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掌握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2.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3.领会孟子耐心细致的说理态度和巧妙灵活的论辩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教学难点】
学习孟子耐心细致的说理态度和巧妙灵活的论辩方法
一、激趣导入
(指生齐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些名言都是伟大思想家孟子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除此之外,孟子还为我们展现了他的高超的论辩艺术,今天我们就继续走近孟子,走近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
二、目标导航
1、积累虚词“以”的用法
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艺术
3、积累写作素材
三、自主学习,校对学案
请同学们同位合作,校对学案上的答案,并提出自己的疑难点。(要求:时间5分钟大声讨论)
三、课前检测,复习文言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B)
A.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爱:吝啬,舍不得
B.莅中国而抚四夷也莅:莅临
C.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罔:陷害
D.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疾:憎恨
2.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B)
A.无以,则王乎B.欲辟土地,朝秦楚
C.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3.从文言特殊句式的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D)
A.臣未之闻也B.莫之能御也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百姓之不见保
4.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
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莫:否定副词,不
彼恶知之恶:代词,表疑问,怎么
B.不识有诸诸:之乎,合音词
是乃仁术也是:代词,这
C.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为:因为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以:介词,凭,用
D.是以君子远庖而厨也是以:因此,所以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抑:副词,难道,表示反诘
【拓展】以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春秋三十有三《谭嗣同》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廉颇蔺相如列传》
其余船以次俱进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齐桓晋文之事》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小结: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又”“并且”
2、表示承接关系
3、表示目的关系
4、表示因果关系、“因为”
5、表示修饰关系
(三)动词以为、认为
(四)通假“已”,停止
(五)固定搭配是以所以以为
(六)名词缘由原因
四、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简要概括孟子如何一步一步说服齐宣王采纳保民而王的主张的?
五、合作学习,交流探究
孟子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不仅思路清晰,而且语言铿锵有力,赋予艺术性,请找出你最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并进行赏析。
【探究重点】
1、比喻的妙用
①用“百钧,一羽;秋毫,舆薪”来突出宣王的“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同样是力能做到而不做,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②用“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形象对比,指出前者绝难做到,后者举手之劳。用“天下可运于掌”,具体形象说明“王天下”是易事。
③用“缘木求鱼”的比喻,今天习用的成语,形象说明齐宣王以区区之齐战胜八倍于己的诸侯国多么愚蠢。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打碎了齐宣王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文势如悬崖坠石,有千钧之力。
2、排比的特色
①用“然一羽之不举……为不用恩焉”。以不可辩驳的气势说明“不能”有别于“不为”。它兼用比喻手法,浅显易懂,以简御繁地把难懂的道理讲得清楚明白。
②用“为肥甘不足于口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不厌其烦地故意揣度,既扩充文章内容,又使齐宣王为生活奢侈自感惭愧,并检点自己,包含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又迫使齐宣王向“王天下”迈进。
③用“今王发政施仁……皆欲赴诉于王”。从“仕者”、“耕者”、“商贾”和“天下之欲诉其君者”四方面全方位展示“发政施仁”的好处,在齐宣王面前显示巨大的诱惑力,展开一幅“保民而王”的美丽远景。
④用“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形象写出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加强了思想上的说服力和情绪上的感染力。
【课堂小结】
立意:本文是孟子说服齐宣王施行仁政的言论。他认为称王天下的关键在于保民,保民的思想根源在于有不忍之心,不忍之心的作用在于推行仁政,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在于制民之产。
艺术特色:1、迂回曲折,层层深入
2、气势浩然,逻辑严谨
3、取譬设喻,生动简明
六、拓展提高写作积累
本篇文章可以用于哪些话题作文当中?
明确:忠言未必逆耳
做事要讲究方式方法
批评要讲究艺术
以天下为己任
七、作业布置
1、完成分层检测38-39页
2、预习《我有一个梦想》
学情分析
《齐桓晋文之事》是高二上学期讲授的一片文言文,从学生基础上来说,经过必修一到必修五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文言文学习的基础,能够学会运用各种文言知识点去翻译并理解文章,从学生的心理上来说,孟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及,也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文学家,因此和学生的距离并没有那么遥远,易于学生从心理上接受。
但要想学好这篇文章,对学生来说也是有难度的,比如孟子一步一步地论辩,一步一步地拉近与齐宣王的心理距离,由于学生平时生活在父母亲人的呵护之下,可能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其次,文言文年代比较久远,对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学生理解得没有那么深入,因此在学习文章时,只停留在浅层面上,难以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效果分析
1、教学目标的设计符合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没有拘泥于教材,也没有脱开教材,在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以及结合点的处理上是适当的,可行的,拓宽了教材的容量。学生对论辩层次的讨论和分析是比较到位的;并且说出了他们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看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参与意识,尤其是促动了学生的整体参与,而没有仅仅落实在部分学生身上;在指名学生翻译课文文段的操作中,学生能够明白语段的基本内容,并对其中的词汇和语句能基本上做到准确或较准确理解,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失误,让学生既能够看到自己的能力,也让他们明确自己的不足。可以从中看出教师在备课中,不仅备了教材,也备了学生。
2、教学的整体设计是比较缜密的,教学安排是比较合理的,教师通过教材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探究了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可以使学生获得有持续性的教益。在教学中,应该说是考虑到了多方面教学因素的优化组合,相机穿插了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等多种能力,使学生能够体会到获取知识的愉悦。
3、教学过程中,较为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从全班同学的集体讨论,到指定学生的回答问题,从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发问,到临时出现问题的现场调节,学生大都表现出较为积极的参与意识和热情。教师也注重了对学生参与意识的调动,在提问的学生“面”上、在提问的方式方法上都努力地做到这一点。如学生翻译文段出现错误时,教师并不急于矫正,而是让学生自己对照译文自己发现问题,并及时明确出现错误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对策,使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去改正错误,同时保护了学生的学习和发言的积极性。
4、教师对课堂节奏的把握和驾驭是比较准确的,在各教学环节的连接上、在教学进度的控制上、在时间的安排调度上、在学生回答出现的问题的处理上,都表现了良好的把握和驾驭能力,能放出去,也能收回来。教师能够完全驾驭课堂的进展,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在教师的意料中进行的,同时又保持了较好的现场感。
《齐桓晋文之事》教材分析
《齐桓晋文之事》是高中语文第五册教材第四单元“以天下为己任”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映反映了孟子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博大胸怀,睿智的思想,杰出的辩才。其汪洋恣肆的论辨风格,明白晓畅的语言,精致工巧的结构,取譬设喻的说理,都值得我们学习。为此,第一课时,了解孟子其人作品及成就影响等一系列背景材料,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第二课时,梳理文言基础知识,训练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第三课时,分析作品的结构及论辨层次,结合《寡人之于国也》,理解孟子的论辩风格。教学时,尽可能改变传统的那种教师讲学生机械记忆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手来,搜集资料,分组合作,讨论分析,展示结论。既能活跃气氛,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乐趣,不至于再出现“谈文色变”的情况。
评测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胡龁()觳觫()衅()赴愬()则王()乎衣()帛彘()
褊()小便嬖()莅()中国庠()序畜()养忖度()豚()
商贾()彼恶()知之吾惛()不赡()挟太山()殆()
2.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无以,则王乎王说,曰
?独何与为长者折枝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盖亦反其本矣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是罔民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解释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至于兄弟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然后从而刑之
4.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以羊易之()(2)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3)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4)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5)无伤也,是乃仁术也()(6)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7)明足以察秋毫之末()(8)则王许之乎()
(9)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10)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1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2)天下可运于掌()(1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14)权,然后知轻重()(15)王请度之()
(16)抑王兴甲兵,危士臣()()()
(17)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
(18)犹缘木而求鱼也()(19)若是其甚与?()
(20)天下之欲疾其君者()(21)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22)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23)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24)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25)此惟救死而恐不赡()(26)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2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5.一词多义
之:(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3)牛何之()(4)臣闻之胡龁曰()
以:(1)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2)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
(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4)是以后世无传也()
(5)不推恩无以保妻子()(6)无以,则王乎()
道:(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道芷阳间行()(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诸:(1)不识有诸()(2)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6.指出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
(1)何由知吾可也()
(2)曰:‘牛何之?’()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4)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5)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6)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7)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8)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
(9)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10)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11)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12)树之以桑()
(1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7、翻译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
(2)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
(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4)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5)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
(7)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8)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齐桓晋文之事》课后反思 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要平台,是师生交流的重要空间。作为直面教学、直面学生的教师,我始终渴望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着活力,充满生机;所以如何聚焦课堂、激活课堂,释放出师生交流的巨大能量,营造出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应该是我们的追求和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在充分识记文言知识点的基础上,我把分析作品的结构与论辩层次作为主要授课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和高考需要在课后适量地进行了课外文言文段的阅读、翻译、理解训练,其初衷在于通过课内外互补,提高学生的文言综合阅读能力,尽可能调动起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并积极活跃课堂气氛;在文言教学中摸索出一条可行的新路数。通过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来看,应该说基本达到了这一预期。
但教无定法,每一节课都会有一些瑕疵和不完美的地方,对此,我做了一些反思。
从整节课来看,整体的教学密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知识的包容量还应该进一步加深,所选文段的整体难度还应该进一步加大难度和加长长度,以更好地适应高考的需要。让高考从平时的教学中深入人心。教学中,对教学情感目标和思想教育目的的落实还显得比较“空”,还没有能够落到实处,对孟子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没有能够给学生以充分的讲授,学生对孟子思想的核心还不能从本节课上得到进一步的或全面的了解。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上,还显得有点力不从心,教师还没有能够引逗起所有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了较多的错误和不准确的地方,可见平时的教学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还明显存在着一些松懈。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还有许多需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
课标分析
新课改全面倡导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语文运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运用,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这一标准势必会深入到高中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