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散步》课件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7+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散步》课件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7+3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15 21:41:14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6


第2课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散步》这篇课文,整体把握了课文内容,理解了文章尊老爱幼的人性美。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品味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
学情回顾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篇散文的语言很美,请同学们用心品味课文的语言,并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探究成果。
分析讨论
品味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
精读课文
(1)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
1.文中有两个写景片段,请同学们找出来品味赏析。
这一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通过“新绿”“嫩芽儿”“春水”描绘了一幅春回大地的美好画面,渲染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表达了对万物复苏的生命感慨,烘托了一家人散步时和谐、欢乐的气氛。
(2)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描绘了一幅轻快明丽、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田野春光图,衬托了母亲愉快的心情,也照应了上文的“小路有意思”。
这一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景物描写的作用见《教材帮》
2.文中有很多对称句,请同学们找出来品味赏析。
对称句:
①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②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③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④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⑥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
⑦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
语言精美,两两对称,整齐和谐,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把“走大路”还是“走小路”说成“分歧”,大词小用,这样写更好地表现了作者责任的重大,透露出文章的深意。
3.文中有些词“大词小用”,请同学们找出来品味赏析。
(1)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母亲、儿子、妻子都听“我”的,一切由“我”决定,“我”的决定关系到家庭的和睦,故“我”感觉“责任的重大”。“领袖人物”“严重关头”大词小用,烘托了“我”对家庭强烈的责任感。
(2)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整个世界”,虽是大词小用,但写出了中年人肩负的责任之重大,突出了人到中年的心情——亲人的平安、健康、快乐就是最大的心愿。
(3)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本文主要讲了祖孙三代一家四口人初春在田野散步的事情,生动地展示了这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学后感悟
感悟一:人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博大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吮吸着母亲的乳汁离开襁褓,揪着父母的心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儿歌中酣然入睡,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茁壮成长……对这比天高、比地厚的恩情,我们体会到了多少?我们又报答了多少?
课堂小结
感悟二:《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意蕴丰富的精美散文,读完这篇文章,有如完成了一次在由亲情、人性、责任构筑的轨道上的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接受了一次道德的洗礼。
课堂小结
写作特色
?选取平凡小事,以小见大立意。
选取日常生活中看似平常的题材,来表现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主题,这种写法就是以小见大立意法。《散步》写祖孙三代人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者选取“散步”这一生活侧面,表现出对人类社会的繁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道德、情感,用的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语言朴素亲切,却又精心营构。
除了两处景物描写,本文没有多少形容词和细致描摹,多用短句,仿佛拉家常;但若干语句简约而耐人咀嚼。例如第2段:“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这几个短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态充分显现出来,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顺,跃然纸上。
写作特色
本文语言的另一特点,表现在多用对称句与回环句上。例如:“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个句子把母子关系回溯到几十年前,幼童的柔弱乖顺、老人的孤弱依赖、生命的轮回之感尽在其中,令人读来不能不为之动容。本文的语言,还有大词小用中见幽默的特点。
写作特色
时间:春天
地点:田野
人物:“我”、母亲、
妻子和儿子
事件:散步
总领全文
(1)
散步
尊老爱幼
互敬互爱
叙写过程
(2-8)
劝母散步
产生分歧
解决分歧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课堂检测
A.熬(āo)日子
散(sàn)步
B.分歧(qí)
铺(pù)垫
C.波光粼粼(lín)
拆(chāi)卸
D.松散(sàn)
后背(bèi)
C
1.下列加横线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
B.田里的冬水也汩汩地起着水泡儿……
C.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D.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B
2.下列各语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课堂检测
A.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B.山这边,梯田里的庄稼,像绿海里卷来的一道道浪头。
C.像这样的事情还很多。
D.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B
3.下列句子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课堂检测
(1)母亲
(相信并佩服)地点点头。
(2)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
(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终不愿意。
(3)后来发生了
(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信服
分歧
各得其所
4.请你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替代括号中的内容。
课堂检测
黄香孝敬父亲。夏天酷热,他便用扇子扇凉父亲的枕席再请父亲睡觉;冬天寒冷,他就用自己的身体把被褥暖好再请父亲休息。
拓展探究
黄香扇枕温衾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王祥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继母患病,很想吃鱼。适值天寒地冻,河里结冰无法捕鱼。王祥不计前嫌,解开衣服卧在冰上意图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融化冰块。不久,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病愈。
王祥卧冰求鲤
拓展探究
拓展阅读
我们是两条兀自流了多年的河?
范泽木?
①他是我同母异父的弟弟,比我小十岁。他出生时,肉嘟嘟的,闭着眼睛,不是睡觉就是钻到母亲怀里喝奶。我兴奋地抱起他,他居然哇哇大哭起来。我觉得索然无味,吃过饭就回到外婆家。?
②再次见到他已经是第二年寒假。母亲带他到外婆家小住。有一回我在吃西瓜,他叫我帮他拿块西瓜,我说你自己拿。他突然将我手中的西瓜拍落,随即又拿起桌上的西瓜朝我砸过来。他居然力大无比,
拓展探究
且扔得精准无比。西瓜狠狠地击中我的左眼,我顿时眼冒金星。我火冒三丈,也拿起西瓜朝他扔去。我用力很猛,但没准备扔中他。可他却躲闪着低下头来。于是西瓜正中他鼻子。我承认确实用力过猛了,他顿时鼻血直流,哭号不止。那一次,母亲给了我一个耳光。我大吼:“街坊邻居哪个不说他吵的,有这么吵的小孩吗?”母亲颤抖着说:“他是你弟弟,你都这样对他,别人怎会对他好?”?
③我的眼泪吧嗒吧嗒地往下掉。看着滴在地上的鼻血,我想跑过去安慰他,抱抱他,但最后还是沉默着倔强地走出门口。工作之后,我回家的时间越来越少。我没有与他通电话,也没和他见面。我很少对人说起他,A.我们像两条永无交汇的河流,兀自流淌。?
拓展探究
④他读初二的第二个学期。?
⑤“你快来学校一趟吧,你弟弟把别人打伤了。”我顾不得向单位请假便跑到他学校。他站在办公室,脸上红一块紫一块,想必是打架的后果。我气急败坏地问他:“你怎么可以打架呢?”他双手摸着裤管,一声不吭。我买了些水果,和他一起去同学家道歉。他站在同学家里,像块石头一动不动。我推了推他道:“你把人家打伤了,快道歉啊。”他把我的话当成耳边风,依然一声不响。我喊道:“你到底道歉不道歉?”他红着眼睛,眼眶里马上聚集了泪水。“他说你写的书是垃圾!”说完后,他失声大哭起来。他可怜巴巴地抽噎着,瘦弱的肩膀频频抖动。我愣了半晌,鼻子一酸,再也说不出话。
拓展探究
⑥他读高一那年秋天,我带他与他的一些同学去安顶山野炊。在山脚驻了车后,我们挑着东西上山。吃过午饭后,他的同学们回家了,我与他在山道上闲逛。不久后,空中突然乌云滚滚,厚重的雨云几乎要擦到我的额头。他带了伞,我却没有任何雨具。他夺过我挑着的炊具说:“你快跑到车上等我,我有雨伞,我来挑。”我说:“我挑,下山要不了几分钟。”他倔强地说:“没必要两个人一起淋,你快到车上等我。”他此刻像极了我,带有不容拒绝的意味。我一路飞奔,终于在大雨来临前跑上车。大雨紧接着我的脚步而来,那雨如泼如倒,使我根本看不见十米外的情形。过了十多分钟,我看到他的身影朝我移来。他皱着眉,眯着眼,挑着炊具一路小跑。雨伞像小花一样随风摇摆,他早已浑身湿透。
拓展探究
?
⑦我突然泣不成声,眼泪如大雨蒙住车窗一般蒙着我的眼。B.我和弟弟,像两条河流,在历经许多曲折后终于一起奔流。?
1.根据第②③段所叙的事件,写出其起因和经过。
起因:吃西瓜时,弟弟叫我帮他拿块西瓜,我说你自己拿,惹弟弟不高兴。?
经过:弟弟用西瓜砸中我的左眼,我用西瓜将弟弟的鼻子砸出了血。
拓展探究
他夺过我挑着的炊具说:“你快跑到车上等我,我有雨伞,我来挑。”?
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通过语言和动作“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弟弟在大雨来临时对“我”的关心。?
2.下列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拓展探究
3.结合选文内容说说第③段和第⑦段画线句分别有什么含义??
A.我们像两条永无交汇的河流,兀自流淌。?
B.我和弟弟,像两条河流,在历经许多曲折后终于一起奔流。
A.“我”和弟弟交流少,亲情疏远而淡漠,心中有深深的隔阂;
B.在成长中,“我”和弟弟冰释前嫌,“我”也被弟弟所表现出来的亲情感动着,趟着亲情之河的我们一起沐浴着亲情,无比的幸福。?
拓展探究
4.说说标题“我们是两条兀自流了多年的河”的妙处。
(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新颖独特。
(2)巧设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暗示全文主旨,表达了对手足亲情的赞美。
拓展探究(共27张PPT)
有一种水,能让你喝醉,这种水叫作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作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在艰辛和苦难里繁衍生息,才有了我们的幸福与安宁。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6


第1课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了解作家作品,概括文章内容,积累精彩语句。
2.理解并学习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来表现中心的方法。
3.把握文章主旨,体会文中浓浓的亲情。
学习目标
莫怀戚(1951—2014)
,重庆人,作家。他的作品很注意发掘生活中的情趣,颇富人情味。作品有系列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小说《经典关系》《透支时代》《诗礼人家》等。其中《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
走近作者
莫怀戚
必备知识
本文写于1985年。作者写作本文时,他的父亲去世不久,照料父亲多年的母亲似乎一下子失掉了生活目标,身体状况变得很复杂。做医生的弟弟私下说,母亲处在丧偶综合征中,需谨慎度过,最不能缺的就是子女的陪伴,故有了一家祖孙三代散步的经历。
创作背景
必备知识
后来作者与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柯尔特对中国的“孝”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还说在哺育儿女、赡养父母方面,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这引发了作者的感慨:我们自己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在感慨之余,作者以那次散步为基础,经过艺术加工,创作了此文。
分歧(

霎时(

粼粼(

嫩芽(

拆散(

咕咕(


shà
lín
nèn
chāi
字音字形
必记字词
ɡū
(sàn)散步
(sǎn)散文
(pū)铺垫
(pù)店铺
(lèi)劳累
(lěi)罪行累累
(léi)果实累累




(pào)水泡
(pāo)泡桐
(lín)水波粼粼
(lín)鱼鳞
(lín)怪石嶙峋
(dūn)蹲下
(zūn)遵守
(mì)茂密
(mì)甜蜜
(chāi)拆散
(zhé)折断









信服:相信并佩服。
分歧:(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
霎时:极短时间。
粼粼:形容水、石等明净。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词义理解
必记字词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做好批注。体会作者的感情,把握愉快而深沉的朗读基调、温和亲切的朗读语气。
1.划分文章层次。
2.画出文中的对称句。
3.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
第二部分(2-8):
开篇点题,交代事件、地点、人物等。
具体写一家人散步的经过。
第一部分(1):
划分层次
初读课文
1.这篇文章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我们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自主探究
初读课文
2.请同学们概括事件的要素——
初春
田野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结果
经过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
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母亲改变了主意,走小路。
我们一家人向前走去,其乐融融。
3.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用一个词语概括。
幸福
和谐
和睦
温馨
和美
跳读课文,体会“我”、妻子、母亲、儿子四个人物形象,感受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美。
理解文章尊老爱幼的人性美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1)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儿子的语言充满了无限的生活情趣,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
1.请同学找出有关儿子的段落或语句,并进行品析。
语言描写
(2)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我说:“走大路。”
当“我”做出决定后,他没有一点蛮横无理的态度,非常乖巧。
儿子
聪明、懂事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摸摸”的动作及母亲的决定,体现了母亲对孙子的疼爱,展现了一家人互敬互爱、相互体谅的场景。
2.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母亲的段落或语句。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母亲
善解人意,爱护小辈
3.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我”的段落或语句。
(1)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我”为母亲的身体着想,硬要母亲出来,在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运动,体现了“我”的诚恳、孝敬,并且为下文背母亲埋下了伏笔。
(2)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说:“走大路。”
细节描写。发生分歧时,“我”最终决定委屈儿子,选择走大路,体现了“
我”
对母亲的尊敬和孝顺。
“我”
孝顺,善良
4.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妻子的段落或语句。
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在外面”“总是”写出了妻子识大体、顾大局以及对“我”的尊重,一个贤惠的妻子形象跃然纸上。
妻子
温柔、贤惠
(1)我蹲下来
,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
两个“蹲”与“背”,一个尊老,一个爱幼。画面生动、感人。
5.齐读最后一段,品析下面的句子。
(2)……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慢慢地”“稳稳地”表现了“
我”
和妻子尊老爱幼,生怕稍有闪失会给自己所背的亲人带来惊恐、不安甚至害怕的心理。
6.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作者把“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写得郑重其事,从字面上看,是说“我”和妻子走得很小心,唯恐哪一步有闪失;从深层意思来说,这一句暗示着中年人承担着赡养老人和抚养、教育子女的责任,表现了“我”和妻子对家庭的强烈使命感。
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这样。这句话深化文章主题,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
文章通过“散步”这件小事表现大的主题
——“尊老爱幼”,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