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2020-2021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三)
历史试题(选修)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两汉时期,国家就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在西域屯田开发,屯田使用的铁犁铧也由中央政府铸造并统一调拨。纵观两汉时期的考古发现,我国内地出土的铁犁铧包括大、中、小三种类型,而新疆出土汉代铁犁铧其形制与内地相似或相同,但只见大、中型,不见小型。对上述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A.新疆的铁犁铧技术优于内地 B.自然环境影响了新疆的铁犁形制
C.内地形制多样是技术先进的体现 D.新疆铁犁形制是政府行为的反映
2. 下表是关于明朝某地区土地交易活动中主要交易手段所占比重统计表(单位:%),据该表可以推测
交易手段 白银 谷物等实物
1420(成祖年间) 1 16.5
1430(仁宗年间) 0 33.3
1440(宣宗年间) 2.5 75
1450(英宗正统年间) 64.8 35.2
1470(英宗天顺年间) 93.9 6.1
1480(宪宗年间) 100 0
A.明朝土地兼并现象非常严重 B.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土地交易
C.实物交易手段比重持续下降 D.明朝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3. 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孔子主张“保守”,那么先秦诸子不“保守”的就极少。如果说道“消极”,孔孟大儒的消极因素更多。如果说道“专制”,孔子、墨子、孟子、荀子等都符合。这说明
A.思想一统趋势已经出现?????????????????????????????? ?B.固化价值判断影响历史理解
C.诸子百家互相交流借鉴?????????????????????????????? ?D.专制集权理论适应政治需要
4. 明中叶以后,王守仁标榜“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这引发了士大夫对君主圣贤偶像的怀疑,此后有些士大夫们一反陈规旧说,指责《论语》、直斥六经,张扬个性。王守仁的这一观点
A.肯定了人的自我价值????????????? ? B.是儒学回归孔孟本源的体现
C.说明早期民主思想已经产生???????? D.印证了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
5. 张之洞建汉阳铁厂,委托薛福成在英国购买设备,英方提出要化验煤焦和铁砂样品,再决定设计什么样的设备,张之洞说:“中国之大何处无佳煤佳铁,但买一套可也”,结果汉阳铁厂使用的大冶铁矿含磷多,而设备针对含磷少的矿石,造出来的产品脆裂易折。据材料可推断
A.汉阳铁厂属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张之洞未接受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
C.没有社会政治变革前提,注定最终失败
D.汉阳铁厂实现了“自强”的目标
6. 下表是1920~1936年在中国投资的工业资本中中国资本与外国资本的产值及比重(货币单位:亿元),对表格中数据解读不正确的是
1920年 1936年 1920~1936年平均增长(%)
产值 比重(%) 产值 比重(%)
中国资本 6.61 44.8 26.09 63.2 9.0
外国资本 8.13 55.2 15.16 36.8 3.9
合计 14.74 100.00 41.25 100.0
A.中国资本的增长率超过外国资本
B.中国工业的发展为抗战胜利奠定基础
C.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中国工业的发展得益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7. “1980年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从云南等地调进铜,造成了运输上和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据材料可知当时
A.企业间激烈竞争隔绝两厂之间联系
B.计划经济必然导致资源浪费
C.企业的自主权亟需得到扩大
D.市场经济有利于企业间资源的调配
8. 对下表解读不正确的是
一五”计划时期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及经济发展速度比例计划表
类别 金额 比重 发展速度(年均增长)
农林水力等 32.6 7.6% 4.3
工业 248.5 58.2% 轻工业 11.2% 14.7 轻工业 12.4
重工业 88.8%
重工业 17.8
A.必然导致农、轻、重比例失衡
B.受苏联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影响
C.“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D.反映建设工业国的迫切愿望
9. 某学者在一本书中写道:“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个是外部力量的减弱,一个是内部力量的衰败……拿(15—16世纪)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丧失了其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外部力量的减弱”是指
A.与阿拉伯竞争失利?
B.贸易通道的改变???
C.世界市场确立的冲击
D.英国殖民霸权的挑战
10.右图是美国人赫伯特·约翰逊于1936年所作题为《老树产量更高》的漫画,作者旨在说明
A.罗斯福新政取得显著成果
B.自由经济制度的成效更大
C.新政合理调整了生产关系?
D.美国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11.下面是工业革命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的曲线图。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A.B理论消除了经济大危机
B.二战后“福利国家”政策体现了B理论
C.B理论主张发展计划经济
D.A理论持续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12.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国家主要靠下达大量指令性指标来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勃列日涅夫改革时,国家给企业下达的指标由八类二十多项减为六类九项。这表明勃列日涅夫改革
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 B.试图扩大企业自主权
C.取得了巨大经济成效 D.导致农业发展缓慢
13.下图为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分工方式,对这一漫画理解正确的是
A.区域集团化趋势日益明显 B.发展中国家经济面临困境
C.跨国公司垄断了全球科技 D.各国经济依存度日益加强
14.美国和英国等国在二战中通过谈判协调,建立国际组织来确定了多方在战后世界金融关系中的地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曾这样评价:“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金融危机屡屡发生且愈演愈烈来看,全世界为现行货币体系付出的代价可能超出从中的收益。”这表明他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A.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地位 B.促进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形成
C.加剧了全球范围金融危机 D.一定程度上利于稳定金融秩序
15.“在黑死病带来的无所不在的死亡面前,身份、等级与门第失去了意义。面对死亡,人们把目光从对天国的期待转向尘世的享乐……把神学的清规戒律抛诸脑后,饮酒放歌,寻欢作乐,不舍昼夜。”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A.社会秩序的混乱 B.教皇地位的动摇
C.人性的自我觉醒 D.民主权利的诉求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第16题15分;第17题15分;第18题13分;第19题12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以行政救济和收容来缓解圈地运动引发的贫困等问题。1723年,英国在各教会区设立济贫院。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自由放任理论认为对贫困劳工不宜帮扶过多,因而1834年议会通过新济贫法,迫使多数贫民走上工作岗位。……由于经济危机与二战的打击,英国越发走向“贫困之路”。1942年,英国颁布《贝弗里奇报告》,指出摆脱“贫困之路”方案,通过社会保险并根据家庭需要进行双重收入再分配;并着力形成一个以凯恩斯思想为指导的福利体系。1948年《国民救助法》通过后,英国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但英国的贫困问题仍持续恶化。
——摘编自杨敏《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演变与启示》等
材料二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成功实现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贫困人口脱贫,演绎了充分发挥中央权威理性化优势,带动地方政府与社会协同的治理贫困的模式。中国扶贫模式的探索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经济发展进程相一致,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的扶贫减贫成效,之后经历了普遍救济式扶贫到区别对待的区城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最终确立了发展式扶贫。中国的扶贫模式是一种基于“共同富裕”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国家目标;是一种旨在帮助贫困人口形成致富能力的发展意义上的分配制度。中国的贫国治理用事实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福利分配方面的政治优势,有力挑战了西方传统的福利国家理论,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具有参考性的方案。
——摘编自谢岳《中国贫困治理的政治逻辑》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导致英国重视贫困治理的原因。(4分)
▲ ▲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英两国贫困治理模式的特点。(8分)
▲ ▲ ▲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新时代贫困治理模式的意义。(3分)
▲ ▲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第一章剿夷与抚夷 绪论
1.英国请中国订立邦交 第二编 工业发端 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期
2.英国人做鸦片买卖 第十章 第一次工业革命
3.东西对打 第十一章 19世纪前半期的欧洲
4.不平等条约的开始 ……
…… 第十三章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第二章 自强及其失败 ……
1.内外合作以求自强 第三编
2.步步向前进 第十七章 开始跨入电气时代
……
第四章 瓜分与民族之复兴 ……
1.李鸿章引狼入室
…… 第十九章 列强瓜分世界领土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有关联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信息有关联,阐述合理并有史实依据)
▲ ▲ ▲
18.【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3分)
材料 戊戌变法时期的近代科学教育与晚清政治运动有着密切关系。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通过办报刊、兴学堂、办学会,积极宣传近代科学知识。一大批接受过系统的科学教育的热血青年留学归国,他们热心变法,思想开放,积极奔走,创办了各种科学学会和民间新式学堂。针对传统书院单纯的经史内容教育,学生缺乏创新性以及缺乏科学方法的训练的弊病,这些科学学会和新式学堂不但重视学校科学知识的传授,还提倡用求实的科学方法来指导科学教学。同时,维新派认为“凡技艺中有能自出新思,标新立异,自成一家,为他人所不能为者,国家予以文凭,准其专利若干年,自五至二十三年不等……不准他人仿效,年岁已届,始准他妙法制造”。……随着“科学”一词的广泛运用,科学教育的内涵也不断明晰并深化,它开始涉及自然科学背后及社会科学本身的客观理性精神,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并有意识地概括科学的内涵。
——摘编自郭海洋《戊戌变法与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维新派宣传科学教育的背景。(5分)
▲ ▲ ▲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宣传科学教育的特点。(8分)
▲ ▲ ▲
19.【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分)
材料 华盛顿认为君主政体不可取,它会给美国带来重大的灾难,他反对任何人当国王;为此他制止了两次军事政变,并竭力消除再度发生政变的可能性,他解散了产生军事政变的基础——大陆军。其次主持制定共和主义的宪法——力求建立“法治政府”。他竭力为美国制定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一是反映了资产阶级和种植园奴隶主维护统治的要求;二是他十分担心君主政体有朝一日会在北美土地上扎下根来。反对君主政体和建立“法治政府”是华盛顿思想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再次,他开创了总统任期最多两届的先例——排除总统终身制。他认为总统无限连任可能为带有君主制色彩的总统终身制提供可能,极力反对总统终身制。
——余志森、尤天然:《华盛顿反对君主政体的思想和实践活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华盛顿的观点及采取的措施。(6分)
▲ ▲ ▲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华盛顿的个人品质。(6分)
▲ ▲ ▲
2020—2021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三)
历 史 试 题(选修)
一、选择题:
1-5 DBBAC 6-10 CCABB 11-15 BBDDC
二、材料解析题:
16.(15分)
(1)原因:①英国近代社会转型导致的失业问题严重、阶级矛盾突出;②经济危机的冲击;③世界大战对英国社会的破坏;④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4分)
(2)英国特点:①通过立法措施解决救济;②采取行政救济和收容相结合的方式;③由济贫逐渐到福利保障;④由教会负责实施(自由救济)到政府组织实施(政府干预救济)。(4分)
中国特点:①发挥中央权威理性化优势;②地方政府与社会协同的治理;③扶贫探索模式随改革进度变化;④最终确立发展式扶贫(4分)
(3)意义:①体现了中国现代化的国家治理能力;②证明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③为全球治理贫困事业提供中国方案。(3分)
17.(15分)评分标准: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4分)用相关史实阐述;(9分);行文流畅(2分)(说明:示例只作为评分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示例
信息:《世界近代史》“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分)
《中国近代史》“英国人做鸦片买卖、东西对打、不平等条约的开始、内外合作以求自强、步步向前进”(2分)
阐述: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3分)英国利用鸦片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地。(3分)同时列强侵略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近代民族工业的代表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并得到发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3分)
18.(13分)
(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维新运动的开展;先进中国人的探索教国之路;西方科学思想的传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5分)
(2)特点:途径多样:将科学教育与救亡图存相联系;科学的方法指导科学教育;重视专利的法律保障和物质刺激;注重理性精神和科学内涵的教育。(8分)
19.(12分)
(1)观点:华盛顿反对君主政体及总统终身制(2分)
措施:制止军事政变解散大陆军;主持制宪会议,确立美国民主政治;拒绝当国王,不当终身总统;开创了美国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的先例。(4分)
(2)个人品质:将国家、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幸福之上;不贪恋权力、坚持民主、警惕专制;在防止独裁、促进国家民主建设方面起了表率作用(6分)
高二历史(选修) 第 8 页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