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运算律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一般过程“观察—猜想—验证—结论”,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运用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
理解不同算式间的相等关系,发现规律,概括运算律。
【教学准备】
课件、研究单
【教学过程】
课前导入
师:请你来读一读,交换这两个词的位置再变成了,能交换吗?
生:不能。
师:在数学里,也有这样的例子。
师:25,交换2和5的位置就变成了?数的大小变了,能交换吗?
生:不能。
二、加法交换律
师:板书7+8=?交换7和8的位置就得到(8+7),得数变了吗?能交换吗?
生:能。
师:得数相同的两道算式可以用等号连接,组成一道等式。(添上等号)
师:观察这道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在这两道加法算式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那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中,都有这样的规律呢?(ppt)
师:每人写3道加法算式,看看你写的算式中有没有这样的规律?如果有,像老师这样,用等号连接。
师:有没有同学写出的算式不符合这个规律的?像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添上省略号。
师:这就说明,在所有加法算式中,都有这样的规律“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变成。)
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这个规律吗?写一写
师展示学生的方法:这位同学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 △+○=○+△ ; a+b=b+a
师明确:我们可以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写成a+b=b+a(板书)
师:你能给这个规律起个名字吗?加法交换律?你们觉得这个名字怎么样?那就把它叫作加法交换律(板书)
师:不管是a+b还是b+a,算的都是a和b的和,加法交换律只是交换了加数的位置(板书“交换位置”)。
回顾: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发现在这两道加法算式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于是提出一个猜想“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有这样的规律呢”,再通过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个猜想是成立的,它就是加法交换律。
师:其实我们以前就运用过加法交换律,(ppt)在加法验算时,就是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次,如果两次计算的和相等就说明计算正确。
三、加法结合律
过渡:加法运算中,除了加法交换律还有没有其它的规律呢?我们来看这个问题
师:求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实际上就是求?
生:28、17、23这三个数的和。
师:你想先算什么?怎么列式,还可以先算什么?怎样就可以表示先算女生的人数呢?
生:给它添上括号。
师:括号可以改变运算的顺序。读作:二十八加上十七加二十三的和。
为了表示先算跳绳的人数,我们把这道算式中的28+17也加上括号,读作。
师:这两道算式可以写成等式吗?我们来算算看。
生:能,因为两道算式的得数相等。
师(ppt)算一算下面的圆圈能填等号吗?男生算第一组,女生第二组。师板书
生:能。
师:比较这三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和同桌说一说。
同桌交流,师板书两组算式
指名学生回答
师:横着看(手势),每组算式的加数相同,加数的位置相同,和也相同;竖着看,左边的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右边的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实际上就是改变了运算的顺序。
师:你能根据我们的发现提出一个猜想,并举例验证它吗?同桌合作完成探究单
学生展示交流
师:其他小组有写的不一样的吗?那对这组同学的猜想和验证你们有什么补充或疑问吗?
师:有没有同学写出不符合这个猜想的例子?这样的等式我们写得完吗?添上省略号 谢谢你们的分享,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ppt)
师: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这个的规律就写成?
(a+b)+c=a+(b+c)(板书)这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
师:不管是先算a+b还是先算b+c,这两道算式求的都是a、b、c三个数的和。加法结合律改变的只是运算的顺序。(板书“改变运算顺序”)
师:其实我们在一年级时就运用过加法结合律,在计算9+7这样的进位加时,把7分成1和6,然后先算9+1=10,再用10+6=16。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来看一看这几道等式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练习
师:(ppt)出示第一题,第一道?
师:(ppt)出示第二题,有答案了就说。
师:(ppt)方框后面是两道计算题,左边两组口算第一个方框后的,右边两组口算第二个方框后的,有答案了就起立。
师:你是怎么算的?你是怎么算的?
得数相等,那为什么右边两组的同学算的比较快呢?
全课总结
在加法运算中,有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那么在减法、乘法、除法运算中有没有相应的运算律呢?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课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