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9 《屈原列传》 课件—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9 《屈原列传》 课件—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4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15 12:10: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下面对联说的都是谁?
1) 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2) 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3)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人间疾苦,笔底波澜。
4) 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屈 原
欧阳修
司马迁
杜 甫
猜一猜
屈原列传
学习目标
1、了解《史记》和相关知识,把握史传类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
2、掌握文中涉及的重点文言知识,重点是“伐”“见”等实词和被动句。
3、理解屈原的伟大人格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4、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并运用叙议结合的方式凸显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作方法。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被后人称为“诗魂"。?
屈原也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就是屈原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的通史,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裁。列传用以记帝王以外的人的事迹。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的《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课内预习课文
要求:
1 、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疏通课文;
2、概括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文言基础知识落实
读一读,并说出原句。补充 你认为重要的字音。
属(zhǔ) 谄(chǎn) 惨怛(dá)
迩(ěr) 皭然(jiào) 滓(zǐ)
濯淖(zhuó) (nào) 憎(zēnɡ) 绌(chù)
靳尚(jìn) 宠姬(jī) 枯槁(ɡǎo)
醨(lí) 怀瑾(jǐn) 汶(mén)
温蠖(huò) 汨罗(mì)
通假字
找出文中的通假字,标画出来,并解释。
①博闻强志 
②离骚者,犹离忧也 
③齐与楚从亲
④靡不毕见
⑤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⑥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⑦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⑧屈平既绌 
⑨厚币委质事楚
⑩使于齐,顾反 
被发行吟泽畔 
亡走赵,赵不内 

(1)疾痛惨怛( 疾苦 )
(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痛心 )
(3)君有疾在腠理(小病 )
(4)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缺点 )
(5)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速,捷)
一词多义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2、谗谄之蔽明也
3、邪曲之害公也
4、方正之不容也
5、明道德之广崇
6、蝉蜕于浊秽
动作名,听觉,听力
动作名,中伤别人的小人
形作名,邪恶小人
形作名,端方正直的人
形作动,阐明
名作状,像蝉一样
词类活用
翻译句子(注意不同颜色的字)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2、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3、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4、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_______
(2)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_______
(3)兵挫地削:_______
(4)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_______
(5)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___________
(1——4)被动句(5)定语后置
必备知识归纳
被动句
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叫被动句。文言被动句的常见形式有以下几种:
(1)在动词后面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如“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2)用“为”或“为……所……”表示被动。如“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孔子世家》);“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
(3)用“见”“见……于……”表示被动。如“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管仲列传》);“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4)用介词“被”表示被动。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5)动词本身表示被动,这种意念上的被动要依据上下文意来判断。如“公子纠死,管仲囚焉”(《管仲列传》);“兵挫地削”(《屈原列传》)。
概括内容
第一部分(1)王甚任之
第二部分(2--7)叙述屈原被疏远的坎坷经历,介绍并高度评价《离骚》。
第三部分(8)放流阶段
第四部分(9—10)王怒而迁阶段
第五部分(11)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第六部分(12)篇末总评
成语典故
怀瑾握瑜:语出《楚辞·九音·怀沙》:“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王逸注:“在衣为怀,在乎为握;瑾、瑜,美玉也。”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博闻强志:语出本文。见识广博,记忆力强。又作“博闻强记”“博闻强识”,《礼记·典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
随波逐流:语出本文。比喻无原则、无立场地与世相沉浮。
弹冠振衣: 语出本文。整洁衣冠。
与世推移: 语出《楚辞·渔父》。随着世道的变化
而变化以合时宜。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屈原一生的主要事迹,从表达方式上,主要运用了哪两种?
叙述和议论
屈原际遇
下面是屈原一生际遇表,请根据课文在空白处填出相应的概括内容。
屈原
得志
遭谗
被疏
遭谗
被迁
自沉汨罗
理解屈原的高尚人格和爱国精神
试简要分析一下屈原的主要性格特征。
爱国、正直是屈原性格的主要特征。作者在表现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时:
①把屈原的个人遭遇同整个楚国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说明其遭遇与祖国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
②把屈原的“眷顾楚国”同“系心怀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他的“存君兴国”的思想集中表现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屈原的正直集中在他敢于同邪恶势力抗争而决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上。“疾”“怨”“刺”“嫉”便是他刚正不阿的斗争精神的突出表现。
本文4~9段,历叙了楚国在政治、外交、军事上的一系列失利,这对写屈原起到了什么作用?
这一系列事件中,屈原的活动并不多,但作者所写的重点仍是屈原,意在揭示屈原的被贬黜与楚国一系列失利之间的因果关系,说明屈原对楚国政治、外交、军事的不可缺少的作用,从而歌颂了屈原的远见卓识、卓越才华。
屈原与渔父的两次对话有何作用?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第一次对话形象地揭示了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清醒者必然遭到厄运。第二次对话形象地突出了屈原的高贵品质:宁愿以死来坚持真理,保持高洁志趣,决不同流合污。这两次对话实际上是一段精辟的人生哲理的议论:既评屈原之志,亦抒太史公之情。
(2)蕴含了作者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对屈原的同情惋惜。
精彩片段赏析
课文第3段写屈原创作《离骚》的缘由,并对《离骚》作出评价。这是《屈原列传》中用浓墨重笔书写的精彩段落,是作者对屈原遭遇、人品、文学才能的直接评述,写得哀婉动人、酣畅淋漓。请认真阅读这段文字,思考下面问题。
(1)这段文字依据内容可分为两层,请划分层次并概括每一层的大意。
第1层:“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盖自怨生也。”评介屈原创作《离骚》的缘由。
第2层:“《国风》好色而不淫……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评述《离骚》的内容和形式。
(2)屈原创作《离骚》的原因是什么?“离骚”的含义是什么?
本段首句便指出了屈原创作《离骚》的原因:不满国君的昏庸、朝政的黑暗,以至“忧愁幽思而作《离骚》”。次句解释“离骚”的含义,“离骚”即遭遇忧愁。
(3)“夫天者……盖自怨生也”几句,从人的共性特点出发,分析并揭示出屈原创作《离骚》时的状况,即心理特征、艰难处境、创作动因。请分别找出相关语句。
心理特征是“人穷则反本”;艰难处境是“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创作动因是“盖自怨生也”。
(4)《离骚》的思想内容方面的特点是什么?其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的特点是什么?《离骚》与屈原人品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这两句话评述了《离骚》的思想内容特点及意义。“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这句话评述了《离骚》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强调了《离骚》的内容和形式与屈原的人品和诗品的有机结合与完美统一。
(5)“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这句断言流露出司马迁对屈原什么样的态度?
司马迁高度评价屈原的精神品格和人生追求。
(6)简要说明这段文字表达上的特点及其效果。
整段文字叙议结合,由人及文,因文论人,始终把屈原的诗品与人品紧密结合在一块进行评述,所述屈原的“嫉”、屈原的“忧愁幽思”、屈原的“信”和“忠”、屈原的“穷”和“怨”、《离骚》的内容和形式等等,无不围绕屈原的“志洁”“行廉”展开,给人以一唱三叹之感。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
第三段最后一句“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而在本文末说他对屈原是“悲其志”。联系屈原生平,说说屈原的“志”是什么,司马迁为什么“悲其志”。
要求:找到相关语句,作简要分析。
  屈原的“志”
疾王听之不聪……方正之不容
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现
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冀幸……其存……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
忠君爱国
坚持真理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蝉蜕……浮游……泥而不滓
举世混浊……众人皆醉……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
司马迁为什么悲其“志”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报任安书》
“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 。
司马迁与屈原有相似的身世 :一样的怀才,正直,忠君爱国,有志向;一样的受谗被疏,面临生死抉择。唯一不同的是屈原是以死明“志”,司马迁是以生践“志” 。所以司马迁是借写屈原的身世在抒发自己的感愤。
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司马迁为什么悲其“志”?
问题讨论
传记的通常表达方式是客观记述,而司马迁为屈原作传却融入了大量议论,你能找出来吗?这是为什么?
这是一种“传”“评”结合的方法。或寓评于叙,或夹叙夹评,或篇末总评。
寓评于叙(第10、11段)第十段与渔父的对话,这一段取材于屈原的《渔父》,几乎照搬,既是屈原自述其志,又是太史公借转述以表达赞美和礼敬。
夹叙夹评(第3、7段)
篇末总评(第12段赞语)
前人观点——史公变调
这篇史传的显著特点,就是它不像其他史传文那样,“寓论断于叙事”,而是“以议论行叙事”(明茅坤语),所以前人说它是“太史公变调”,即史传中偶然出现的一种“变体”。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历来一般认为,是由于司马迁为了便于寄寓自己个人的“政治幽愤”。但主要原因恐怕在于先秦文献中有关屈原事迹的记载本来很少,特别是秦始皇焚毁六国典籍后,有关屈原的记载,更几乎是荡然无存,要凭史料来写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是不可能的。
小结—— “ 传评结合 ”
有人称它是“史太公之变调”,亦即史传中的“变体”,其原因可能有四:
其一、先秦史籍皆不传屈原生平事迹,有关屈原的史料太少(可能与秦始皇焚书有关),单靠叙事不容易写出屈原光辉的一生。
其二、屈原史料虽少,但其作品犹在,通过作品感其精神是最好的办法,而将阅读所得见诸笔端就离不开“评议”。
其三、司马迁写此传也意在抒写个人幽愤,所以“评”就显得尤其重要。
其四、“评议”更有利于表现屈原的性格。
素材运用
(一)《屈原列传》可证观点、角度:
1、爱国 
2、生与死 
3、志洁行廉 
4、诗穷而后工(指诗人在受到困厄艰险环境的磨砺,幽愤郁积于心时,方能写出精美的诗歌作品。) 
5、中国文人的命运 
6、外在环境与内在追求等等
(二)运用实例:
(1)个人与社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子从长长的历史甬道中走出,带着一身正气凛然,带着满腹诗书才华,然而个性的棱角在世故的社会中又何以保全?于是,为了皓皓之白,为了独醒于世,屈子选择了“悲壮”之路。在滔滔的汨罗江水中,他将自己洗刷地如此透彻清澄。
(2) 真性情
情感,这一人类与生俱来的元素,在一代代仁人贤士的一生中抒写得淋漓尽致。他们将真情吐露,活得潇潇洒洒,坦坦荡荡,屈原便是这样一位真性情的人。他高唱“长太息以掩涕今,哀民生之多艰”。他高呼“亦余心之所善今,虽九死其犹末悔”,他将一个臣子的心掏出来呈现在众人面前,不矫饰,不造作,终于,他的性情铸就了他的英名,他从此不朽。
(3) 执著
披发行吟河畔的是屈子。楚国的落日染红眼前的汨罗江,子兰谗言,郑袖内惑,人民如涸辙之鲋,喘息挣扎。屈子的坚持有用吗?恐怕他自己也不得不摇头叹息。楚国灭亡之时,也是他命尽之刻。他把政治家的身份远置于诗人之上。“人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生不为诗人,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执著如屈子,你怎听不进“圣人不凝滞于物”呢?
(二)补充素材
屈原精神光照千秋
屈原首先是作为一个爱国者、爱国的诗人为后世所景仰的。诗人的人格和诗人用心血写成的爱国诗篇,更滋育了后世的进步文人作家。许多进步文人作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屈原爱国思想的影响,并且从他坚持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中汲取了力量。汉初,遭遇与屈原相似的贾谊,他写过一篇《吊屈原赋》,表示了对屈原的崇敬,并寄托了自己的感慨。李白作为封建社会的浪子和诗人,他“一生傲岸”,不向权贵折腰,却深深敬佩屈原。他说:“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他肯定了屈原的不朽。杜甫忧国爱民的思想是屈原精神真正的继承者。他的诗歌也是努力向屈原学习的,所以他说:“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在我国古代,还有不少诗人在民族危亡年代写下了激昂慷慨的爱国诗篇,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屈原精神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