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爱人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1.出则弟 谨而信 ( )
2.忠恕而已矣 ( )( )
3.何事于仁! ( )
4.愿无伐善 无施劳 ( )( )
5.尧舜其犹病诸 ( )
6.能近取譬 ( )
7.老者安之 ( )
8.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 )
9.管仲相桓公 ( )
10.一匡天下 ( )
11.吾其被发左衽矣 ( )
12.微管仲 ( )
13.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 )
14.子见齐衰者 ( )
14.冕衣裳者和瞽者 ( ) ( )
16.钓而不纲 ( )
17.弋不射宿 ( )
二、简答题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①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②善,无施劳③。”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选自《论语·公冶长》)
【注】①盍(hé):何不。②伐:夸耀,自夸。③施:表白。
1.在这场师生对话中,颜渊的志向反映了怎样的品格?(3分)
2.本章叙述孔子及其弟子各述其志,志愿各有不同,境界也有高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孔子之志的理解。(3分)
三、阅读下面两篇小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①,召忽②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二】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③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④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⑤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注】①公子纠:齐桓公的哥哥。齐桓公与他争位,杀掉了他。②管仲和召忽都是公子纠的家臣。公子纠被杀后,召忽自杀,管仲归服于齐桓公,并当上了齐国的宰相。③匡:纠正。④衽:衽,衣襟。⑤谅:遵守信用,这里指拘泥小的信义、小的节操。
1.从上面两段文字看,孔子称赞管仲“如其仁!如其仁!”这是为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共6分)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7.6)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5.21)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15.40)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论语》15.42)
1.请简要概括“孔子相师”一事所反映出的“仁”和“礼”的关系。(2分)
2.上述四则材料中“道”的内涵分别是什么?(4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6分)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下事上,如地事天也,可谓大忠矣”,“心止于一忠者,谓之忠;持二忠者,谓之患。”
(董仲舒)
1.孔子的“忠”的含义是什么?(2分)
2.简要评价孔子和董仲舒的“忠君观”。(4分)
仁者爱人同步练习(教师版)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1.出则弟 谨而信 ( )
2.忠恕而已矣 ( )( )
3.何事于仁! ( )
4.愿无伐善 无施劳 ( )( )
5.尧舜其犹病诸 ( )
6.能近取譬 ( )
7.老者安之 ( )
8.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 )
9.管仲相桓公 ( )
10.一匡天下 ( )
11.吾其被发左衽矣 ( )
12.微管仲 ( )
13.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 )
14.子见齐衰者 ( )
14.冕衣裳者和瞽者 ( ) ( )
16.钓而不纲 ( )
17.弋不射宿 ( )
答案:1.弟:通“悌”,敬爱兄长。 做事一丝不苟
2.忠:对人尽心竭力,指积极为人;恕:待人仁爱宽厚,指推己及人
3.事:止,仅。新版 致力
4.伐:夸。夸耀,表白5、以为难
6.从近处寻取譬喻,即拿自身打比方
7.使……安逸。
8.缢
9.辅佐
10.完全
11.披散
12.无
13.小信
14.泛指穿丧服的人
15.指戴着礼帽、穿着礼服的贵族 瞎了眼睛的人
16.大绳
17.用生丝拴在箭上,箭射出去可以收回。
二、简答题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①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②善,无施劳③。”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选自《论语·公冶长》)
【注】①盍(hé):何不。②伐:夸耀,自夸。③施:表白。
1.在这场师生对话中,颜渊的志向反映了怎样的品格?(3分)
答案:颜渊富于德性修养,乐意发挥自己的才干。为大众服务,而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张扬自己的功劳。具有肯奉献而又谦虚的美德。
2.本章叙述孔子及其弟子各述其志,志愿各有不同,境界也有高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孔子之志的理解。(3分)
答案:孔子的志向是让老者得以安养,让朋友以诚相待,让少者得到关爱。(1分)较于子路、颜渊之志,子路重朋友之义,颜渊重自我修养,孔子则自然流露出造福他人、使苍生安乐的仁者情怀,境界最高。(1分)其高尚的人格与宽宏的怀抱,足以作为我们的楷模,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要注意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可以信任的朋友,可以让人放心的子弟。(1分)
三、阅读下面两篇小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①,召忽②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二】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③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④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⑤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注】①公子纠:齐桓公的哥哥。齐桓公与他争位,杀掉了他。②管仲和召忽都是公子纠的家臣。公子纠被杀后,召忽自杀,管仲归服于齐桓公,并当上了齐国的宰相。③匡:纠正。④衽:衽,衣襟。⑤谅:遵守信用,这里指拘泥小的信义、小的节操。
1.从上面两段文字看,孔子称赞管仲“如其仁!如其仁!”这是为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答案:因为管仲不逞匹夫之志,而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使人民受惠。在孔子看来,谁能够使天下安定,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就可以许他为“仁”。
【参考翻译】(一)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节,但管仲却没有自杀。”[子路又]说:“[这样,管仲]算是没有仁德吧?”孔子说:“齐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主持盟会,没用武力,而制止了战争,这都是管仲的力量啊!这就算他的仁德!这就算他的仁德!”
(二)子贡问:“管仲不是仁人吧?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没自杀,却又辅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使齐国]在诸侯中称霸,匡正了天下,人民到如今还受到他给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已经沦为披头散发、衣襟左开的落后民族了。难道要[管仲]像一般的平庸男女那样,为了守小节,在小山沟里上吊自杀,而不被人所知道吗?”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共6分)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7.6)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5.21)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15.40)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论语》15.42)
1.请简要概括“孔子相师”一事所反映出的“仁”和“礼”的关系。(2分)
答案:“仁”是“礼”的依据和基础,“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2分)
2.上述四则材料中“道”的内涵分别是什么?(4分)
答案:⑴“志于道”的“道”指仁道、正道;⑵“邦有道”“邦无道”之“道”,指国家政治情况;⑶“道不同不相为谋”的“道”指人的思想主张;⑷“与师言之道”“相师之道”的“道”指与人相处的规矩。(每点1分,共4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6分)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下事上,如地事天也,可谓大忠矣”,“心止于一忠者,谓之忠;持二忠者,谓之患。”
(董仲舒)
1.孔子的“忠”的含义是什么?(2分)
【答案】“忠”指对人尽心竭力,积极为人,即“己欲立而力人,己欲达而达人”。(2分)
2.简要评价孔子和董仲舒的“忠君观”。(4分)
【答案】孔子认为君主与臣子都要各守本分,君主要以礼待臣,臣以忠事君,同时认为以忠事君,是指以忠于职守的行为和态度来侍奉国君,体现的是一种诚信与尽责,是一种积极的行为态度,与直接的忠于君主本人的行为不同。(2分)而董仲舒则认为“忠”只有一种解析,只能一心一意忠于“上”(皇上),不论是非曲直,唯君主的意愿是从,否则为“患”(祸害),这是一种愚忠、盲忠,不值得提倡。(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