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课件(36张PPT+49张PPT)+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课件(36张PPT+49张PPT)+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15 21:58:39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孔融让梨
曹冲称象
司马光砸缸
你还知道哪些聪明有礼的少年吗?
自古英雄出少年,在我们国家,从古到今,出现过许多令人佩服、令人称赞的少年儿童:像四岁就知道礼让的孔融,五六岁就能智称大象的曹冲,七岁就能砸缸救人的司马光……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通过《世说新语》认识两位聪颖机智的古代少年。
8《世说新语》二则
第1课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CONTENTS
教学目录
学习目标
01
必备知识
02
初读课文
03
精读课文
04
课堂小结
05
1.了解《世说新语》,理解并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写景状物及运用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感受古代儿童的聪慧机敏和良好的家庭教养。
学习目标
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他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走近作者
必备知识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主要记录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不完全符合史实。内容上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篇,每类收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一千二百多则。
文学常识
必备知识
《世说新语》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虽有标榜名士风度、崇尚清谈等消极因素,但也有些揭露社会黑暗、抨击残暴奢淫、表彰美德嘉行的记述。
志人小说
志人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样式。
志人,记录人物奇闻逸事。志人小说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按其内容主要分为笑话、野史、逸闻轶事三大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人小说的艺术特点有:
①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
②篇幅短小,多按照传闻加以直录。
③善于运用典型细节描写和对比衬托手法,突出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
④语言简练朴素,生动优美,言约旨丰。
太傅(

俄(
)而
雪骤(

差(
)可拟(

无奕(
)女
王凝(
)之
é
zhòu

chà


nínɡ
必记字词
古今异义
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
儿侄女。今义:因为)
未若柳絮因风起
(古义:趁、乘。今义:因为)
认真阅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探究研读时解决。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朗读指导
初读课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即谢安(320—385),字安石,陈郡阳夏人,东晋政治家。死后追赠为太傅
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文章的义理
疏通文意
初读课文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不久,一会儿

高兴的样子
即“所似何”,像什么,宾语前置。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
即谢朗,字长度,小名胡儿,谢安次兄谢据的长子
大体
相比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不如,不及
乘风。因,趁、乘
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次子,曾任左将军
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指谢安长兄谢奕,字无奕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译文: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集在一起,同小辈的人谈论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呢?”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译文: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乘着风满天飞舞。”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太傅高兴得大笑了起来。(谢道韫)是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1.怎样理解文章首句的作用?
文字简洁却内容丰富,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人物、事件等。“寒雪日”写屋外冰寒雪骤,“讲论文义”写室内谈笑风生,营造了一种温馨、融洽、欢快且文化气息浓郁的家庭氛围。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2.“俄而雪骤”中“骤”字妙在哪里?
“骤”字形象传神地表现了雪之急,突出了雪景的壮观,为下文的“咏雪”做铺垫。
3.分析“撒盐空中差可拟”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比喻。胡儿以白盐撒于空中比喻白雪飘飞之态,突出了雪之色和下落之态,照应上文的“雪骤”,形象生动。
4.请赏析“未若柳絮因风起”这一比喻句的妙处。
将飘飞的雪花比作随风飞舞的柳絮,突出了雪花飘飞的轻盈姿态,同时引发人们对春天即将来临的联想,极具美感。
太傅对以上两个比喻并未表示赞同或反对,只“大笑乐”,表现了谢家家庭聚会时欢快、轻松的氛围。
5.“公大笑乐”这句话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6.对于胡儿和道韫,你认为太傅更欣赏谁的才气?
从文中谢安“大笑乐”的反应来看,他倾向于“柳絮因风起”的说法,更欣赏谢道韫的才气。
7.本文结尾句有什么含义?
结尾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强有力的暗示,表明作者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8.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你觉得哪一个更好?
前者更好,因为大雪下得猛烈密集,只见雪粒直落,看不见雪花轻飘曼舞的样子。这样写更真切地描摹了当时的场景。
后者更好,因为它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柳絮”是轻盈的,“盐”
却是沉重的颗粒,缺乏美感。
9.《咏雪》一文中哪些地方透露出了古人的家庭生活情趣?
从“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可以看出谢安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屋外冰寒雪骤,屋内谈笑风生。
从“公欣然”和“公大笑乐”可以看出谢安与小辈们之间亲密的感情和把玩诗句的雅兴。
本文通过客观叙述谢家儿女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咏雪的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同时也透露出谢家家庭生活的雅趣和轻松愉快、富有文化气息的家庭氛围。
课文主旨
课堂小结
1.叙事平实,语言精练
文章只是将谢家儿女咏雪一事的始末客观地叙述出来,不做任何夸饰,语言十分精练。如文章首句短短十五个字,却包含了环境、人物、事件,内容十分丰富。
写作特色
课堂小结
2.意蕴含蓄,耐人寻味
文中谢安对胡儿、谢道韫的咏雪句未作任何评价,只是“大笑乐”,而作者在文中也并没有直接表明态度,而是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这就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作者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咏雪
交代咏雪背景
补写谢道韫的身份
叙述咏雪事件
一问: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和睦融洽的家庭氛围
两答
白雪纷纷何所似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共49张PPT)
8《世说新语》二则
第2课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陈太丘与友期行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有咏絮之才的谢道韫,今天我们再来认识另一位机敏的小才子——陈元方。
学情回顾
认真阅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探究研读时解决。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朗读指导
初读课文
疏通文意
初读课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相约同行。期,约定
正午时分
到,到来
舍弃
离开

当时,那时
嬉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同“否”
等待
对对方的尊称
语气词。表示感叹,相当于“啊”
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放弃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谦词,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就,连词
守信
羞愧
拉,牵拉
回头看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过了正午(朋友)仍没有到,太丘丢下(他)而离开,离开后朋友才到。(陈太丘的长子)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嬉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文:客人问元方:“令尊在不在?”元方回答说:“(我父亲)等您很久(您)都不到,已经离开了。”友人(听了)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元方说:“您和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正午。到了正午还没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节。”友人感到羞愧,下车来拉元方。元方(径直)走进家门,连头也不回。
1.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
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有人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
在元方一番义正词严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
2.元方从哪些方面去反驳友人?
元方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从信用方面,是父亲的友人失约在先;从礼貌方面,是父亲的友人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所以在两个方面他都站不住脚,根本没有资格指责、谩骂元方的父亲。所以友人哑口无言,感到惭愧。
3.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①从元方批评友人的话,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讲礼的品质。
②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出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4.结尾写到“元方入门不顾”,你觉得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请说明你的理由。
我认为这样做失礼。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做到有礼。友人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已经认识到错误,感到羞愧,作为晚辈,元方应以礼待之。
我认为这样做不失礼。友人失信又失礼,态度恶劣;元方以“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这是一种坚持原则的体现,同时也给了友人一个难忘的教训。
5.这则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从陈太丘和友人的行为,我们知道做人要言而有信。
从元方的言行举止中,我们知道了做人要坚持原则。
从友人的“惭”中,我们知道做人要知错能改。
从友人的无理行为和元方的辩驳中,我们知道了做人要有礼。
本文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的对话,表现了陈元方的聪慧明理、落落大方,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课文主旨
课堂小结
1.语言精练,形象鲜明
开头以“期行”“不至”“舍去”“乃至”等关键词句,既交代了事件的起因,又塑造了“守信”与“不守信”的两个人物形象。结尾“惭”“引”把友人知错就改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入门不顾”把元方鄙弃“无信”“无礼”的倔强劲儿,描绘得恰到好处。
写作特色
课堂小结
2.剪裁合理,详略得当
文章有意省略了陈太丘等待友人的经过,重点记叙了元方与友人的对话,刻画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有力地表现了文章的主旨和人物形象的特点。
陈太丘与友期行
对话背景——友人无信
对话结果——友人惭,元方入门不顾
对话内容
友人:
据理驳斥
诚信
方正
元方:
无信、无礼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
尊:敬辞。用于称跟对方有关的人或事。
如:尊姓大名
 
家:谦辞。对别人称自己亲属中年长于自己的人。
如:家父
1.“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合作探究
2.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辞,哪些属于谦辞。
①敝人 ②卑职 ③陛下 ④令尊 ⑤寡人 
⑥足下 ⑦令郎 ⑧老朽 ⑨麾下
敬辞有
谦辞有
③④⑥⑦⑨ 
①②⑤⑧
合作探究
古今异义
与儿女讲论文义(

陈太丘与友期行(

太丘舍去(

古义:子女,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今义:儿子和女儿
古义:约定
今义:日期
古义:离开
今义:前往
合作探究
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拉,牵拉
今义:引导
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或光顾
合作探究
通假字
尊君在不(

“不”同“否”
合作探究
一词多义

则是无信(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名词,信用
形容词,真诚,诚实
合作探究
词类活用
友人惭(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惭愧
名词作状语,在门外
合作探究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也”表判断
2.省略句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寒雪日”前省略介词“于”
去后乃至(

待君久不至(

“乃”前省略主语“友”
“待”前省略主语“家君”
合作探究
撒盐空中差可拟(

3.倒装句
白雪纷纷何所似(

宾语前置,应为“白雪纷纷所似何”
状语后置,应为“(于)空中撒盐差可拟”
合作探究
课堂检测
咏?雪?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②“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③“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本文选自南朝宋彭城人??
?编著的《?
?》一书。
刘义庆
世说新语
⑴内集(
????????
)??????
⑵儿女(??????????
)??????
⑶俄而(??????????

⑷欣然(??????????
)??????
⑸差可拟(????????
??)????
⑹未若(?????????
?)?
⑺因风起(??????????)????
⑻即公大兄无奕女(????)?????
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子侄辈
不久,一会儿
2.解释加横线的字词。
高兴的样子
大体可以相比
不如,不及
趁,乘

课堂检测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一个寒冷的下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文章的义理
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不如比作柳絮乘着风满天飞舞
课堂检测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②“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③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课堂检测
⑴与友期行(????????)?
⑵太丘舍去(????????)
⑶去后乃至(????????)?
⑷尊君在不(????
)(?
?
?)
⑸待君久不至(????)?
⑹相委而去(????????)??????
⑺家君(?
?????????????)?????
⑻下车引之(????????)??????
⑼元方入门不顾(????????)??
离开
约定
同“否”

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1.解释加横线的字词。
拉,牵拉
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舍弃

回头看
课堂检测
①????????????????
??????
②??????????????????????????
③?????????????????????????????????????
正午过了,朋友却没有到,太丘便不再等候就离开了,太丘走后他的朋友才到。
真不是人啊!跟别人约好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友人感到惭愧,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元方径自走进自家的大门,也不回头看。
课堂检测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中考链接
拓展探究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拓展探究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②相委而去?
?
③故人来,方与之食?
④恐其自食其言也?
fǒu
?shí?
害怕

舍弃
约定
1.给下列红色字注音。??
①尊君在不????
②诺,期返而食。
2.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字词。
拓展探究
3.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期日/中???
B.对/子骂父????
C.下车/引之?
D.故人至/暮不来?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过了正午(朋友)还没到,太丘不再等候离开了,太丘走后那个朋友才到。
以前有一回吴起出门,遇到老朋友便留老朋友吃饭。
C
拓展探究
5.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
守信,是为人之道。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小儿都瞧不起他。
拓展探究
类文阅读
王戎①七岁,尝与诸②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③折枝④,诸小儿竞⑤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⑥。
【注释】
①王戎:晋朝人,竹林七贤之一。②诸:各,众。③
子:果实。
④折枝:压弯了树枝。⑤竞:争逐。⑥然:这样
1.关注红体字的含义,讲讲这个故事。
2.王戎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你从王戎身上学到了什么?
拓展探究
1.王戎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2.你从王戎身上学到了什么?
王戎是一个善于从事物的表面观察、思考和分析事物的本质的孩子。
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要认真观察,认真思考,认真分析。
拓展探究
拓展阅读
译: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孩子们玩耍,看见路边的李子树结了很多果实,枝条都被压弯了,小孩子们争相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人们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
(王戎)回答说:“这李子树长在路边却有这么多果实,这一定是苦李子。”摘取果实(品尝)的确是这样。
拓展探究
咏雪名句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群《对雪》
积累拓展
1.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2.诚实是力量的一种象征,它显示着一个人的高度自重和内心的安全感与尊严感。——艾琳·卡瑟
3.民无信不立。——孔子
4.人类最不道德处,是不诚实与怯懦。——高尔基
5.没有诚实何来尊严。——西塞罗
6.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大仲马
关于诚信的名句
积累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