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
【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体会人物形象。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质疑探究合作精神,分析人物形象及作品主旨。
3.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庄子之道”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实践、运用规律的精神。
4.文化传承与理解:对本文“庄子之道”以及所具有启示意的理解。
【重点难点】
1.重点: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要点,分析人物形象。
2.难点:对本文“庄子之道”以及所具有启示意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了解其人
庄子,名___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__国人,著名的思想家,________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________并称为“________”。
《庄子》是由庄子和他的弟子合作写成,共________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其中________为庄子所作,其余为庄子弟子及后学完成。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二)庄子寓言
寓言是一种形象(故事)和理论(写意)相结合的文体。
“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其中“寓”字即是“寄托”之意,庄周说:“寓言十九,借外论之。”也就是将深刻的思想或哲理,隐含在所叙故事的具体情节中,透过语带双关、巧妙托喻等方式来阐发哲理。
在中国,寓言萌芽于春秋末年,成形于战国初期,在先秦时代便臻于成熟,并广为先秦诸子与史传运用,成为据谈雄辩、陈辞说理的重要手段。
庄子是先秦诸子中的寓言大师,是寓言故事创作者中最具代表性的人。
庄子的寓言中,或借用动物,如:井底之蛙、涸辙之鱼、朝三暮四中的猴子等,或借用神话中的神灵,如:河伯、山神、云神等,透过庄子笔下活灵活现的动物或神灵的对话和活动,展现多彩多姿的故事內容,进而表现庄子崇尚自然与追求主体精神自由的思想。
(三)题解
庖丁:庖,厨师。丁,厨师的名字。解牛,指剖开,分割牛的肢体。庖丁解牛的高超技术,说明只有掌握了事物的规律,才有好的效果。这篇课文是《庄子?养生主》里的一则寓言。题目是后来加的,原意是讲养身之道。养生主,指养生的主要关键。
(四)根据内容,思考每段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二、合作探究
(一)根据所学知识及工具书,自主完成以下内容并熟读课文。
1.正字音
庖丁(
)
所倚(
)
所履(
)
膝之所踦(
)
砉然(
)
騞然(
)
中音(
)
大郤(
)
大窾(
)
肯綮(
)
大軱(
)
发于硎(
)
有间(
)
怵然(
)
謋然(
)
2.释词义
(1)实词
一词多义
善
善哉:
善刀而藏之:
族
族庖月更刀:
每至于族:
古今异义
所见无非牛者:
依乎天理:
因其固然:
虽然,每至于族:
行为迟:
通假字
砉然向然:
技盖至此乎:
批大郤:
善刀而藏之:
词类活用
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
积累成语
游刃有余:
目无全牛:
踌躇满志:
切中肯綮:
(2)虚词
为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视为止,行为迟: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乎
技盖至此乎:
进乎技矣:
依乎天理:
而况大軱乎: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然
奏刀騞然:
因其固然:
虽然,每至于族……:
怵然为戒:
于
合于《桑林》之舞: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虽然,每至于族:
而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官知止而神欲行:
而况大軱乎: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提刀而立:
善刀而藏之:
3.析句式
臣之所好者,道也: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技经肯綮之未尝——技未尝经肯綮: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以是…: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视为(之)止,行为(之)迟:
土委(于)地:
(庖丁)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译句子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恢恢乎其游刃有余必有余地矣。
怵然为(之)戒。
三、交流展示
(一)读课文,理清《庖丁解牛》的内容层次,完成下表。
解牛场面(表现技艺高超)
动作:
声音:
庖丁谈解牛之道:(亦即养生之道)
总体:
解牛的三个境界:
用刀结果及原因:
态度:
结果:
(二)文中是如何描绘庖丁的解牛场景的?(要求用原文回答)
(三)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它符合《桑林》的舞蹈,又合乎《经首》的节奏?
(四)作者写文惠君的赞叹,用意何在?
(五)概括庖丁解牛的三层境界,他是如何达到这一出神入化的境界的?
(六)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
(七)读庄子的《庖丁解牛》给我们什么启示?《庖丁解牛》答案
一、自主学习
(一)了解其人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是由庄子和他的弟子合作写成,共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其中内篇为庄子所作,其余为庄子弟子及后学完成。
(四)根据内容,思考每段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
第二段:文惠君的称赞。
第三段:记叙庖丁的经验之谈。
第四段:文惠君“得养生焉”。
二、合作探究
(一)根据所学知识及工具书,自主完成以下内容并熟读课文。
1.正字音
庖丁(
páo
)所倚(
y?
)所履(
lǚ
)膝之所踦(
xī
y?)
砉然(
huā)騞然(
huō
)中音(zhòng)
大郤(
xì
)
大窾(kuǎn
)肯綮
(qìng)大軱(gū)
发于硎(xíng)
有间(jiàn)怵然(chù)謋然(huò)
2.释词义
(1)实词
一词多义
善
善哉(表示同意的应答词)
善刀而藏之(通“缮”,修治,擦拭)
族
族庖月更刀(众,一般的)
每至于族(
(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古今异义
所见无非牛者(古:没有不是;今:副词,只,不外乎(多指把事情往小里或轻里说))
依乎天理(古:天然结构;今:常指天然的道理)
因其固然(古:本来的样子;今:A.表示承认某一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B.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虽然,每至于族(虽然,古:虽然如此,尽管那样;今:常用作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至于,古:动词“至”和介词“于”连用,相当于“到了”;今:A.达到某种程度;B.另提一事/族,古:(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今:事物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一大类)
行为迟(古:动作因为;今:受思想支配表现的活动)
通假字
砉然向然(响)
技盖至此乎(盍)
批大郤(隙)
善刀而藏之(缮)
词类活用
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名词作状语,每年,每月)
积累成语
游刃有余:现在使用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目无全牛:现在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踌躇满志: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
切中肯綮: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现在指关键。此语指能正好击中最重要的关键。
(2)虚词
为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都是动词。前一个,“解”的意思;后一个,“作为”的意思。)
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同义,因为的意思。)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两个“为”同义,因为。)
乎
技盖至此乎?(疑问语气词,呢。)
进乎技矣(相当于“于”,可不译。)
依乎天理(同)
而况大軱乎!(表疑问语气,呢。)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然
奏刀騞然(拟声词词尾。)
因其固然(副词词尾,表“……的样子”)
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怵然为戒(形容词词尾,表“……的样子”。)
于
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
虽然,每至于族(动词后缀。)
而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表转折)
官知止而神欲行(表转折)
而况大軱乎(与“况”搭配使用,表示“何况”
)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表转折)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表转折)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表转折)
提刀而立(表修饰)
善刀而藏之(表顺承)
3.析句式
臣之所好者,道也。(
判断句
)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判断句)
技经肯綮之未尝——技未尝经肯綮(
宾语前置
)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以是…(宾语前置)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状语后置
)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状语后置
)
视为(之)止,行为(之)迟(
省略句:省略宾语
)
土委(于)地(省略句:省略介词)
(庖丁)提刀而立,为之四顾(省略句:省略主语
)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
4.译句子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手接触到的地方,肩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手之所触”等句均由指示代词“所”加动词“触”等形成名词性词组,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名词,意为“接触的地方”。“手”为句中定语,“之”是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结构助词。)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从未碰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的地方,更何况大骨头呢?(尝,动词、试,这里可作“碰到”、“接触”之意。技经肯綮是“尝”的宾语,这里提到动词“尝”的前面,“之”代词,复指前置宾语。)
恢恢乎其游刃有余必有余地矣。
骨节间的空隙宽宽绰绰地,它对于刀刃运转必定是有余地。(恢恢宽绰的样子;乎,形容词尾;“其”,代词,代上文的“间”。)
怵然为(之)戒。
怵然,害怕的样子,等到于说小心翼翼也。(戒,警惕;为(wèi)介词,后面肯略了宾语“之”字,下面“为止”、“为迟”皆同。
三、交流展示
(一)读课文,理清《庖丁解牛》的内容层次,完成下表。
解牛场面(表现技艺高超)
动作:手触
肩倚
足履
膝踦(舞蹈化)
声音:砉、騞;——莫不中音(音乐化)
庖丁谈解牛之道:(亦即养生之道)
总体:所好者道也,进乎技也。(总说)
解牛的三个境界:所见无非全牛,
目无全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必由之路)
用刀结果及原因:十九年,解牛数千,刀刃若新发;“以无厚入有间”。(关键)
态度:虽技艺高超,却不掉以轻心。
结果:解牛成功后怡然自得的神情。
(二)文中是如何描绘庖丁的解牛场景的?(要求用原文回答)
明确:“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作者使用了一系列的动词,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这些动作描写,细致生动,这一系列的动作连贯流畅,一气呵成,手肩足膝和谐并用,反映了庖丁技艺的高超与动作的娴熟。其次作者运用了拟声词和比喻手法。
(三)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它符合《桑林》的舞蹈,又合乎《经首》的节奏?
明确:为了突出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看庖丁解牛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四)作者写文惠君的赞叹,用意何在?
明确:一是从侧面烘托庖丁技艺的精湛。二是“技盖至此乎”这句发问,开拓了文路,引起了庖丁的议论。
(五)概括庖丁解牛的三层境界,他是如何达到这一出神入化的境界的?
明确:臣之所好者道也(追求规律),不满足于技艺,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总的概述技艺高超的原因。(总说)
解牛的三种境界:始臣之解牛,所见无非牛者(不懂规律,目有全牛)→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懂得规律,目无全牛)→方今之时,以神遇不以目视(运用规律,游刃有余)。
长期的摸索,反复的实践,去了解牛的复杂的结构(必经之路)。
虽技艺高超,却不掉以轻心,尊重规律(态度)。
教师提示:庖丁学解中的头三年,精力高度集中,达到对外物(除牛之外)无所感知的境界——文章所创造的第一境界。
庖丁动手解牛时而又“未尝见全牛也”,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东西。这是他已经完成了对必然王国的认识,行将踏进自由王国的境界了——第二境界。
十九年后,当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时,进入了一个异乎前两个境界的崭新境界:“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此时的庖丁依天理,因固然,完全靠精神活动批郤、导窾、避开技经肯綮与大軱,游刃于彼节者之间,游刃有余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六)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
明确:
庖丁的“解牛之道”:
完全顺着牛天然的骨节肌理,在空隙处下刀,绝不
勉强硬砍。文惠君感悟到的“养生之道”:养生应顺应自然,不要硬碰困难,避免
身心受到损害。
相似之处:顺应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