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古代诗歌五首第1课时》课件-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1古代诗歌五首第1课时》课件-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15 16:21: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诗词的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导入新课
21.古代诗歌五首
1.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诗歌表达的感情与蕴含的哲理,朗读并背诵这五首诗。
2.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诗人借景抒怀、托物言志的写法。
3.感悟诗人抱负远大、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爱国热情。
学习目标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年),字伯玉,梓州射洪人,唐代诗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其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代表作】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等。
走近作者
写作背景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廷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但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
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做前驱以击敌,武攸宜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攸宜进言,武攸宜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相关介绍
幽州,周代古州名,范围包括今河北北部、北京市及辽宁一带。
幽州台,即蓟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故址在今北京西南。
“歌”是古代的一种诗体,即歌行体。
整体感知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意:
(在幽州台上)我向历史长河的前端和后面望看去,也看不到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
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独寂寞,悲从中来,怅然泪下。
结合注释翻译文本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什么人?
“古人”指古代像燕昭王那样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2.“念天地之悠悠”,你是怎样理解“悠悠”一词的?
“悠悠”一词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之感。
3.“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
孤独寂寞凄凉。
细读感悟
4.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联想: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
情感:怀才不遇的悲叹、孤单苦闷的心绪。
5.整首诗通过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直抒胸臆。
6.诗歌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
写法特色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
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渺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
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
登幽州台歌
板书设计
前不见古人——俯仰古今
后不见来者
——生不逢时
念天地之悠悠——宇宙广阔无边
独怅然而涕下——个人孤单悲苦
怀才不遇
孤独苦闷


【唐】杜甫
【杜甫】(712年—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大李杜”)。世称杜工部、杜拾遗、杜少陵。杜其诗沉郁顿挫,忧国忧民,对中国古典诗歌影响深远,他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著有《杜工部集》,代表诗作有《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
走近作者
写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地而归。次年,杜甫开始了一种“裘马清狂”的不羁的漫游生活,北游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时。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做。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相关介绍
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中部,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称。在汉族传统文化中,泰山一直有“五岳独尊”的美誉。自秦始皇封禅泰山后,历朝历代帝王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并且在泰山上下建庙塑神,刻石题字。
整体感知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再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内容。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泰山到底如何雄伟?
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张大眼睛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
豪情满怀。
1.这首诗分别是从什么角度写看泰山的?
细读感悟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远望
近望
细望
盼望
2.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设问。自问自答,写远望所见,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地的形象,写出了泰山占地面积之广、气势之大。
3.赏析“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之妙。
“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景象。
4.尾联是本诗的主旨句,你从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尾联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①读这首诗,在领略泰山高远幽深、神奇秀丽的同时,也仿佛看到了诗人那卓然独立的形象;
写法探究
意境深远,形象鲜明。
②特别是读到它的末联,更使人浮想联翩,仿佛跟诗人一道神游于泰山的绝顶之上,进一步感受到泰山俯瞰群山的气概,对诗人青年时代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也就洞若观火了。正因为有如此深远的意境,这首诗历来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
这首诗通过描写泰山的雄浑景象,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对前途充满信心的雄心和气概。
课堂小结
望岳
板书设计
写景
抒情
远望——绵延不绝、树木苍翠
近望——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细望——云气升腾、飞鸟如林
盼望——登上顶峰,一览山小
不畏艰难敢于攀登
1.背诵这两篇古诗,并用楷书默写。
2.课外阅读积累杜甫的名作。
随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