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下册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下册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17 10:25: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四位弟子的志向。
2、诵读课文,体味孔子师徒的性格特征。
3、探究孔子的政治主张、政治理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
1、导入:同学们,在1998年全体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做出了一个宣言: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到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孔子作为一个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为人类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曲阜也因这一先贤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就在两千多年前的这片土地上,孔子和他的四位学生促膝长谈,展开了一场对话。那他们讨论的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跨越历史的长河去一探究竟吧!
2、整体感知
1、孔子师徒是围绕什么展开的一场对话呢?
明确:关于“志向”展开了一场对话。
2、展示预习成果:孔子四位弟子的志向分别是什么?
明确:子路的志向是发展军事,打造军事强国;冉有的志向是发展生产以求富民;公西华的志向是主张发展礼乐教化;曾晳描绘了一幅暮春郊游图,追求一种闲适的生活。
3、文本研读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孔子师徒语言及行为的语句,并分析孔子师徒五人的形象特征。
明确:通过“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和蔼亲切的老师。“夫子喟然叹曰”的“喟然”说明孔子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怀才不遇及苦闷不得志。
“率尔对曰”可见子路性格直率甚至有些鲁莽。“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可见子路很自信。
从“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一句话中可以得知冉有是一个谦虚谨慎的人。
“非曰能之,愿学焉”可见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舍瑟而作”这一动作和“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句话可以看出曾晳是一个从容洒脱的人。
小结:下面请五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孔子师徒五人的对话,再次品味一下这五人的风采。
2、(1)子路、冉有和公西华的志向都是从政,但是又各有不同的侧重:子路主张发展军事,冉有主张发展经济而公西华则侧重礼乐制度,注重发展外交。那这三者的志向之间有无关联?他们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观看课前编排的小话剧,从中去寻找答案。
明确:国家要想富强离不开军队、粮食和百姓的诚信知礼。如果不得已去掉的话,首先要去掉的就是军队,其次是粮食,必须要保留的就是“诚信知礼”,可见孔子认为军队和粮食是国家富强的基础,但最重要的还是对百姓的教化。
(2)文中孔子是如何评价这三位弟子志向的呢?
明确:孔子因为子路“其言不让”对他“哂之”。同时认为子路虽然要强国但是仅仅通过发展军事是不够的。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孔子认为统治领域不论大小都应该注重礼乐教化,而冉有却片面强调发展经济,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公西华注重发展礼乐教化,孔子说“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是对公西华极大地肯定,认为公西华在从政时注重发展礼乐,其他人就很难做出比这个重要的事情了。
通过孔子对三位弟子的评价,我们也可以印证刚才的结论:孔子很注重礼乐教化,主张“为国以礼。”
3、在文中,曾晳为我们描绘的是一幅和谐闲适的暮春郊游图,并没有直接说出其志向为何,那孔子为什么会赞同曾晳的志向的呢?
(1)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扩写一下曾晳的“暮春郊游图”。(设计意图,通过扩写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再现曾晳口中的暮春之景。)
(2)这幅“暮春郊游图”的魅力在哪里?为什么孔子会说“吾与点也”?一下组为单位讨论一下。
明确:曾晳的暮春图景中百姓在暮春时节去舞雩台祭神祈雨。这符合孔子“为国以礼”的政治主张。
曾晳描绘的这幅画面中没有提到从政,有一种道家避世的思想。这种思想符合孔子晚年因周游各国屡屡受挫后的消极心境。
曾晳的这幅暮春图画中,百姓和乐、民风淳朴、社会和谐安定,这其实也是孔子礼治下的理想社会。
4、那孔子心中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呢?这个社会有怎样的特点呢?我们齐读一下《礼记?大同》中的一段文字。(为了便于理解,播放电影《孔子》片段。)
明确:每个人都各司其职、各得其所;百姓们讲信修睦;统治者选贤与能。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结合学过的历史知识以及当下的社会,谈谈孔子为国以礼的政治主张和天下大同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明确:小到当下的礼让行人、日常生活中的孝敬父母,大到汉魏时期的“举孝廉”的选官制度都是孔子“为国以礼”,注重道德教化的体现。
无论是历代农民起义提出来的“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口号,还是我们现在积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有孔子心中那个“百姓各得其所”的大同社会的影子。
小结:可见,孔子“为国以礼”的政治主张和“天下大同”的政治理想至今还闪耀着熠熠光芒。它铸造了我们民族的性格和民族精神,并一直流淌在了我们华夏儿女的血液之中。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必将对后世的中国乃至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板书设计: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孔子为国以礼大同理想和蔼可亲
子路发展军事鲁莽直率
冉有发展经济谦虚谨慎
公西华发展外交谦恭知礼
曾晳闲适和乐的生活从容洒脱
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们在初中就学过《论语》,对于“至圣先师”孔子并不陌生。知道孔子作为教育家,有一套完备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在教导弟子时充满了教育智慧,因此孔子门下弟子三千。但是对于孔子的弟子及孔子的政治主张并不了解。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是孔子与四位弟子围绕志向展开的一场对话。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是却用简洁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孔子及其四位弟子。学生可以通过抓住简单的一个字或一句话,分析文中的五个人物形象。
文章虽然是孔子的四位弟子在各言其志,但从孔子的评价中我们可以体会出孔子“为国以礼”的政治主张和期望社会和谐、天下大同的政治理想。
由于学生们对孔子的“礼乐”思想并不了解,所以这是本节课的难点。为此,课前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教师在课下为学生下发相关的阅读材料,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编自演了一个小话剧。此外还让学生课下查找相关资料。这样学生们就加深了对孔子四位弟子的了解,初步感受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
效果分析
个人认为从总体上来说,这还是一堂比较成功的探究式教学的课程。本节课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探究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本节课由于准备得比较充分,教学过程中没有出现较大的纰漏,教学思路清晰,语言流畅,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个人基本上满意。
2、在教学设计上,由文本入手首先让学生提炼文中孔子四位弟子的志向,然后抓住任务的语言及神态等细节描写深入分析人物形象。对于课文中的这两个问题,在评测练习中,进行了整合,并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便于学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概括等逻辑思维的能力。
3、为了保证学生课前充分预习,教师下发有关阅读资料,让学生自主编排小话剧,不仅丰富了知识的呈现方式,也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于人物的性格以及孔子政治主张的理解。
二、本节课的“遗憾”之处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还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
1、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可能学生对录播室的环境不太熟悉,整体氛围有些压抑,不敢积极回答问题。
2、因为录播室网络不太稳定,学生在拓展延伸环节没有充分利用网络,查找有关资料支撑自己的观点,只能通过小组讨论,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和社会现实进行作答。
3、由于担心课堂超时,在拓展延伸环节没有让学生充分地讨论,课堂小结过于仓促。
教材分析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里的一篇语录体散文。这一单元所选的课文大都篇幅短小,形式自由活泼,内容贴近日常生活,富于情趣。
在学习本单元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体悟其中原滋原味的生活气息,再现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还要结合作者生平体悟蕴含于文字之中的理趣,领会文章所要传达的思想。
本节课是《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的第二课时,学生已经掌握了本节课的文言字词,对于课文的内容有了整体认识。基于以上分析执教老师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了解孔子四位弟子的志向。2、诵读课文,体味孔子师徒的性格特征。3、探究孔子的政治主张、政治理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执教老师在课前根据学情充分备课。在晨读时明确任务,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子四位弟子的志向,分析孔子师徒五人的形象特征,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了让学生深入分析课文,教师还在课下制作了导学案,并下发给学生。学生课前借助网络查找相关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导学案,并在课上提交展示预习成果。
探究孔子的政治主张、政治理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向学生下发阅读任务,学生再根据相关的《论语》章节结合孔子的生平,编排一个小话剧。在编写剧本和排练话剧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孔子的政治主张就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课上,教师结合课文中孔子对四位弟子的评价,带领学生深入探究孔子的政治主张、政治理想。最后,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及所学的历史知识体悟孔子的政治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评测练习
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四位弟子的志向。
2、诵读课文,体味孔子师徒的形象特征。
3、探究孔子的政治主张、政治理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整体感知:
本文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孔子师徒五人的对话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本研读:
1、子路、冉有、公西华、曾晳四人的志向是什么?请根据课文进行概括,并收集课外资料加以印证,完成下面的表格。
人物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曾晳
志向



课内



课外







2、请结合文中对于人物言行举止的描写,分析孔子师徒的形象特征。完成下面的表格。
人物 孔子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曾晳
形象 特征




依据









3、(1)找出孔子对四位弟子志向的评价。并思考孔子为什么会对弟子做出不同的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中你能体悟出孔子怎样的政治主张和政治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拓展延伸:
人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请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及当下的社会生活,谈谈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政治理想对于后世的影响及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反思
本节课由于准备得比较充分,教学过程中没有出现较大的纰漏,教学思路清晰,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个人基本上满意。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还有些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1、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可能学生对录播室的环境不太熟悉,整体氛围有些压抑,不敢积极回答问题。
2、因为录播室网络不太稳定,学生在拓展延伸环节没有充分利用网络,查找有关资料支撑自己的观点,只能通过小组讨论,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和社会现实进行作答。
3、由于担心课堂超时,在拓展延伸环节没有让学生充分地讨论,课堂小结过于仓促。
课标分析
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梳理整合能力。发展学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逻辑思维。培养学生创造美和表达美的能力,增强学生传承中华文化,关注、参与当代文化的意识。基于以上要求,执教老师结合课本将本节课的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目标
(1)了解孔子四位弟子的志向。
(2)体味孔子师徒的性格特征。
(3)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政治理想。
2.能力目标
(1)通过下发阅读材料,自编自排话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
(2)运用网络查找关于子路、冉有、公西华、曾晳四人的材料,印证课文的观点,培养学生查找筛选网络信息的能力。
(3)扩展曾晳的“暮春郊游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结合现实的社会生活,探究孔子的政治主张、政治理想对后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