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他没有什么万卷巨著,万余字的语录是他一生思想的浓缩;他没有什么惊天事迹,极平凡的言行却给后人树立了万世楷模。九州四海因他而一统,寰球世界也必将因他而和谐;华夏文明因他而灿烂,未来明天也必将因他而美好。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他,一个老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摘自《三千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段颁奖词是写给谁的吗?
孔子身上究竟有什么魅力可以令他成为后世敬仰的万世师表?今天我们学习的《论语》十二章,只表现了孔子思想的一个小小片断,但管中窥豹,我们也可以从中去感受这位伟大哲人的思想印记。
11《论语》十二章
第1课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理解并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及名言警句。
2.理解文中关于学习方法、求知态度、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深刻道理;体会语录体散文言简意丰的特点。
3.联系自身实际,改进学习方法,提高个人修养。
学习目标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收弟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必备知识
走近作者
孔子
孔庙大成殿
祭祀孔子的地方
孔府
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
山东曲阜“三孔”
必备知识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20篇,集中体现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是儒家经典著作。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将它与《大学》
《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动荡、转型的时代。由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社会制度的变更,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权力下逮、礼仪僭越等现象,是孔子思想产生和形成的社会根源。鲁国是周朝的同姓诸侯国之一,其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性是孔子儒家思想产生的特殊土壤。
必备知识
创作背景
语录体
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它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先秦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
必备知识
文学常识
论语(
)
不愠(
)
吾(
)
三省(
)
逾矩(
)
罔(
)
殆(
)
箪食(
)
好之(
)
乐之(
)
曲肱(
)
笃志(
)
如斯夫(
)
必记字词
lún
yùn
wú
xǐng
yú
wǎng
dài
dān
hào
lè
dǔ
gōng
fú
通假字
不亦说乎
(“说”同“悦”,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古今异义
吾日三省吾身(古义:泛指多次。今义: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
饭疏食,饮水
(古义:粗糙,粗粝。今义:清除阻塞使通畅;疏通)
饭疏食,饮水
(古义: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今义: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三军可夺帅也
(古义:改变。今义:强取;抢)
一词多义
知
为
人不知而不愠
(动词,了解)
温故而知新
(动词,得到,懂得)
为人谋而不忠乎
(wèi,介词,替,给)
可以为师矣
(wéi,动词,担任,充当)
而
其
人不知而不愠
(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
温故而知新
(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
博学而笃志
(连词,表并列,相当于“和”)
人不堪其忧
(代词,这种)
择其善者而从之
(代词,可译为“他们的”)
词类活用
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旧知识;
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理解和体会)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成语积累
不亦乐乎:原意是不也很快乐吗,现常用来表示程度极深(多用在“得”字后做补语)。
三十而立:三十岁便能够自立于社会。指人开始走向成熟,能在社会上立足。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箪食瓢饮:指清贫的生活。
乐在其中:乐趣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中。形容自得其乐。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随时随地学习别人的长处。
逝者如斯:意思是时光如同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逝。
不舍昼夜:不分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继日。
初读课文
自主学习
认真阅读课文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探究研读时解决。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初读课文
朗读指导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连词,表顺承
按时温习
通“悦”,愉快
志同道合的人
了解
生气,恼怒
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初读课文
疏通文意
1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并按时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不生气发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孔子的弟子
自我检查,反省
谋划
竭尽自己的心力
诚信
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泛指多次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迷惑,疑惑
上天的意旨
通常指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越过
法度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又不会越出规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复习
新的理解和体会
凭借
旧,这里指学过的知识
做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个做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疑惑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连词,表转折
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表示感叹语气
能忍受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即颜回,孔子的弟子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多么高尚啊,颜回!一竹筐饭,一瓢冷水,住在简陋的街巷里,别人不能忍受这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乐趣。多么高尚啊,颜回!”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
知道,懂得
喜爱,爱好
代词,……的人
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以……为快乐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研究)它为乐的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吃
冷水
弯着胳膊
粗粮
合乎正义,指正当的手段
介词,对,对于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
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好的方面,优点
9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几人同行,其中必然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长处而学习,将他们的不足作为借鉴而改正。”
精读细研
这两句话告诉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学习态度?
随时随地向任何人学习,学习别人的优点,借鉴别人的短处。
这句话中包含的成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河边。川,河流
往,离去
停留
代词,这,指河水
10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指军队
改变
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11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坚定
仁德
恳切
12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共39张PPT)
11《论语》十二章
第2课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探讨《论语》给我们讲述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的道理。
学情回顾
1.第一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章主要讲的是学习方法、交友乐趣和为人态度。“时习”是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是交友乐趣;“人不知而不愠”是为人态度。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2.第二章“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问句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不能。因为三个句子所针对的对象依次是“他人”“朋友”“自己”,体现了由人及己的关系,同时也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操。互换后就破坏了这种内在逻辑顺序,不能更好地体现曾子的高尚品格。
3.第三章主要强调人的思想境界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升,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学习和提高修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要经过漫长的过程,要循序渐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提升自己。
4.第四章中“温故”和“知新”是并列关系吗?作者强调了什么?
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并列关系,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因此,孔子在这里强调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5.第五章中孔子认为“学”与“思”是什么关系?
孔子认为,读书学习时,“学”与“思”缺一不可。“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两者相辅相成,相互结合,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不可偏废其一。
6.第六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塑造了颜回怎样的形象?
写孔子赞扬颜回吃着简单的饭食,住在简陋的小巷,却能忍受贫困,不改变自己的乐趣的品质。塑造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
7.第七章主要写了学习的哪三种境界?强调了什么的重要性?
写了学习的三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突出强调了兴趣的重要性。
8.第八章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请联系实际,说说孔子的“义利观”对我们有何指导意义。
孔子认为,在“富贵”与“义”发生矛盾时,宁愿贫贱也要坚守“义”。现代社会物欲横流,充斥着诱惑。面对利益时,我们要以孔子的话为原则,以“义”为先,不义之财虽贫不取。
孔子强调正确的学习态度应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
9.第九章强调了怎样的学习态度?
10.阅读第十章,怎样理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流逝的时光如河水一样不分昼夜地流去,说明了时间的宝贵和一去不复返的特点,表达了惜时如金的人生感悟,勉励弟子一定要加倍珍惜时间。
11.阅读第十一章,如何理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以三军之帅与匹夫之志作对比,一个“可”一个“不可”,态度鲜明地强调了志向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告诉人们一个人要有志向并要坚守志向。
这一章阐述了治学之道,“博学”和“笃志”是基础,“切问”和“近思”是方法,能够做到这四点,就可以达到儒家所提倡、追求的“仁”了。这一章意在勉励人们要广泛地学习,专心致志地探求真理,勤学好问,联系当前实际去思考。
12.第十二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13.文章主要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学习态度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传不习乎?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学习方法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不逾矩
④一箪食,一瓢饮……回也不改其乐。
⑤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品德修养
14.在学习和做人方面,本文给了你怎样的启迪?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章,说说你的感悟。
示例:我最喜欢第九章。这一章是讲学习态度的,即要善于向别人学习,随时随地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发现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在日常学习中,我也要保持这种谦虚的心态,努力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
15.《论语》是两千多年前的典籍,我们今天学习它,有怎样的意义?
首先,《论语》中包含着许多超越特定时代的内容,如本课所选的各章,有的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有的提出个人修养的要求,在今天都是可以借鉴的,对我们的学习、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论语》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重要的位置,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学习《论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本国的文化传统。
本文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等方面,告诫人们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勤奋好学的精神;要学会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要有诚实守信、重视友情、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和珍惜时间的观念等。
课文主旨
课堂小结
学后感悟
孔子、颜真卿、朱熹、鲁迅都是珍惜时间的人。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出:每一位成功者,不管是古人还是现代人,没有人是浪费时间、虚度光阴的。最聪明的人是最不愿意浪费时间的人。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从每天都是24个小时来说,时间是一个常数,它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但对于勤奋的人来说,时间要多出几倍,他使每年、每月、每天、每小时甚至每分钟都有它的特殊价值。我们不要把宝贵的光阴虚掷,要珍惜时间,爱护生命,利用每分每秒,不要虚耗时间。
课堂小结
?
写作特色
课文选取的这几章语录虽然都是寥寥数语,但多次运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甚至使说话人的神态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句式的变化也很生动,有的是排比句、反问句,对弟子进行耐心的启发;有的是对偶句,从正反两个方面道出学和思的辩证关系;有的是用感叹句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和追求。
语言精练,生动传神。
?
写作特色
课文选取的这几章语录阐述了谦虚好学的学习态度,贫贱不移、求学为乐的乐学精神,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诚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节操的个人修养,至今仍是人们学习和做人的基本准则。这十二章都可以算作格言,具有简练晓畅、语意含蓄、富有哲理的特点。
思想深刻,富含哲理。
《论语》十二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时习之
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修身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真知灼见
言简意深
课堂检测
A.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怒)
B.吾日三省吾身(自我检查、反省)
C.逝者如斯夫(往、离去)
D.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相信)
D
【解析】“信”的意思应为“诚信”。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
.
.
(1)学而时习之( )
(2)人不知而不愠( )
(3)思而不学则殆( )
(4)择其善者而从之( )
【解析】
第(1)题中,“学”“习”之间有先后的承接关系,“而”表顺接。
第(2)题中,“不知”“不愠”是转折关系,“而”表转接。
第(3)题中,“思”“不学”是转折关系,“而”表转接。
第(4)题中,“择”“从”之间有动作先后之分,“而”表顺接。
A
B
B
A
2.比较下列各句中“而”的不同用法(A.顺接 B.转接),分别归类,将字母填入括号内。
课堂检测
A.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B.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D.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C
【解析】“说”同“悦”,愉快。
3.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课堂检测
A.人家不知道就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B.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C.人家不了解(我),(我)却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D.人家不了解(我),我就不怨恨,不是君子吗?
B
4.下列对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课堂检测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子路曰:“子之哭也,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子路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孔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檀弓》
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课堂检测
①孔子过泰山侧(
)
②夫子式而听之(
)
③昔者吾舅死于虎(
)
④何为不去也(
)
经过
它,指哭声
在
离开
【解析】“式”“听”之间有动作的先后之分,所以“而”表顺接。
A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词的意思。
(2)“夫子式而听之”中的“而”表示(
)
A.顺接
B.转接
课堂检测
(3)文中哪句话可做本文的主题?请翻译这句话。
苛政猛于虎也。
【解析】点题句在选文的最后。这是一个状语后置句,正确语序为“苛政于虎猛也”,按这种语序翻译即可。
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凶猛啊。
课堂检测
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在北宋期间,赵普为宋太祖赵匡胤出谋划策,发兵打仗,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封为宰相。宋太祖死后,很多人认为赵普一生没有学习兵法,也没有学习权衡之道,只是读了《论语》,当宰相有点不恰当。新皇帝赵匡义问他是不是这样的,赵普告诉他说,用半部《论语》就能够治理天下了。这个典故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拓展探究
孔子学琴
拓展探究
孔子向乐师襄子学鼓琴,连学了十天都不换曲子(进,增加之义。);这时,学生不急,倒是老师急了,就说:你做得挺好,可以换曲子学习(益,增加,加练)了;孔子说:我只是把握了曲调(曲),还没掌握乐理(数,规律,即乐理。)呢;过了一段时间,老师又说:乐理你已经掌握了,可以换曲子学习了;孔子说:我还没有弄清楚这个曲作者的创作思想(志)呢!又过了一段时间,老师又说:你已经理解了曲作者的创作思想啦,可以换曲子学习了;孔子说:我还没搞清这位曲作者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为人)呢!再过了一段时间,孔子一副有所穆然深思的样子,又是一副愉悦地望向高空而又意志深远的样子。
孔子说:“我知道这位曲作者是怎么样一个人了,这人黑黑的,高高的,眼晴深邃苍茫,有一种超越一切、惠及万民的王者气度!除了周文王,谁还能作得出这样的乐曲呢?”老师听了这番话,向这个不凡的学生行了一个大礼,(“避席再拜”),并说:“您说的正是《文王操》啊!”
拓展探究
对比阅读
【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乙】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拓展探究
(1)吾日三省吾身
(2)传不习乎
(3)足食
(4)去食
自我检查、反省
温习
充足
食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含义。
拓展探究
A.温故而知新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C.思而不学则殆
D.潭西南而望
D
【解析】题干中的“而”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不译。A项“而”表承接,可译为“从而”;B项“而”表并列,可不译;C项“而”表转折,相当于“却”;D项“而”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不译。
2.下列加点词与“必不得已而去”一句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拓展探究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将他们的不足作为借鉴而改正。
自古人都必有一死,但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就不能够立足了。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拓展探究
4.【甲】【乙】两文共同强调的是什么?你如何看待它在人生成长中的作用?
人无信不立,诚信是立人之本,一个人要想生存就必须要讲诚信。只有诚信,我们才能与别人更好地交流,被朋友相信,被社会认可。
共同强调的是诚信。
拓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