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2课《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同步练习(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2课《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同步练习(有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15 21:01: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2课《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同步练习
一、
单选题
1.
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陷井?
晴景
?轻手蹑脚
?水波荡漾
B.破锭?
凄婉
?柔声细语
?波光艳影
C.回溯?
寂寥
?力挽狂澜
?招摇过市
D.沉淀
?律吕
?悄无生息?
沉默寡言?
2.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蜡(jù)????脂(hāo)???????体(qū)???????耕(yún)
B.钉(mǎo)???涌(nǔ)???????开(chēng)????徨(páng)
C.律(ǚ)?????慰(jiè)???????隙(xià)???????鸣(xiāo)
D.情(jìng)???晨(xī)???????蔽(yīn)???????明(chè)
3.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我的姐姐和刘董事长的内人是多年的闺蜜,她俩一起学习、一起郊游,两个人在一起永远有说不完的话。
B.在鄙人经验基础上的《现代商业论》已经出版,现奉上大作一本,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斧正。
C.在得知自己获得大赛一等奖的消息后,王教授激动地说:“老朽退休多年还能获此殊荣,感谢诸位的厚爱。”
D.李老师坐了一会儿就离开了,王杰同学把李老师送到家门口激动地说:“李老师您辛苦,请留步,慢慢走!”
4.
下面是关于“新诗”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B.“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
C.“新诗”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创造了很多新样式,语言上运用现代白话。
D.“新诗”不必讲究格律,不必讲究押韵。
5.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开辟鸿蒙,人类之初,亚欧大陆流传着许多想象奇特的神话传说。稍加比较可以看出,西方神话里的每一个神都有其_____,而中国神话里的各路神仙各有不同甚至自相矛盾。当然,很多神话传说已经_____在滚滚历史长河中了,但是今天的人们依然能够从东西方各种神话传说之间寻找出_____的联系。
A.一脉相承
淹没
千丝万缕
B.来龙去脉
湮没
千丝万缕
C.一脉相承
湮没
盘根错节
D.来龙去脉
淹没
盘根错节
二、
填空题
6.
请根据所提供的文字材料,围绕“爱国”这一话题,在后面的横线上将语句补充完整。要求所填内容的关键信息取自提供的文字材料,填写后的语句前后照应,句式整齐。
材料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常写常新的主题。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都以全部热情为祖国放歌抒怀。
材料二:爱国,是人世间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孙中山先生说,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我们常讲,做人要有气节、要有人格。气节也好,人格也好,爱国是第一位的。
爱国是一个人的立德之源,①________,即便面对天下祸福,也难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放歌;②________,若气节上没有对家国的忠,③________。
?
7.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许多人勤奋地买书、读书、藏书,但你问他这么多年下来最喜欢什么书、哪位作者对自己影响最大,却往往答不上来,倘若把读书比作交友,这样的读书人近似交际场中那些四处点头握手、广递名片的人物,①________。读书的无效和无聊,不过如此。要精读书,有选择地读。对不爱读书的人,②________;而对爱读书的人,③________。郭沫若和胡适都说过类似的话,即“书桌上不要出现笫二本书”。
8.
下面是某校一在校学生写给母校百年庆典的文章的片段,其中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金秋十月,惊闻母校百年庆典,我夜不成眠!饮水思源,永难忘怀!回想在母校生活和学习的这几年,所有的老师和同学们都给了我兄弟般的鼓励和帮助!今年,是您百年诞辰!弦歌百年今又始,桃李不言满庭芳。祝福您,我的母校!祝愿各位恩师扬名杏林!祝愿莘莘学子学业有成!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
9.
请阅读下面内容,指出文段从哪四个方面介绍了“绒花”。每点不超过4个字。
绒花始于唐朝,谐音荣华,是中华富贵文化的代表。唐代被列为皇室贡品。明清时代更具规格,清康熙、乾隆年间为极盛时期。当年南京的“花市大街”,曾是绒花的海洋,经营绒花的店铺盛极一时。绒花制作,需经染色、软化黄铜丝、勾条、打尖、传花等近十道工序。匠人制作一朵直径约十厘米的绒花,至少得花两三天,还不包括选购蚕丝等前期准备工作。红、粉、黄、绿等色的蚕丝绒,在钳子下被穿上钢丝,弯成花朵、柿子、元宝、如意等各种形状的绒花制品,色彩明快,栩栩如生。2006年,南京绒花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位于南京甘家大院南京民俗博物馆的赵树宪绒花工作室具有全套绒花工艺操作和设计能力;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传承人、绒花艺人赵树宪相应成为南京惟一仍在从事绒花制作的艺人。由于制作工艺复杂,耗时长,收益慢,绒花技艺后继乏人。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三、
现代文阅读
10.
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完成下列各题。
????????偶?成
????????戴望舒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
????????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
????????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
????????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
????????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
????????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
????????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
????1945年5月31日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句中“古旧的凝冰”喻指中华民族因历史悠久和专制暴政而被冻结、窒息的生命力。
B.诗歌第一节给出想象中的美好情境,第二节再写其中道理,这种结构使传达的信念更富说服力和感染力。
C.诗歌通过抒写“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的“梦”,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和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D.不同于《雨巷》的创作,《偶成》在低回徘徊和飘忽凄美中,更多地流露着欣喜、希望与坚定。
(2)诗人通过抒写“梦”来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
11.
阅读下面这首新诗,完成各题。
????
????静夜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的作者是郭沫若,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等。我们课本上学过他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B.本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极为相似:都是在想象的基础上,转而进入写景的世界,收尾出人意料,让人产生无尽的回味与神往。
C.在诗的第一节中,诗人用月光、村庄、松林、白云、疏星这些意象,描述了诗人眼前静谧的夜景。
D.在诗的第二节中,诗人思绪扩展到广袤的字宙,借“鲛人流珠”的传说,表达了自己惆怅无奈的感情。
(2)面对月亮和白云,你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和想象?试用﹣两个优美的句子描述出你心中的图景,表达你的情感。
?
1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朱成玉
临终时,祖母颤巍巍地示意我们点上一根儿蜡烛,说要和它一起熄灭。我不知道祖母此举有何深意,只知道那个时候经常停电,而一根蜡烛的价钱是5分钱。
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窃贼瞄见金子一般,灵光乍现,随即又仿佛一个跋涉了许久的旅人到达了目的地,长舒一口气,卸下所有。
祖母没有活过那根蜡烛,先它一步,咽了气。祖母的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酒窝像一朵莲花。她奋力伸出手去,骨瘦如柴的手,指着我们,像菩萨的手,伸到我们中间。
祖母去了,电却来了,电灯照亮所有人的忧伤,却再也照不亮祖母的前额。
父亲吹灭了蜡烛,说:“留着这根蜡烛,等出灵的时候,点着它,给你奶奶在那边照个亮儿。那边太黑了。”
那边是哪边?父亲又没去过,怎么就知道那边是黑的?年少的我满是疑惑,可是看着一张张因为悲伤而严肃异常的脸,我又不敢问太多。
父亲似乎看出我的疑惑,接着说:“你奶奶这一辈子苦啊,在晦暗的地方呆得时间太长了。”
祖父和祖母结婚后不久便当了兵,然后杳无音信,祖母一生没有再嫁,独自一人养大父亲和叔叔。因为祖父当的是国民党兵,所以,“文革”的时候,祖母免不了受了很多红卫兵的“声讨”和欺辱。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庄,终日沉默,一言不发,只有无限猛烈的狂风抽打它时,它才勉强挣扎一下。
是的,偶尔她也会喋喋不休地怨恨:“你个傻瓜蛋子,哪怕当个逃兵也好啊,不知道家里有等你的娃儿吗?”
她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都不去。她说就算临死前最后一刻,也要等着祖父,她就那么执拗地信着,祖父还活着。
那段日子,祖母常常去当铺。从最开始的手镯,到后来的银饰,甚至她最割舍不下的香炉、银制的烟袋锅,都一一典当出去,只为了让她的孩子们不挨饿。为了孩子,她把自己典当得干干净净,空剩一副嶙峋的瘦骨。
老了,本想着该享享清福,却不想又得了重病。
祖母卧床不起,躺在床上,谁都可以推开她的门进去,看她躺在床上的狼狈的样子。尽管在她年轻时,扣个扣子都要避开人的眼睛,更不会像许多女人那样,在人前奶孩子。日子再穷,祖母都不会让她的衣服有一点脏和一丝褶皱。
祖母是个极其干净的人,大家闺秀,年轻时候有洁癖,她的床,别人坐过之后,她都要重新洗一遍。每天会洗好几遍手和脸,爱用香皂。可是她老了,病了,臭气在体内生发。她的所有器官都坏了,功能丧失,大便经常要由父亲和叔叔轮流用手指头抠出来。每当这时候,祖母只能无可奈何地拉被子遮脸。有时候她会像疯子一样发火,有时候会像小孩一样哭。一生的尊严,劈里啪啦全毁了。
最难熬的是夜。一切都停了下来,唯独疼痛,还在漫无边际地爬。
祖母在黑暗中忍着疼痛,她的手紧紧攥着,她的嘴紧紧咬着被子,她不喊叫,她心疼她的儿孙,不想让自己的喊叫惊醒了我们。
祖母在黑暗中,被疼痛戳醒,就那么睁着眼睛。我想,她的脑海中定是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着往日时光,这岁月的皮影戏,终于要演到最后一幕。
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祖母在黑暗里对抗疼痛的方式,竟然是给我们一粒粒地嗑瓜子,早上醒来,她的枕头边儿上堆满了很大的一堆瓜子仁儿。只有早晨,她才能睡一会儿,我们轻手轻脚,从她的枕头边搬走一座山,尽量不弄出一点儿声响来。
想起父亲说的话,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并没有因此消沉,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说白了,祖母是一个可以驾驭苦难的人,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
在黑暗里又怎样?那就去做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这是祖母的哲学。
(有改动)
(1)下列对这篇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作者运用了第一人称的手法,从祖母逝世前示意我们点上蜡烛写起,既扣住了“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这一标题,又增添了文章的悲剧色彩。
B.文章通过祖母往事的回忆,突出了祖母一生虽都处于黑暗之中,但带给我们的却是温暖和光明,从而表现出祖母笑对磨难时乐观开朗的性格。
C.父亲和叔叔轮流用手指头抠出祖母的大便时祖母像疯子一样发火、像小孩一样哭的描写,意在表现父亲和叔叔的孝心,更表现出祖母生活能力丧失后的悲惨。
D.“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句子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苦难”拟人化,形象地说明苦难一旦被战胜,就可以带给你幸福的道理。
E.本文从祖母逝世起笔,正文运用了大量的插叙,回忆祖母一生的艰辛,结尾回扣祖母逝世。全文既有整体勾勒,又有细节刻画,做到了首尾呼应,韵味丰富。
(2)祖母具有怎样的品德?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3)文章以“倾听黑暗的蜡烛”为题有哪些妙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文章以“这是祖母的哲学”作为结尾,那么“祖母的哲学”是什么?请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
参考答案
1.
【答案】C
【解答】
本题考查字形识记能力。做题时注意结合具体语境辨析字形。积累记忆是解决字形题的根本办法。字形记忆一定要结合字义记
忆。
A项,
“陷井”中“井”应为“阱”。
B项,
“破锭”中“锭”应为“绽”。
D项,
“悄无生息”中“生”应为“声”。
故选C.
2.
【答案】C
【解答】
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
,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本题考查形声字的读音,与所学的教材贴
近。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本题:
A项,
“膏”应读gāo;
B项,
“怒”应读nù;
D项,
“景”应读jǐng。
故选C.
3.
【答案】C
【解答】
A.“内人”只能自己称自己的妻子,称呼董事长的妻子应改为“夫人”。
B.“大作”是称呼别人的作品,称呼自己的作品应改为“拙作”;
C.“老朽”是自谦之词,“感谢诸位的厚爱”用语礼貌谦虚,语言表达得体。
D.“留步”为客套话,用于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不要送出去,而本句正好用反了,不能用于李老师“留步”,因为李老师是客人,应删除。
4.
【答案】D
【解答】
“新诗”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当不是绝对地不讲究格律,并且新诗也讲求押韵,只是对于押韵的要求比较宽松,可以句末押韵,也可以隔行押韵和段末押韵。
5.
【答案】B
【解答】
“来龙去脉”是山形地势像龙一样连贯着。本是迷信的人讲风水的话,后来比喻人、物的来历或事情的前因后果。“一脉相承”意思是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语境是西方神话里的每一个神都有来历,故选“来龙去脉”。“淹没”是(大水)漫过;盖过;“湮没”是埋没。语境是神话传说埋没了,故选“湮没”。“千丝万缕”是有千条丝万条线连着。
形容彼此之间关系复杂,难以割断。“盘根错结”是树根木节盘旋交错,不易砍伐。比喻事情繁难复杂,不易处理。语境是东西方各种神话传说之间关系复杂,难以隔断,故选“千丝万缕”。
故选:B。
二、
填空题
6.
【答案】
倘人格里没有对家国的爱,爱国是一个人的立功之本,即便面对中原风雨,也难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抒怀。
【解答】
示例:①倘人格里没有对家国的爱②爱国是一个人的立功之本③即便面对中原风雨,也难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抒怀。
7.
【答案】
他们没有知己、没有深交。
我劝他读书
我劝他要少而精。
【解答】
语段的内容是人要多读书,读书要深读,要少而精。语段的第一处是表明把读书比作交友,读书人是点头之交,这表明这些人没有知己、没有深交。所以第一处填写:他们没有知己、没有深交。第二处根据“对不爱读书的人”填写,这些人应多读书,所以第二处填写:我劝他读书。第三处是对爱读书的人而言,根据郭沫若和胡适的话填写,表明读书不在多而在于精,所以第三处填:我劝他要少而精。
8.
【答案】
“惊闻”改为“欣闻”或“喜闻”,“夜不成眠”改为“百感交集”,“兄弟般”改为“亲人般”,“诞辰”改为“华诞”,“杏林”改为“杏坛”
【解答】
①“惊闻”是吃惊,觉得不可思议,有点在意料之外的心理感受。用于得知母校庆典不合适,应改为“欣闻”或“喜闻”;
②“夜不成眠”显得太过于夸张,应改为“百感交集”;
③“兄弟般”形容和老师的关系不合适,应改为“亲人般”;
④“诞辰”是指有名气的人的出生纪念日,不能用于学校,应改为“华诞”;
⑤“杏林”是中医学界的代称,使用错误,应改为“杏坛”。
9.
【答案】
寓意,历史,工艺,现状
【解答】
根据一句“绒花始于唐朝,谐音荣华,是中华富贵文化的代表”,是解释其寓意;根据二三句是解释其发展历史;根据四五六句是解释其制作工艺;最后句是解释其现状。根据字数要求概括即可。
三、
现代文阅读
10.
【答案】
D
通过抒写“灿烂的微笑”“明朗的呼唤”“这些‘梦’会像花一样重开”,表达诗人对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和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坚定信念。
【解答】
D.没有“低回徘徊和飘忽凄美”。此诗没有“丁香空结雨中愁”那般的低回徘徊和飘忽凄美,《偶成》的字里行间流露着欣喜、希望与坚定。
本题可结合诗中“梦”“古旧的凝冰”“灿烂的微笑”“决不会消失”“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等词句理解“梦”表达作者对光明的呼唤和对抗日胜利的坚信。
11.
【答案】
B
月亮在白云中穿梭,隐隐约约投下她那如白莲般的光芒,宛如嫦娥披着长裙,流光溢彩,眉目含情。逝者如浮云,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明月,而卒莫消长也。
【解答】
(1)B.“都是在想象的基础上,转而进入写景的世界”应改为“在写景的基础上,转而进入想象的世界”。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想象与写作能力,要结合月亮和白云的形象特点来发散思维,或是哲理思想、或是抒发情感、或是描述美景。
12.
【答案】
(1)A,E
(2)①坚韧顽强:认为祖父活着,终生不嫁以等待;通宵给我们嗑瓜子以对抗疼痛。②充满母爱:苦难岁月,为了孩子,把自己典当得干干净净,空剩嶙峋的瘦骨。③自尊自重:生活不能自理,父亲和叔叔为她抠大便,祖母拉被子遮脸、发火哭啼。④勤劳能干:虽然生活在黑暗里,照样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
(3)从修辞手法而言,标题运用了象征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蜡烛”象征着“祖母”,把“磨难”比喻为“黑暗”,这样使标题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标题感染力;“倾听黑暗”属于通感,视觉与听觉沟通,巧妙地表现出祖母对待磨难的方式和乐观的态度;从全文内容而言,标题统帅全文,暗含文章的主题,表现了对祖母的赞美。
(4)“祖母的哲学”是“祖母”饱受磨难而不消沉的人生态度、敢于与苦难搏斗的坚毅顽强,敢于驾驭苦难的乐观精神。
作为新时代中学生的我们要学习“祖母”对待磨难的坚强不屈和乐观坚韧精神。
【解答】
(1)B项,“从而表现出祖母笑对磨难时乐观开朗的性格”以偏概全,还有“坚韧顽强”;
C项,“祖母生活能力丧失后的悲惨”错,应该是“祖母为一生的尊严和坚守被毁掉而悲伤”;
D项,“拟人”错,应为“比喻”。
故选A、E。
(2)对人物形象特点的概括要立足文本,把握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两个角度,一是从文本中寻找作者或文中其他人物点评“祖母”性格的词语,以此作为答案点;二是抓住主人公“祖母”的言行,从中提炼概括出人物性格。如:“她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都不去。她说就算临死前最后一刻,也要等着祖父,她就那么执拗地信着,祖父还活着”表现她的执着;“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庄,终日沉默,一言不发”表现她的坚韧;“为了孩子,她把自己典当得干干净净,空剩一副嶙峋的瘦骨”表现她充满母爱;“祖母只能无可奈何地拉被子遮脸。有时候她会像疯子一样发火,有时候会像小孩一样哭”表明她自尊心强;“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并没有因此消沉,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说明她勤劳能干。
(3)题目使用拟人手法,“祖母”比喻成“蜡烛”,把“磨难”比喻为“黑暗”,新颖别致,吸引读者;隐喻和象征:通过蜡烛照亮黑暗,以蜡烛“时而被风吹熄,时而被风吹亮”等特点来隐喻和象征祖母多灾多难而又为家人奉献一生的命运,使祖母这一形象更加立体逼真;寄托作者情感: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对祖母的怀念、感激和敬佩之情;深化主题:借助蜡烛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与生活的哲学思考,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4)本文中,“祖母的哲学”及时作者所要表达的文章的主旨思想。分析小说的主旨注意从多个视角进行:从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分析;从周围的人对他的影响或他对周围的人的影响的角度分析;从文章的次要人物的性格分析;从社会环境的角度进行分析等。本题可根据“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并没有因此消沉,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说白了,祖母是一个可以驾驭苦难的人,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等语句分析“祖母的哲学”是什么、“祖母的哲学”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祖母的哲学”有什么意义等问题后进行作答。
在谈谈自己的思考时,可从“要学习‘祖母’这种坚毅顽强、乐观、自尊自爱的人生态度”等角度作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