原则的实施须对学生提出哪些要求(4分)
3.孔子采取述而不作的态度,跟他的政治倾向有什么关系?你如何评价这种主张?


评价:



4、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面对子夏带有刁难性的问题,孔子是如何启发教育他的? (3分)
(2)本来是孔子在启发子夏,可为什么孔子却说“启予者商也”? (3分)
《诲人不倦》同步练习(教师版)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天性;习染 12、告诸往而知来者:之,代子贡
2.有教无类: 种类,类别 13、绘事后素:绘画;素地(白底)
3.子以四教:文(1)、行(②)、忠(3)、信: 14、素以为绚兮: 以素为绚,在素的基
⑴历史文献(2)社会实践(3)待人尽心竭力 础上画彩色花纹
4.言语:宰我,子贡。文学:子游,子夏。 15、起予者商也:启发
辞令 文献 16、闻斯行诸:兼词,之乎
5.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保持距离 17、求也退,故进之:做事畏缩;促一促
6.不愤(1)不启,不悱(2)不发。举一隅(3)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⑴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样子(2)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样子(3)方位
7.女与回也孰愈: 较好,胜过 18、由也兼人,故退之: 敢作敢为,勇气过人;压一压
8.吾与女,弗如也: 赞同 19、四时行焉:运行
9.贫而无谄:谄媚 20、述而不作:传述;创作
10.未若贫而乐: 比不上 21、然后乐正: 得到厘正
11.其(1)斯之谓(2)与(3): 22、各得其所:各归适当的位置
⑴大概(2)说(3)句末语气词,吧
二、理解文章内容,进行填空
1.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提出“_有教无类________”的主张,它是孔子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总纲。
2.孔子以“__文、行、忠、信__”作为施教的主要内容,排斥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
3.陈亢评价孔子“君子之远其子”,体现了孔子作为教育者 一视同仁  的品质。
4.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他提出了“__启发开导__式”教学的思想。要求学生能够“_不愤不启_____,_不悱不发___。_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5.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__礼后于仁义_____的道理,启发了孔子,表现了_教学相长的教育原则。
6.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_____。这是孔子把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
7.孔子提出了“ 述而不作 ”的原则,这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完全遵从这原则,那么对古代的东西只能陈陈相因,就不再会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8.“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体现了孔子的_身教__原则、_情感教育_原则、_学生主体___原则。
三、简答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其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7·34)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7·8)
细析这两章内容,对于教育学生之事,孔子的态度有何矛盾之处?如何理解此矛盾?
1.矛盾之处:孔子说“诲人不倦”,但又说对于那些不能举一反三的人就不教了。
理解: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诲人不倦”强调的是教师的教学态度,要对学生有耐心,教育学生不懈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则是强调教育方法。孔子非常注重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他强调学生首先需要思考,只有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基础上,老师通过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如果学生达不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不再教了。

2、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1—22题。(6分)
(材料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材料二)教人者固以无有不教为与善之公,而抑以有所不 教以待人之悟。故有所启焉,以开示其所未知,必待其有求通之志,而诚不能及之,自怀愤憾以不宁,乃一示以方,而欣然请事也。(王夫之《四书训义》)
21.王夫子所说“有所不教”其目的是 (摘词或句作答),这种提法与孔子提倡的 教育原则不谋而合。(2分)2. 【答案】21.待人之悟(或:求通)1分。启发诱导,1分。
22.综合这两段文字,说说上述教育原则的实施须对学生提出哪些要求(4分)
22.强烈的求知欲;有自主学习能力,会主动质疑,独立思考。4分。(各1分,结合选文或《论语》1分)
3.孔子采取述而不作的态度,跟他的政治倾向有什么关系?你如何评价这种主张?
所谓“述而不作”,是指只综合、阐述和宣传古代前贤的理论、学说、主张,而不创新立异、自立新说。这是孔子谦虚的说法,这跟孔子的政治倾向有关。
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礼乐制度,述而不作的主张与这种政治态度恰恰相应。所谓述,就是对古代礼乐以及反映这些礼乐的典籍进行整理、阐述和传授,而这正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恢复周礼的需要。
评价:对于“述而不作”的评价:
⑴在述而不作的关系上,作是第一位的。只有在各领域内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创新,才能推动社会生产不断进步。因此,从总体来说,述而不作的主张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不符合现代社会要求。
⑵但另一方面,述又是作的基础。创新的前提是对前人成果的学习和吸收,离开这一点,就会成为不切实际的想入非非,不可能获得成功。
⑶述不是对前人成果奉若神明,原封不动,而是根据时代要求和后来的认识对原有文化进行新的整理,在对资料的选择处理中渗透着整理者的观点和倾向。从这个意义上说,述也是一种形式的作。
4、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面对子夏带有刁难性的问题,孔子是如何启发教育他的? (3分)
(1)孔子说再好的画也是要画在洁白的底子上,告诫子夏再好的文学也应建立在德行之上,切勿舍本逐末。
(2)本来是孔子在启发子夏,可为什么孔子却说“启予者商也”? (3分)
(2)孔子这里就是在教育学生做人要朴实,要以内在德行为务,少一些外在虚伪的花里胡哨的东西,他一这是一种让人启发,子夏就明白,接受老师的教诲并且能举一反三、启发老师,而老师肯定并谦虚地接受他的这种理解,羡慕的和谐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