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鸡兔同笼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并学会解题方法。
2、在运用假设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转化等数学思想和方法。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的运用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联系,进而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巩固解决“鸡兔同笼”的常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难点:
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调动兴趣。
鸡兔同笼是我国古代有名的数学问题,大约在一千五百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记载了一道数学趣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这道题的意思是说: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这就是有名的“鸡兔同笼问题”
揭题,板书课题。
教学新知。
出示例题:
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学生读题后。
、师问:你从题中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抽学生回答后,分小组讨论。
、每个小组推荐一位同学汇报
、师生一起探索解法:
方法一:假设全是鸡
①一共有多少条腿? 2×8=16(条)
②比实际少几条腿? 26-16=10(条)
③一只兔子看成鸡,则少了几条腿? 4-2=2(条)
④兔有多少只? 10÷2=5(只)
⑤鸡有多少只? 8-5=3(只)
假设全是鸡,可以先算出兔。
方法二:假设全是兔
①一共有多少条腿? 4×8=32(条)
②比实际多出多少条腿? 32-26=6(条)
③每只鸡被看成兔要多几条腿? 4-2=2(条)
④鸡有多少只? 6÷2=3(只)
⑤兔有多少只? 8-3=5(只)
假设全是兔,可以先算出鸡。
变式练习:
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一共租了10只船。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大、小船各租了几只?
、这道题能看成是鸡兔同笼的问题吗?
、题目中哪个数量相当于“头数”?哪个数量相当于“脚数”?
、学生独立解答,老师订正。
拓展延伸:
100个和尚吃100个馒头,大和尚1人吃3个,小和尚3人吃1个,请问大和尚和小和尚各有多少人?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后,独立思考。
、学生分小组讨论。
、抽学生上台讲解并板书:
①把1个大和尚和3个小和尚分成一组,每组多少人? 1+3=4(人)
②一共可以分成多少个组? 100÷4=25(组)
③大和尚有多少人? 25×1=25(人)
④小和尚有多少人? 25×3=75(人)
老师进一步引导、追问这种解题方法,肯定后指出这种方法的局限性。
、引导学生用通用的“假设法”解答,并抽学生汇报:
把1个馒头平均分成3份,1个小和尚吃1份。
①1个大和尚吃:3×3=9(份)
②100个馒头:100×3=300(份)
③假设100个全是小和尚,应该吃:100×1=100(份)
④大和尚:(300-100)÷(9-1)
=200÷8
=25(人)
⑤小和尚:100-25=75(人)
老师强调,这里也可以假设全是大和尚。
老师进一步总结什么是假设法,怎样用假设法解决问题。
有些应用题中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未知数量,思考问题时,可以假设要求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未知的不等量为相等量,或者假设它们为同一种数量,即设不同为相同,然后按照题中的数量关系进行推算。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用假设法、分组法研究了古代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并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