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下册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下册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17 10:28: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整堂课预设:
用“‘与点’之因”这个问题串联起整堂课,教师不设定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的顺序,课堂上老师根据学生的问题生成的情况,顺势引导,将本节课的几个主要问题灵活穿插其中,引导学生分析探究。
此教学设计从【研读探究“与点”之因】起,是按照本次课堂教学学生问题生成的顺序而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
2、了解四个弟子的志向和性格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情景模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等方式,探究“与点”原因,体会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品读经典的过程中,见贤思齐,认识、完善自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联系实际,在品读中增强文化自信,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重、难点】:探究“与点”原因,体会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教学方法】?
诵读法、引导法、探究学习法、情景模拟
【教学时数】?
一课时?
【导语】
宋代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宋代米芾说: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既无孔子;孔子之后,更无孔子……
老师想说:彼巍巍乎大哉之孔子,不在廊庙,不在逝波,而在薪继火传,代代不息中。
万世师表,斯文在兹!
这节课,让我们以敬畏之心走近《论语》,走进孔子,姑且想象我们就是孔子的学生,正在他的课堂上,让我们做一个虔诚的弟子,去沐浴先哲之圣明,体味经典之魅力。
【初读整体感知】
首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几个问题:
1、参与课堂学习的学生是哪几位?(如果按回答问题的顺序答:子路、冉有、曾皙、公西华)
2、同学们你有没有发现孔子对弟子的称呼与题目中的名字不同?这是为什么?
3、孔子这位老师给学生们出了一道什么题?(志向)(明确:古人有姓、名、字以及号。长辈对晚辈说话,往往称名。)
【研读探究“与点”之因】(本课重点)
这堂课是以怎样的方式展开的?(对话)
以对话方式交流探讨,孔子整堂课就抛出了一个问题,弟子们畅所欲言,这节课,我们也效仿这种对话方式进行课堂交流。老师也问同学们一个问题:
为什么孔子最后“与点”?
以下内容是根据本次课堂教学学生的问题生成的顺序而写。
学生自读后,认为是曽皙与其他人的志向不同,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解读志向,并分析他们的不同之处。
一、明确几个弟子的志向,用自己的话概括。
明确:子路(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并懂得义理。)
冉有(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还难办到。)
公西华(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
曾皙(暮春时节,脱下冬衣,穿上春衣,和五六个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少年,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二、曽皙与其他弟子志向不同之处。
预设:
1、齐读曽皙答志部分。
2、若学生找不到答题思路,老师则配图、配乐解读曽皙所描绘的场景。
师:冰河融化,草长莺飞,春暖花开,身着美丽轻薄的春衫,约几个知心好友,带几个烂漫孩童,在清澈的小河沐浴戏水,在高高的台上享受习习春风,带着清爽,在夕阳暖暖中,踏歌而归。
3、如果学生分析不出曽皙答志与其他人的不同,老师可再用伊拉克战乱图(土地荒芜、人民流离失所)与曽皙所描绘场景做对比,帮助学生理解。
4、明确:前三个弟子的志向是兴国安邦的大理想,他们直接表述出来,曽皙描绘的场景,是他的志向实现后的愿景,用委婉的方式表达。
5、再咏读一遍曽皙的答志。
学生解读曽皙的志向后,老师再引导回到原来的问题:孔子为何“与点”?
三、孔子为何“与点”?
【资料补充1】:
孔子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积极入仕,共创盛世太平。但当时的各国君主征战杀伐,一直没有重用孔子,孔子开始了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两次被鲁国驱逐,在宋国的一棵大树下讲学,宋国国君命人将大树砍倒,到卫国,卫国国君命人把孔子车子压过的车辙印填平,以示不欢迎。孔子一生穷困潦倒。
1、学生根据资料分组探讨“与点”之因
明确:孔子政治主张是"仁政",主张礼治。曾皙描绘的就是是礼治的结果.图中的景象是在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天下太平的情况下才会有,是太平盛世的图景。曾皙所表达的正是孔子、也是每个弟子所期望的境界,是孔子政治理想的体现,加上孔子政治理想没有实现,而曽皙描绘的不。仅是他的理想社会的愿景,也是孔子的。所以与点。
2、根据学生情况,若学生顿悟不出问题就引导学生从以下资料(论语其他篇目)里找到答案。若学生理解了问题也可用以下资料来佐证观点。
【资料补充】:
《论语?公冶长第五》:有这样的记载: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夸耀)善,无施(推与)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颜渊和子路陪伴着孔子,孔子说:“你们为什么不谈谈自己的志向呢?”子路说:“我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说:“希望听听老师的志向。”孔子说:“使老者安享晚年,使朋友信任自己,让年轻的子弟们怀念我。”
3、教师总结:
孔子之志:人人敬老,人人爱幼,朋友信任,和谐相处的大同世界。
曾点之志:出之以春风沂水,是民风趋淳,民德归厚,天下太平的一个缩影。
所以曾点的理想,与孔子的理想吻合。
与我们当下政治思想接轨,就是我们十九大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理念。所以“与点”。
4、为了进一步深入领会,再一起咏读一遍曾皙的答志。
四、解决完“与点”之因这个重点问题,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孔子的评价和弟子的性格。
师:孔子赞同曽皙的志向,有没有其他的原因?同学们自读课文最后一段,看看孔子如何让评价他们的志向。(先分析孔子的评价,再由孔子的评价引到四个弟子的性格分析上)
明确:
孔子对四位弟子的态度分别是:哂、赏、惜、与
孔子认为子路不够谦让,冉有很谦虚,公西华过于谦虚,
师:这是他们的什么不同?(性格)
五、除了最后一段孔子的评价,文中其他地方还能看出四位弟子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同学们,再自读课文,概括总结。
子路:坦率、自信。不谦让、轻率。
冉有:谨慎、谦虚。
公西华:谦虚、谨慎、措辞严谨,娴于辞令。
曾皙:从容淡定有礼、洒脱、机敏好学。
师:四生身上各有特点,希望同学们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认识并完善自我。
【悟读艺术魅力】
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孔子的学生(呼应开篇导语),一定会觉得很荣幸。因为孔子身上有着无穷的魅力。
请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教育艺术、人格魅力。
明确:孔子善于鼓励学生,对学生有耐心。曾皙因与其他弟子志向不同,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志向,孔子热情地鼓励他。述志后,对曾皙的问题,孔子不厌其烦地答问析疑。孔子开始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劝导打消弟子们的思想顾虑,为人态度要谦和、亲切。他虽对子路的“不让”有所不满,但只是微笑了一下,没有加以评论。宽以待人,对他人包容。尊重他人,善于倾听和引导。对于不同的学生孔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注重引导。
师总结:老师从孔子身上也学到了很多,孔子并不是可畏的圣人,而是一位可敬、可亲的师长。作为老师,孔子与学生的关系十分融洽,即使在日常谈话中也引导学生立志,循循善诱、因材施教,这也为我们老师上了一堂精彩的课。
【课堂延伸】他的心存放在此,他的思想遍布世界
我们国家现在的哪些理念或做法,其实也是对孔子思想、孔子之志的继承和发展?
明确:孔子文化学院、和谐社会的理念、“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
教师总结:
孔子,他已经是我们每个华人精神血脉的一缕一丛,
孔子,他也必将发展成每个世界公民精神血脉的一枝一干。
【分角色朗读情景再现】配乐
苏轼有云: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下面我们再次诵读课文,这次我们分角色朗读。
5人一组,去掉旁白部分,以人物对话形式展开。
要注意语气、语速和感情,通过朗读体现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阅读指导:子路的直率与勇武要用较高的语调较快的语速读出来,而冉有和公西华的回答则要读出谦逊的味道,曾皙的应用轻松缓慢的语气读出欢快愉悦的心情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围绕“与点”之志的原因这个问题,解读了4位弟子的志向,通过孔子的评价,分析了他们的性格,体悟了孔子的教育艺术。
【结束语-----经典语录激志】:
(最后,齐声朗诵以下经典名句,深刻领悟古代大教育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诲。)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课后作业】
课后阅读《论语》中的其他篇目,并选择一篇写一段300左右的赏析,下节课分享交流。
【板书】?
子路、曽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子路(哂)
冉有(赏)——安邦兴国
公西华(惜)志
曽皙(与)——游乐—展望、愿景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情分析
???????????????????????????????
首先,授课对象是高二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已具备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老师把疏通文意、文言知识分类整理交给学生,课文的思想内容由师生共同探讨。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能力。
其次,学生有一定的鉴赏、品味文言文的能力,但在鉴赏的深度和广度,思维能力的提高、审美的技巧等方面还有待加强。鉴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调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
另外,要有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比如如何有感情的诵读,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能力,以及如何深入品读课文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效果分析
这堂课总体来看效果不错,学生能较好的层层深入品读文本,老师能及时抓住学生反馈的信息,适时引导启发,注重通过朗读来引导学生体会孔子之志,和“与点”之因。
但有不足之处,对朗读的指导还不够具体、透彻,所以学生最后的“分角色朗读”还是没有达到一定的境界。
学生的反应、当堂学习的效果: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学不仅关注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学生在三维目标方面的变化与收获是看得见的:
1.学生情感表现
(1)学生从学习、情景中得到学习的兴趣,从探究活动中获得合作交流的乐趣。
(2)学生有足够的学习的空间与时间,学生就是课堂的主人,从而确立了主人翁意识。
(3)学生参与度广,多数同学在小组活动、发言等方面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升自信心。
2.学生能力培养
(1)思考能力。通过思考讨论等活动,发展了学生的想像力,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表达能力。学生能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表述规范、有条理。
(3)应用能力。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更要知其用。根据课后作业情况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材分析
一、大纲要求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的一篇文章。本书第六单元是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关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中的要求是:“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二、单元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把本单元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学习本单元课文,体会散文的灵活性和趣味性(“文无定格,贵在鲜活”),感受生活气息和其中的情趣;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初步熟悉作者的政治主张;能背诵相关段落。课文所选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先秦诸子散文《论语》中的一篇。先秦诸子散文是我国古代文苑中一座异彩纷呈的花坛。它给后人的启迪无限丰富,使人叹为观止。而《论语》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从中可以看到孔子的哲学、政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观点,是研究孔子思想最可靠的资料。《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描写了师生畅谈“志”——理想的情景,气氛和谐,用生动的对话描写和传神的情态描写使人物个性鲜明等。
三、本课分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高中语文选修模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的自主赏析篇目。本文选自《论语》,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它记述了孔子和四个弟子的一次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向、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文章用生动的对话描写和传神的情态描写使人物的个性鲜明。通过了解孔子和学生的志向、学生的性格,可引导学生立志,认识、完善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对孔子教育艺术的分析,引导学生体悟其教育艺术,发现其人格魅力,从而教学生做人,使学生能更好地与人交往,使学生在思想和道德情操方面受到熏陶感染;通过引导学生鉴赏文本,可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通过让学生联系当下,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教学设想
用“‘与点’之因”这个问题串联起整堂课,教师不设定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的顺序,课堂上老师根据学生的问题生成的情况,顺势引导,将本节课的几个主要问题灵活穿插其中,引导学生分析探究。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用了极简省而传神的笔墨,记叙了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师生之间关于“志”的一次充满情趣的对话。只有反复吟诵,才能完成对孔子师生不同性格的具体认识。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
2、了解四个弟子的志向和性格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情景模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等方式,探究“与点”原因,体会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品读经典的过程中,见贤思齐,认识、完善自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联系实际,在品读中增强文化自信,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重、难点】探究“与点”原因,体会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教学方法】?诵读法、引导法、探究学习法、情景模拟
【教学时数】?一课时?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评测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千乘之国(shèng)  吾与点也(yǔ)风乎舞雩(yú)浴乎沂(xīn)
B、毋吾以也(wú)莫春(mù)三子者之撰(zhuàn)铿尔(kēng)
C、冠者五六人(guàn) 愿为小相(xiàng)饥馑(jǐn)哂之(shěn)
D、喟然叹曰(kuì)曾皙(xī)以俟君子(sì)舍瑟而作(sè)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唯求则非邦也与B.莫春者,春服既成
C.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D.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3、下列四句中有关加下划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侍:侍奉
B.居则曰居:闲居、平时
C.如或知尔知:了解
D.以吾一日长乎尔长:成长
4、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率尔而对曰率:轻率B、吾与点也与:赞成
C、异乎三子者之撰撰:撰写D、且知方也方:道,准则
5、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以吾一日长乎尔乎:语气词,吗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如:连词,或者
C、子路率尔而对曰而:连词,表修饰D、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如:连词,至于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是()
A.以吾一日长乎尔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因之以饥馑毋吾以也
C.如或知尔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D.如或知尔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也
7、下列句中的“尔”字,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B.子路率尔而对曰
C.鼓瑟希,铿尔D.夫子莞尔而笑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求也为之,比及三年②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③如其礼乐,以俟君子④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9、与“以吾一日长乎尔”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B.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10、与“夫子何哂由也”中的“何”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B.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夫三子者之言何如D.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11、下列句子从活用角度与其余三句不一样的一项是()
A.端章甫,愿为小相焉B.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C.风乎舞雩,咏而归D.范曾数目项王
12、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余三句不一样的一项是(6分)
A.居则曰:“不吾知也。”B.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C.异乎三子者之撰D.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二、课内阅读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琴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3、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摄乎大国之间摄:夹,迫近B.比及三年比:比较
C.以俟君子俟:等待D.鼓瑟希鼓:弹奏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加之以师旅以三矢赐宗
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如耿兰之报
C.异乎三子者之撰亦有别疾而至斯乎
D.唯求则非邦也与苟欲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1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家邦国家”范围的一组是()
①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②异乎三子者之撰
③如其礼乐,以俟君子④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⑤亦各言其志也⑥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A.①②⑤B.②⑤⑥C.③④⑥D.①③⑤
16、下面对文章的内容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6分)()
A.开始交待了谈话的内容与方式,四位弟子环坐在孔子身旁,孔子最先发话,启发大家各言其志,起到了打消顾虑、缓和紧张气氛的作用,既符合孔子作为师长的身份,又表现了孔子随和的性格特征。
B.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路不假思索,抢先回答,反映了子路急躁、坦率、爽快的性格。这种毫不谦让的积极态度与他那充满自信的回答内容相一致。他志向远大,声称能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大国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义之邦。
C.子路谦虚不够、自信有余的态度引起了孔子的微笑。这微笑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表现了孔子的豁达态度。
D.公西华的回答显得彬彬有礼,他可能意识到孔子对子路不够谦让的批评,说起话来谨慎得多。他愿意治理一个小国家,六七十里见方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诸君子。
17、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A沂(yí)
2、答案:D
3、答案:D(年长)
4、答案:C(撰:才能)
5、答案:A(介词,比)
6、答案:B(B、用、拿//认为;A、比;C、如果;D、有人)
7、A(代词,你们;其余三项均是作词尾用。)
8、D(“为”均作动词用,治理;“如”至于//或者)
9、C(介词,因为;A动词,用,做;B介词,用;D句中语气词,可不译。)
10、B(为什么;A什么;C与“如”连用,意思是怎么样,如何;D什么。)
11、B(形容词作名词用,其余三项均是名词作动词。)
12、C(介宾短语后置,其余三句均是宾语前置。)
13、B(比:等到)
14、A(A、均为“拿”“用”;或者//像C、介词,与、和//语气词;D、就//却)
15、C
16、D(D项,彬彬有礼的是冉有。在他之后公西华的回答更加谦虚。他不自诩能治理国家,而委婉地表示,愿意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怎样治理国家。)
17、(1)我去处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可以使得人人都有勇气,而且得为人的道理。
(2)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大国之间,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接连下来,又有饥饿。
(3)平日里说:“没有人了解我。”如果有人了解你,那你打算做什么事情呢?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后反思
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这节课,我想用“‘与点’之因”这个问题串联起整堂课,不设定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的顺序,课堂上老师根据学生的问题生成的情况,顺势引导,将本节课的几个主要问题灵活穿插其中,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因为之前在【研读】环节问题的设置上,我一开始是一一发问,一一解决,后来在执教中,我发现学生的思路是很灵活的,还有很多问题有交叉性,所以这次执教,我没有安排问题顺序,而是根据学生的回答,灵活解决本课的几个问题。这其实是增加了备课的难度,老师既要准确把握教材,还要全面了解学生。
本课的设计,我尽量避免文言文教学走向两大极端,或脱离文本,大谈文中思想;或字字落实,死于章句,使课堂僵硬沉闷。本课的设计,我尽量多的把课堂交给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带领学生把握文意,挖掘文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鼓励学生探究孔子之志,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能力、团结互助的品质。总之,我努力追求语言与思想的和谐、工具与精神的统一。
整堂课的环节设计上比较流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是还是有不足之处,朗读指导还不够深入。所以最后升华品读学生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标分析
《新课标》关于文言文阅读要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新课标》主张在选修部分,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内容和文字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散文,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
本课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的一篇赏析范例,课下有详细注解,因此我把本文的文句疏通、文言知识分类整理交给学生,通过评测练习对学生做针对性的检查和指导,文本理解由师生共同探讨,教师引导学生鉴赏文本,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健全的人格,增强文化自信,联系当下,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