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祝福》课件(36张PPT)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2.《祝福》课件(36张PPT)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16 07:14: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祝 福
鲁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本文运用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等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抓去文中刻画人物的语句和段落以及蕴含作者深沉情感的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祥林嫂这一悲剧人物所揭示的深刻社会主题。
难点: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六号。
鲁迅曾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被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
写作背景
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是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澹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正如他在《彷徨》前面的题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自主研读

祥林嫂都有哪些故事
明确:如果将倒叙还原为顺叙,祥林嫂的故事有四个片段:第一次到鲁镇做工;被嫁到贺家墺;第二次到鲁镇做工;临死问魂灵的有无。在情节的发展中,祥林嫂的性格逐步地而又反复地表现出来。
(1)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2)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
(3) 祥林嫂在捐过门槛插手祝福却遭拒绝后作者对其第三次肖像描写是怎样的?从中反映出什么?
合作探究
祥林嫂——肖像描写
服饰
两颊
眼睛
精神状态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脸色
三次肖像描写:
服饰 脸色 脸颊 眼睛 印象
初次
白头绳
青黄

顺着眼
年轻 勤劳 善良
朴实 要求低 温顺
再次
白头绳
青黄
血色消失
顺着眼
眼角泪痕
受到刺激
悲伤
临死前
破烂
黄中带黑
瘦削不堪
间或一轮
乞丐 麻木
呆滞 濒临死亡
将祥林嫂临终前的肖像描写与前三次比较,体会其对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的作用。
年前的花白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是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还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从这一次的肖像描写中可以看出,祥林嫂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造成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祥林嫂周围的人对她的遭遇各是什么态度?在文中找出有关人物,读其言,观其行。
合作探究
祥林嫂——肖像描写
作用:概括了祥林嫂半生悲惨的历史,通过鲜明的对照深刻揭露了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
鲁迅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它的眼睛。”
初到鲁镇
顺着眼
温和 善良
再到鲁镇
顺着眼
眼角泪痕
内心悲伤痛苦
讲阿毛故事
直着眼
精神麻木
柳妈提伤疤
旋转眼光
瞪着眼
悲凉 麻木
捐门槛
分外有神
又有希望
不许祝福
窈陷下去
彻底击垮
沦为乞丐
间或一轮
呆滞
问灵魂
忽然发光
一丝希望
祥林嫂——语言描写
对四婶讲阿毛
痛苦、自责
对大家讲阿毛
麻木、空虚
与柳妈的对话
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问灵魂有无
封建迷信桎梏
下矛盾的心理
祥林嫂——行动描写
反对再嫁——逃、撞
怕被分身——捐(门槛)
怀疑灵魂——问
悲剧人物要使人怜悯, “ 最重要之点,性格必须善良 ” 。
——亚里士多德

你如何看待祥林嫂的行动?它的实质是什么?

躲避被卖

不愿二婚
“从一而终”的封建观念

向封建迷信低头
总结:
抗争是自发的,缺乏明确的认识,而且方式方法都是错误的.所以,抗争的结果只能是逃出“苦海”,又进“狼窝”.封建礼教与迷信在祥林嫂头脑中也是根深蒂固的,落后与愚昧仍然是祥林嫂性格中相当突出的因素.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却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人物形象——祥林嫂
神 权
夫 权
封建礼教
封建迷信
族权
一般鲁镇群众
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丁玲
——鲁迅 《狂人日记》
“我翻开历史一看,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 《灯下漫笔》
“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
鉴赏技巧——
必须结合作者及时代背景,所谓知人论世。
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读出“小说中的诗”。
细节不容忽视。
总结:主题
《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许寿裳: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封建迷信的毒害
封建礼教的束缚
封闭的农村社会
群众的淡薄、冷漠
鲁镇
旧历的年底
雪天
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
暗示
环境描写(祝福景象的描写)
祝福1: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祝福2:推动情节发展,增强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祝福3:首尾呼应,深化主题。
(2)柳妈:
语言
恶毒、愚昧、杀人于无形
外貌
丑陋、令人厌恶
行为
卑鄙无耻
精神的愚昧
人情的冷漠
(3)其他人:
短工
淡然简捷的回答
四婶
慌乱的语调
女人们
鄙薄厌烦的神情
(1)婆婆
大伯
卑鄙无耻
“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地里赶,是一样使她增加痛苦。”
—丁玲
21.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中“我”的形象与作用。(6分)
第一人称:真实可信,便于直接叙事议论抒情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人称的作用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小说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小说起名《祝福》有何含义?
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祥林嫂在祝福声中死去,用祝福的繁忙热闹来反衬祥林嫂命运悲剧,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
渲染故事气氛
烘托人物形象
推动情节发展
暗示社会环境
深化作品主题
课堂小结之环境描写——
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1、封建秩序:
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2、妇女的“三从”
未嫁从父 既嫁从夫 夫死从子
3、贞节观
饿死事小 失节为大
好马不配二鞍,好女不事二夫
5、封建迷信
6、封建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