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下册 1.2《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下册 1.2《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17 10:22: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学习目标:
翻译全文,掌握重点实词(若、为)、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熟读文本,把握孟子论述的观点和政治理想。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学生在课下预习时自主完成学案问题,包括重点字音、重点实词(若、为)、词类活用(类型、意义)、特殊句式(主谓倒装等)、名句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详见学案)
课上教师汇总学生学案中出现的问题,重点讲解。
【问题探究】
课上重点展示和交流以下问题:
1、孟子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2、文本中比喻和排比的作用?
3、孟子政治理论里面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你认为这种理想在当时能实现吗?为什么?
明确孟子的中心观点是希望齐宣王能“保民而王”。为此,孟子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首先这个社会的核心人物——国君有仁爱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其次,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来,天下“疾其君者”欲归附于之;再次,国家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节,不仅自己的家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受难之人。总之,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但他的理想社会,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在古代,尤其是在那样一个“霸道”之风盛行的社会,是没有实现的可能的。
【拓展提升】
以“仁者无敌”为话题写一个200字左右的议论文片段。
展示学生优秀习作,引导学生明确完整的议论文文段的写作公式:议论文段=观点句+阐释句+叙例句+分析句+总结句。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最后展示教师下水诗作,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授课人 姜志彬 课?题 齐桓晋文之事 年级
班级 ?高一、15班
学科 语文 所反思的问题 ?如何正确认识孟子的政治理想。 日??期 2016年12月30
问题研究情况 本课的设计意图就是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从文本入手把握孟子论述的观点和政治理想,并通过议论文段的写作将自己的理解呈现出来。为了突出重点,文本基础知识的整理和记忆,完全以习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课下完成;课上只讲解知识难点。对文本思路和论述中心的把握,也是在学案中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然后课上展示有代表性的见解。在思维的碰撞中,疑义相与析,奇文共欣赏。既补充了知识,又启发了思路,增进了对文本的理解。而小议论文段的写作最能显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也最能展示学生的语文素养。展示的同学在众人仰慕中,精益求精;聆听的同学在耳濡目染中,见贤思齐。




教学资源挖掘与利用 ppt课件与板书配合,帮助学生更直观而快捷的理解文本的同时,注重课堂的生成。




不足 1.??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未能留足时间,总是急于一步到位,老师插嘴过多。
2、基础知识关注不够,学生回答有个别字音错误,未及时更正。
???




亮点 3.??下水诗作,引导学生敢于自主思考。
4.??教学各环节重点突出,没有过分纠结于基础知识。
5.??课堂氛围很好,学生积极回答问题。
?









学生经过高一一年的文言文学习,已经掌握了文言文学习的基本方法,也具备了自学文言文的基本能力,所以课上完全没有必要照本宣科的为学生讲解文言知识。只要在课上有效检查和监督的情况下,可以放心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课下依据导学案自学并掌握基础知识。课上,将主要的精力和时间,用在能力提升上,让学生在思想的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从而在课堂生成的过程中,提升语文学习的能力。
把预习自主权放手给学生之后,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无论是课前预习,还是课上交流,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通过课上知识反馈检测,督促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课堂氛围很好,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再加上教师下水诗作的激励,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课堂生成性很高。
《齐桓晋文之事》是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以天下为己任”的一篇课文。本文反映了亚圣孟子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博大胸怀、睿智的思想和雄辩的口才。其汪洋恣肆的辩论风格,晓畅练达的语言,精巧严谨的结构,都值得后人学习。本课的审计意图就是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从文本入手把握孟子论述的观点和政治理想,并通过议论文段的写作将自己的理解呈现出来。为了突出重点,文本基础知识的整理和记忆,完全以习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课下完成;课上只讲解知识难点。对文本思路和论述中心的把握,也是在学案中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然后课上展示有代表性的见解。在思维的碰撞中,疑义相与析,奇文共欣赏。既补充了知识,又启发了思路,增进了对文本的理解。而小议论文段的写作最能显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也最能展示学生的语文素养。展示的同学在众人仰慕中,精益求精;聆听的同学在耳濡目染中,见贤思齐。
《齐桓晋文之事》检测学案
一、不全包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然则废衅钟与盖亦反其本矣
AB
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形于寡妻
行旅皆欲出于五之涂然后从而形之,是罔民也
CD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二、一词多义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若入前为寿()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天若有情天亦老()
为肥甘不足于与?()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熟为汝多智乎()
为为长者折枝()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牛何之()
王之所大欲()
以羊易之()
之百姓之以王为受也()
夫子之谓也()
蚓无爪牙之利()
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
不识有诸?()
王之诸臣()
三、词类活用(注明类型、意义)
1、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2、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3、德何如,可以王矣
4、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5、兴甲兵,危士臣
6、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7、辟土地,朝秦楚
8、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四、特殊句式
1、未之有也2、百姓不见保
3、树之以桑4、牛何之
5、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五、填空: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2、权,然后知轻重;,。
3、,申之以孝悌之义,。
4、五亩之宅,,;鸡、豚、狗、彘之畜,,
;,,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六、翻译: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王无异于百姓以王为爱也。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自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齐桓晋文之事》检测学案答案
一、D
二、以若所为,求若所欲(代词,这样;代词,你)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像)若入前为寿(代词,你)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相似)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比得上)
天若有情天亦老(如果)为肥甘不足于与?(因为)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做)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成为)熟为汝多智乎(认为)
为为长者折枝(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为了)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介词,是;句末语气词,加强疑问语气)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表被动)
牛何之(动词,到)王之所大欲(结构助词,的)
以羊易之(代词,指牛)百姓之以王为受也(主谓取独)
夫子之谓也(宾语前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的标志)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兼词,之于)
不识有诸?(兼词,之乎)王之诸臣(各位)
三、词类活用(注明类型、意义)
1、衣名词作动词,穿2、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3、王名词作动词,称王4、刑通“型”名词作动词,做榜样
5、危使动用法,使……受到危害6、肥甘形容词做名词,肥美的食物
7、朝使动用法,使……朝见8、服使动用法,使……降服
四、特殊句式
1、未之有也宾语前置2、百姓不见保表被动
3、树之以桑状语后置4、牛何之宾语前置
5、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
五、填空: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六、翻译:
1、敬重自己的长辈,推己及人也尊重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孩子,推及几人也爱护别人家的孩子。
2、大王对百姓认为大王是吝啬的不要感到奇怪。
3、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在路上背负、头顶东西了。
《齐桓晋文之事》检测学案答案
一、D
二、以若所为,求若所欲(代词,这样;代词,你)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像)若入前为寿(代词,你)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相似)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比得上)
天若有情天亦老(如果)为肥甘不足于与?(因为)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做)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成为)熟为汝多智乎(认为)
为为长者折枝(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为了)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介词,是;句末语气词,加强疑问语气)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表被动)
牛何之(动词,到)王之所大欲(结构助词,的)
以羊易之(代词,指牛)百姓之以王为受也(主谓取独)
夫子之谓也(宾语前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的标志)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兼词,之于)
不识有诸?(兼词,之乎)王之诸臣(各位)
三、词类活用(注明类型、意义)
1、衣名词作动词,穿2、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3、王名词作动词,称王4、刑通“型”名词作动词,做榜样
5、危使动用法,使……受到危害6、肥甘形容词做名词,肥美的食物
7、朝使动用法,使……朝见8、服使动用法,使……降服
四、特殊句式
1、未之有也宾语前置2、百姓不见保表被动
3、树之以桑状语后置4、牛何之宾语前置
5、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
五、填空: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六、翻译:
1、敬重自己的长辈,推己及人也尊重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孩子,推及几人也爱护别人家的孩子。
2、大王对百姓认为大王是吝啬的不要感到奇怪。
3、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在路上背负、头顶东西了。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掌握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体会比喻在文中的运用和作用,并尝试运用比喻进行论辩。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有效的研读与合作讨论,理清文章的论辩理路。
三、情感价值观目标
1、理解孟子的“保民而王”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2、领会孟子耐心细致的说理态度和巧妙灵活的论辩方法,并对此有个人认识。
【学习重点】
在理解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把握孟子的民本思想和论辩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