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峨日朵雪峰之侧
昌耀的诗,以张扬精神困境中的生命意识见长,融感悟和激情于一体;意象凝重、壮美。饱经沧桑的情怀、辽阔旷远的人文背景、强烈的生命意识,构成作者宏大的诗歌整体。诗人后期的诗作趋向反思静悟,语言略趋平和,很多诗作以不分行来表达,有很强的知性张力,形成宏大的诗歌个性。
王昌耀(1936~2000),笔名昌耀,湖南桃源人。1950年参军,1951年春赴朝鲜作战,1953年“停战协定”签字前十余日身负重伤,从此永远离开了部队。1955年赴青海参加大西北开发。1957年因一首短诗《林中试笛》被定为右派,遭受了二十余年的坎坷与磨难。1979年重返文坛,任青海省作协副主席、荣誉主席。
他被人誉为“他那一辈人中唯一可以被称作诗人的人”“最信赖的诗人”“中国当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当代诗歌史上的一个传奇”。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62年8月,作者因被打成右派,正在距峨堡乡不远的青海省八宝农场接受劳动改造。
字词点拨:
嚣:xiāo,喧哗。
揳:xiē,捶打。
罅隙:xiàxì,裂缝;缝隙。
但有:只有。
精读品味
1.诗中写了哪些意象?
太阳、石砾、
雄鹰、雪豹、
“我“、蜘蛛。
落日的动势和石砾滑坡的动势都是下坠的,而“我”作为攀登者的动势却正好相反,努力向上;那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也在竭力使我下坠。由此可见,日落和滑坡等意象是用来表现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的。
“雄鹰”“雪豹”的形象是作者理想中的精神、意志和心灵的象征,代表着一种真正强大、雄壮。“蜘蛛”则是作者现实状态的写照,是他“囚徒”身份的一种反映。
2. 为什么要描绘这些意象?
3. 描绘画面的时候采用了哪些表现方法?
视听结合
视觉——“我”吃惊地看到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
听觉——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杀声渐远而去。
视听合一,表明“我“在这个高度上的坚持决非易事。
特写镜头(细节描写)
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就是从这只小小的蜘蛛表露出来的。很多时候,不起眼的细小意象比司空见惯的“波澜壮阔”更有力量。
强烈的对比
两组意象形成鲜明而浓烈的对比:强大和弱小、光明与幽暗、热闹与沉寂、高拔与低矮。在峨日朵雪峰之侧坚守住高度的不是强大的雄鹰或雪豹,而是弱小得可怜的蜘蛛;光明的太阳不过是虚妄的神明和幻象的真理的别称,堆砌的石砾不过是狂热的信念、迷信的追求、廉价的乐观的代号,而它们正在跃入幽暗却引力无穷的山海,正在滑向棕色的深渊;一派嚣鸣的、象军旅的喊杀声的,原来是在“滑坡”,是在“远去”,而接纳和归结它们的恰恰是沉寂和冷静。
小 结
这首诗表现的是孤绝之境的超越:
昌耀是一个孤独的诗人,他自始自终有着一种震动人心的忧郁和伤感,而隐藏在这背后的是诗人对生命本真与尊严的追寻和捍卫。
在这首诗中诗人似乎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又似乎是一个积极的生命体验者,他在这首诗中开始他的征服之旅,继而完成旅途,继而完成了自我超越。
联系写作背景,昌耀并没有与那个时代一同“滑坡”,而是在峨日朵雪峰之侧占稳了自己的高度。这是生命意志和生命强力的伟岸展示,呈示在这种高度的生命必定是强健和雄壮者的生命,定格在这种险峰的姿态必定是胜利者的姿态!
如果我们不幸身处孤绝之境,应该怎么做?
结束语
人生的苦难和挫折,实在是对人生的一种造就,战胜挫折和苦难就会赢得财富。今天我们领悟了昌耀的人生体验,明天我们也要像他那样用自己的顽强意志去直面挫折,即使身处孤绝之境,也要笑对人生,走向成功的彼岸!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