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运算定律的练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学过的乘法运算律,能够熟练运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练习过程中,能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律解决计算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熟练地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培养简便计算的意识,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
复习旧知?
提问:我们学过的乘法运算律有哪些?用字母怎么表示?
乘法的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的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a×b=b×a。
乘法的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的结合律。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为(a+b)×c=a×c+b×c
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巩固乘法运算律有关的知识并练习。
独立尝试
让学生独立完成下面两道解决问题
1、彩璟小学四(1)班学生有12个小组,每组有4人,每人在开学时领13本新书,四(1)班一共要领多少本新书?
四(2)班有男生28人,女生22人,每人在开学时领13本新书,四(2)班一共要领多少本新书?
(教师巡查,发现做题过程中有代表的结果让学生板演)
合作探究:1、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
2、小组内讨论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展示交流
1、板演的同学有不同的算法,让做对的同学讲一讲解题思路,必要时教师进行追问,如:第一小题学生列式
生:12×4=48(人)
师: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列乘法算式?算出了什么?
生:因为求的是12个4是多少?所以列乘法算式,算出了一共有48人。
生:48×13=624(本)
师:为什么还列乘法算式?又算出了什么?
生:因为求的是48个13是多少,所以也用乘法计算,算出了一共领了624本书。
师:哪个小组还有别的算法?
48×13
=48×(10+3)
=48×10+48×3
=480+144
=624(本)
师:你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生:我用了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师:谁觉得有问题?
生:为什么把13分成10加3的和?
师:因为13分成10加3的和表示每人先领10本书,每人再领3本书,也能表示每人一共领了13本书。
师:谁还有什么不同方法?
生:②12×4×13
=48×13
=624(本)
交流第二小题学生列式
生:①28+22=50(人)
师: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列加法算式?算出了什么?
生:男生和女生合起来用加法计算,算出一共有50人.
生:50×13=650(本)
师:为什么列乘法算式?又算出了什么?
生:因为求的是50个13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算出了一共领了650本书.
师: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生:还可以列综合算式
②(28+22)×13
=50×13
=650(本)
师:列综合算式时小括号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生:小括号不能去掉,因为去掉小括号算式表示的意义就不同了。
师:谁还有什么不同方法?
生:③28×13+22×13
=364+286
=650(本)
师:比较方法②和方法③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生:方法②好,因为方法②28加22能凑成整十数,算起来更简便。
师:看来我们都是善于观察,爱动脑子的好孩子,相信在接下来的练习中你会表现的更出色。
五、综合练习
完成教材第?65、66?页“练习十”第?4、9、13?题。
让学生板演并展示交流
2、自主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其余的练习。
六、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中,给了孩子们充分的时间进行独立尝试思考并列式计算,然后合作交流,比较不同的算法并优化算法,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在不断的认知冲突中发现自己的问题,从而对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没有不要反复强调,应该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练习,在练习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在问题中升华自己对知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