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小说阅读方法介绍 教案——【备考2022】高考语文一轮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

文档属性

名称 二、小说阅读方法介绍 教案——【备考2022】高考语文一轮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16 10:23: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题型分值 2018年2019年均为“1道单选题+2道主观题”的模式;满分15分。
考点分布 近年小说的考查重点在情节结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主题表达、表达技巧上。同时,基于核心素养的考查,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问题选择 2018年、2019年全国三套试卷均全部为小说文本。
二、小说阅读方法介绍
小说阅读“4 步法”
小说作品阅读需要两大能力,一是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二是解题能力。解题其实并无神秘之处,关键在于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理解能力不够,任何解题方法都不能真正起作用。而认知理解能力在高考中的直接体现就是快速读懂小说,如何快速读懂小说呢?需要下面“4步法”:
第一步:切分层次,理清情节
理清小说情节主要途径:概括每一自然段段意,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合并为一个层次,然后切分全文层次,按照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梳理,进而理清小说的情节。
第二步:关注描写,认识人物
对人物形象的欣赏除通过在情节中把握外,还要注重小说对人物的描写,如人物的外貌、神情、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尤其是细节的描写,这些描写能揭示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认识人物形象独特、鲜明的个性,还需要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去考虑人物特点,所以在阅读时也需要关注作品中的这些语句。
第三步:分析环境,思考作用(意义)
在小说作品中,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行动的特定场所,是人物成为某种形象的原因。鉴赏小说的环境描写,不能不注意理解环境与人物的关系,要努力发掘它深刻的思想意义。
社会环境是事件发生和人物活动的社会条件,是人物性格形成、发展的土壤,影响着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人物对客观生活的理解、认识,从而使人物对现实生活采取不同的态度。如《祝福》中的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也是在“祝福”那种环境气氛中显现出来的,其中无不包含着作者对主人公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以唤醒民众反封建的意识。
自然环境描写可以将人的特殊境遇、独特经历细细写来,给读者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使读者关心小说中人物的命运,与小说中的人物同喜同悲,陶醉于小说情景中而不自知。当然,自然环境的描写还要依据情节发展的需要,能够真实详尽地、与人物心情相符地逐一展现。
第四步:多方联系,获取主旨
小说的主题不是像贴标签一样明显地张榜在作品的前头,而是蕴藏于作品的所有艺术形象中,蕴藏于情节的发展变化中,蕴藏于典型的环境描写中。所以考生在阅读小说,思考其主旨时要联系情节,联系人物形象,联系环境,还要格外注意标题和主旨的关系。综合考虑后,主旨弄明白了,小说也就读懂了。
[读文示范]
小说文本 读文示范
(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理水(节选)
□ 鲁 迅
①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②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③“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
④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
⑤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
⑥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
⑦“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
⑧“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查的怎么样?”
⑨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的牛骨头。非常不自在——却又不敢叫膳夫来收去。
⑩“禀大人,”一位大员终于说。“倒还像个样子——印象甚佳。松皮水草,出产不少;饮料呢,那可丰富得很。百姓都很老实,他们是过惯了的。”
?“卑职可是已经拟好了募捐的计划,”又一位大员说。“准备开一个奇异食品展览会,另请女隗小姐来做时装表演,来看的可以多一点。”
?“这很好。”禹说着,向他弯一弯腰。
?“不过第一要紧的是赶快派一批大木筏去,把学者们接上高原来。”第三位大员说,“学者们有一个公呈在这里,他们以为文化是一国的命脉,学者是文化的灵魂,只要文化存在,华夏也就存在,别的一切,倒还在其次……”
?“他们以为华夏的人口太多了,”第一位大员道,“减少一些倒也是致太平之道。况且那些不过是愚民,那喜怒哀乐,也决没有智者所推想的那么精微的。……”
?“放他妈的屁!”禹心里想,但嘴上却大声的说道:“我经过查考,知道先前的方法:‘湮’,确是错误了。以后应该用‘导’!不知道诸位的意见怎么样?”
?静得好像坟山;大员们的脸上也显出死色,许多人还觉得自己生了病,明天恐怕要请病假了。
?“这是蚩尤的法子!”一个勇敢的青年官员悄悄的愤激着。
?“卑职的愚见,窃以为大人是似乎应该收回成命的。”一位白须白发的大员,这时觉得天下兴亡,系在他的嘴上了,便把心一横,置死生于度外,坚决的抗议道:“湮是老大人的成法。‘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老大人升天还不到三年。”
?禹一声也不响。
?“况且老大人化过多少心力呢。借了上帝的息壤,来湮洪水,虽然触了上帝的恼怒,洪水的深度可也浅了一点了。这似乎还是照例的治下去。”另一位花白须发的大员说,他是禹的母舅的干儿子。
禹一声也不响。
“我看大人还不如‘干父之蛊’,”一位胖大官员看得禹不作声,以为他就要折服了,便带些轻薄的大声说,不过脸上还流出着一层油汗。“照着家法,挽回家声。大人大约未必知道人们在怎么讲说老大人罢……”
“要而言之,‘湮’是世界上已有定评的好法子,”白须发的老官恐怕胖子闹出岔子来,就抢着说道。“别的种种,所谓‘摩登’者也,昔者蚩尤氏就坏在这一点上。”
禹微微一笑:“我知道的。有人说我的爸爸变了黄熊,也有人说他变了三足鳖,也有人说我在求名,图利。说就是了。我要说的是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这些同事,也都和我同意的。”
他举手向两旁一指。白须发的,花须发的,小白脸的,胖而流着油汗的,胖而不流油汗的官员们,跟着他的指头看过去,只见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有删改) 按以下步骤把握全文:
第一步:速览全文,理清情节。(根据原文和提示在横线上概括段意)
全文共25个自然段,可以这样切分层次。理清情节:
(1)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什么人。
答案: 禹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答案: 大禹治水时期的水利局
(3)梳理小说的基本情节。
答案: 基本情节是:①段写那些“大员”们根本不是去考查,而是去各地搜刮民脂民膏。②~⑤段写奔波的大禹回来。⑥~段写大员们反对变法治水。段写大禹决心用“导”的方法治水。
第二步:关注描写,认识人物。
小说塑造的主要人物是大禹。从第③自然段出场时的外貌、语言和行为即可看出其形象特点:面貌黑瘦、赤脚、朴素、乞丐似的。
提示: 关注人物描写的语句并思考其作用,为顺利解答后面第1、2题做好铺垫。
第三步:分析环境,思考作用(意义)。
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在水利局。这个地方是主要人物活动的场所,字里行间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条件,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这一环境是大员们“表演”的场所。
第四步:多方联系,获取主旨。
(1)人物和情节方面,从人生角度思考:在主要人物身上体现了踏实肯干的精神。
(2)环境方面,从社会角度思考:在以大员们为代表的社会环境方面,寄予了作者批判讽刺的情感。
提示: 鲁迅先生借助历史上的神话传说,将社会现实中的现象都寓于其中,讽刺了那些昏聩无能的官员,还有空有理论的文人学者,同时赞扬了真正的实干家。本文主旨是通过赞扬主要人物形象,批判众多“大员”(社会环境)反映出来的,也是作者写作意图及第2题的答案所在。
[尝试解题]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中,洪灾中的民间疾苦被筵宴上大啖酒肉的大员们转化为“水乡沿途的风景”等谈资,这不仅是讽刺,更表达了忧愤。
B.鲁迅善以细节传神,文中写胖大官员脸上“流出着一层油汗”,与写祥林嫂“眼珠间或一轮”一样,都是以外在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特征。
C.针对禹提出的“导”的治水方法,众大员软硬兼施,口口声声“老大人”,是以所谓“孝”给禹施压,实质上还是反对禹的变革。
D.文中有意使用“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词语,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
D [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考查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文中使用的“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词语,重在显示这篇文章的现实讽刺意义,而不是传达历史的虚无感。]
2.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和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考查审美鉴赏与创造、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中国的脊梁”指的是谁。从小说内容来看,应指禹和他的随员。题目中“如何具体塑造”则提示了答题方向——结合文章分析刻画人物的手法。所以,可在原文中勾画出对禹和随员进行描写的文字,从中总结手法。另外,还要明白,对次要人物的描写也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的,所以还要看对众官员的描写,从中总结手法。
答案: ①形象描写。将禹及其随员描写为“乞丐似的大汉”,写出艰苦卓绝的实干家形象。②言行描写。文中的禹坚毅寡言,一旦说话,则刚直有力。③对比手法。始终在同众大员的对比中塑造禹及其随员,从而凸显其“中国的脊梁”形象。
3.《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文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考查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解答此题,首先需要理解题意。题目要求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文本的基本特征,也就是说要答出:文本怎样体现了“故事”?哪些地方体现了“新编”?梳理小说内容可知:说是“故事”,是因为小说中讲的大禹治水的事是历史事件,是典籍中记载的;“新编”则是说,作者在讲述时用的是现代的表达方式,且是创新的。另外,还要结合小说主旨对“故事新编”这种形式进行思考,挖掘深刻意蕴。
答案: ①大禹治水的“故事”本身于史有据,作品查考典籍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②“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构、现代语词掺入、杂文笔法使用,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③对“故事”进行“新编”,着眼于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观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_21?????????è?????(www.21cnjy.com)_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