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
【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运用筛选信息法理清作者观点,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从材料的梳理和考证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恰当的理论去加以解决。
3.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基本观点,理解作者说理的层次与逻辑,体会文中所举诗句的意蕴。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比较、联系,理解引用诗词中的意象及情感,探索作品的丰富内涵。
【重点难点】
1.重点:把握基本观点,理解作者说理的层次与逻辑,体会文中所举诗句的意蕴。
2.难点:通过比较、联系,理解引用诗词中的意象及情感,探索作品的丰富内涵。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1.作者简介
“盛唐气象”的提倡者——林庚
林庚(1910—2006),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生于北京。现代著名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林庚与季羡林、吴组缃、李长之早年并称为“清华四剑客”,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为“北大中文四老”。
林庚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他专于中国文学史,他的楚辞研究和唐诗研究可称为“双璧”。林庚对盛唐诗歌情有独钟,“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是他提出的两个极为传神、深入骨髓的概念,不但在当时产生了强烈反响,在今天也具有积极影响,其研究成果汇集在《唐诗综论》里。《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是他多年研究楚辞的一部论文集。林庚还著有《沪之雨夜》诗歌、《春野与窗》、《夜》等诗集及《中国文学简史》、《诗人李白》、《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学术著作。
2.写作背景
新诗的创作曾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的辉煌,但当代诗坛却呈现出一派萎靡不振的景象,林庚说“当代诗歌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它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他写的《说“木叶”》,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艺术象征的阐释,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的。
3.林庚的学问与人品
中文系办一份学生刊物时,学生主编去找林庚题字,林老爽快应允,还对当时这位才上大二的学生说:“看您什么时候方便。下午行吗?”当这位学生按约定时间赶到林庚寓所时,林老已立在初春的寒风中等候,拿出写好题词的精美卡片,还抱歉地问学生:“年纪大了,不能写毛笔大字了,只能写几个钢笔小字。不知道适不适合刊物用?”
林庚是一位真正的长者:“一流的学问,背后是一流的人品;没有一流的人品,做不出一流的学问来。”
通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字音识记
灼灼(
)
亭皋(
)
征戍(
)
万应锭(
)
桅杆(
)
窸窣(
)
歧路(
)
冉冉(
)
迢远(
)
领域(
)
2.字形识记
3.词义辨析
(1)精巧·精妙
①文化产业助力小村庄长出了“金疙瘩”,浍滨书院、集贤居……走进时庄村,构思________的各类民俗建筑立即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②番茄采用的是本地大肉番茄,凭师傅________的刀工,切开雕成红棉花状,撒上陈皮末与陈皮粒,加上陈皮水的浸润,番茄生发出别样的芳香。
流传·留传
①郑振铎搜集保存团城的建筑文献和资料,并且分期在《文物保护参考》杂志上发表,使祖国建筑遗产的资料能够________后世。
②网上________驼奶含较高的天然胰岛素和类胰岛素蛋白质,且骆驼奶不与胃酸反应,能与胰岛素一起快速通过胃被肠道吸收。
一言难尽·不可言传
①今年六月上线的《怒海潜沙》与《秦岭神树》,不仅主演阵容降级成了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艺人,制作水准也是____________。
②奏《梁祝》,要有西方的那种装饰美、形态美,也要从中国的水墨画中汲取内涵,那是只可意会____________的东西,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
4.词语积累
(1)相去无几:去,距离;无几,没有多少。指二者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例:在文种九策的作用下,吴国的国力的确下降了,但吴越两国的实力对比并没有一边倒。衰落的吴国和崛起的越国的实力对比相去无几。
(2)不落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通俗地说就是没有刻意地用华丽辞藻和修辞手法修饰文章,却给人出彩清新的感觉。例:赵园认为萧红深得古典文学理论中所说的不落言筌的精髓,意在创造一种蕴蓄着的情调,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味”的文学世界。
二、合作探究
(一)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1.《说“木叶”》开头部分列举并分析了我国古代诗歌史上一个什么奇怪现象?紧接着又论述了“木”的哪两个艺术特征?
2.《说“木叶”》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3.把握基本观点,理解作者说理的层次与逻辑,体会文中所举诗句的意蕴。
(二)小组活动
1.结合木的第一艺术特征和第四自然段诗句,我们再对比体会“木”适合在一个怎么样的意境中,表达一种怎么样的感情。
2.“木叶”“落叶”“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结合下表体会“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意象
颜色
触觉
意味
树叶
繁密绿色
密密层层浓荫
繁密充实
木叶
微黄
干燥不湿润
疏朗、飘零
落叶
褐绿色
饱含水分
饱含生机
体会从材料的梳理与考证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用恰当的力量去解决问题。《说木叶》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通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略)
3.词义辨析
(1)精巧
精妙
解析:二者都有巧妙的意思。“精妙”精致巧妙,多用于书法、手工艺品等。“精巧”侧重形容技术、器物构造等精细巧妙。
留传
流传
解析:二者都有传下来的意思。流传:动词,传下来或传播开。侧重于传播开。留传:动词,遗留下来传给后代。侧重于遗留。
一言难尽
不可言传
解析:两者都有“说不清楚”的意思,但使用的对象和词义的轻重程度不同。“一言难尽”形容事情曲折复杂,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不可言传”指对某些事理只能揣摩领悟,不能用言语来表达。
合作探究
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1.提示:现象:“木叶”成为诗人们钟爱的一个形象。
特征:一是含有落叶的因素,二是有颜色的暗示性。
2.提示:不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真正目的是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3.《说“木叶”》一文,作者林庚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深入挖掘“木叶”中“木”字所蕴含的意境,从而阐发了“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
(二)小组活动
1.提示:(1)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
“秋月照层岭”四句想象柳恽旅途中的景象与经历,极言其风霜雾露之苦。秋月、层岭、寒风、高木搭配营造出凄冷空阔的意境,如此凄清空阔,落叶飘零的景象,正是对友人前路的担忧啊!
(2)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借故杀了曹植亲信杨修,次年曹丕继位,又杀了曹植知友丁氏兄弟。曹植身处动辄得咎的逆境,无力救助友人,深感愤忿,内心十分痛苦,只能写诗寄意。
诗人把树叶的摇动比作海水的波涛,来表达自己对有人遇害的不平之气,满腔的愤恨,浓浓的悲愁,像摇动的树叶,像翻滚的波涛,叶子少了不行啊!
2.提示:(1)赞成“病木前头万树春”的理由:“木”字所暗示的颜色更接近黄色,有干燥之感,“病木”搭配更恰当。“树”字中包含着饱满、绵密、苍翠的语言暗示性,“万树春”更能体现出欣欣向荣的春意,符合诗歌想表达的意境。
(2)赞成“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理由:“木”和“树”都是仄声,在平仄上来说,可以互换。但从声韵的协调上来说,“万木春”比“万树春”更加和谐。正如杜甫《登高》中使用“无边落木”而非“落叶”或“落树”,“木”字更适合营造一种宏大、开阔的意境,故“万木”的搭配更恰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