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
【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知识,领会文句意思,通过朗读,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
2.思维发展与提升:借助注释和词典,通过品读语言,体会作者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四条罪状”的反驳,从而感受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3.审美鉴赏与创造:掌握作者循循善诱的高超的说理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理思维。
4.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做事坚持原则,说话要委婉有礼、谦恭敬人的态度,提高学
【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品读语言,体会作者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四条罪状”的反驳。
2.难点:把握文中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手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答司马谏议书》作者是
朝
,题目中的司马谏议指
。前者文集因其籍贯命名为
,后者曾经主编
体通史
。
2.背景简介?
北宋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内外交困。担任参政知事的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司马光于熙宁三年(1070年)致书王安石,不遗余力地攻击新法,王安石当即答以简短的回函,进而写了这封信作为答复,表明自己改革的决心。?
3.题解?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
3.查阅工具书,给下列字词注音。
怨谤(
) 难壬人(
) 胥怨(
) 盘庚(
) 会晤(
)
4.大声熟读课文,根据内容,课文可划分为几个段落?
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二、合作探究
凭借对文意的疏通和理解,快速完成下列文言基础知识的梳理。(先完成确定会的和凭推测可得的,再借助工具书集中解决不会的,小组长可将不会部分分工合作。)
解释句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某启:
2.蒙教:
3.窃:
操:
5.术:
6.强聒:
略:
8.上报:
9.重念:
10.视遇:
11.厚:
12.反复:
13.卤莽:
14.见恕:
15.名实:
16.人主:
17.侵官:
18.生事:
19.征利:
20.拒谏:
21.举:
22.辟:
23.壬人:
24.固:
25.习于苟且:
26.恤:
27.汹汹:
28.胥怨:
29.非特:
30.改其度(dù):
31.度(duó)义而后动:
32.膏泽:
33.不事事:
34.敢知:
35.无由:
36.不任:
37.区区:
38.向往之至:
(二)翻译句子
1.原文: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2.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3.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4.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三、交流展示
1.实施变法时,出现了什么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第三段概括,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3.作者使用“盘庚之迁”的用意是什么
4.作为“11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本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非凡的政治胆略?《答司马谏议书》答案
一、自主学习
1.《答司马谏议书》作者是
北宋
朝
王安石
,题目中的司马谏议指
司马光
。前者文集因其籍贯命名为
《临川先生文集》
,后者曾经主编
编年
体通史
《资治通鉴》
。
3.怨谤(bàng) 难壬人(nàn) 胥怨(xū) 盘庚(gēng) 会晤(wù)
4.全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这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第二段: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第三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领教的。?
二、合作探究
解释句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1.某启: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
2.蒙教:承蒙赐教。
3.窃:谦词,私下,代“我”。
4.操:持。
5.术: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6.强聒:强作解说。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
7.略:简略。
8.上报:回信。
9.重念:又想到。
10.视遇:对待。
11.厚:优厚。
12.反复:书信反来。
13.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
14.见恕:原谅我。
15.名实:名义和实际。
16.人主:皇帝。
17.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职权。
18.生事:生事扰民。
19.征利:搜刮钱财,与民争利。
20.拒谏: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21.举:推行。
22.辟:排除,驳斥。
23.壬人:奸人,佞人。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
24.固:本来。
25.习于苟且:习惯于得过且过。
26.恤:考虑。
27.汹汹:波涛声。这里指反对新法的吵闹之声。
28.胥怨:相怨。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胥,互相。
29.非特:不只是。特,只是。
30.改其度(dù):计划,主张。
31.度(duó)义而后动:考虑。
32.膏泽:给以好处。
33.不事事:不做任何事情。
34.敢知:敢于领教。知,领教,接受。
35.无由:机缘,机会。
36.不任:不胜。
37.区区:情意诚挚。
38.向往之至:仰慕到了极点。
(二)翻译句子
1.译:承蒙(您来信)赐教。我认为和您交游相处友好的日子很长久了,但是议论政事常常合不来,这是因为我们采取的政治主张不同的缘故。
2.译:如果硬要辨解,最后一定不会被理解,所以简单地写回信给你,不再一一为自己辨白;再三想到您对我的重视厚遇,对(书信)往来不应草率莽撞,所以现在详细说明情况,希望您也许能谅解我。
3.译:读书人争论的问题,主要在于名称和实际的关系,名称和实际关系明白了,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清楚了。
4.译:现在您用来教训我的是认为我超越权限、惹事生非、搜刮钱财、拒绝批评,因此遭到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三、交流展示
1.明确:实施变法时,天下“怨谤”;众人“汹汹然”。
司马光认为,这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2.
明确:①人——“习于苟且”
②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③皇帝——“上乃于变此”
3.明确:意在说明“怨诽之多”并不是评定是非的唯一标准;只要确认自己做得对,就不会因为别人的毁谤而放弃推行新法;同时也表明了自己会力排众议,坚持变法,表达了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
4.明确:(1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改革前就已经将这种情况洞明于心,却敢于挑战,体现非凡的胆略。
(2)“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直斥当时苟且偷安,不思进取,墨守成规的现象,不回避,不妥协,不遮掩,体现一种直言不讳的勇气。
(3)明知寡不敌众,却“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4)在论辩中面对司马光这样的政敌,使用“何为而不汹汹然?”之类的强烈反诘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