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1《庖丁解牛》教案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1《庖丁解牛》教案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17 09:12: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庖丁解牛》教案设计
(一)课文讲析
本文节选自《庄子·养生主》,所谓“养生主”,意思是保养生命、保存天性的根本原则。在该篇的开头,有一段话可视为全文的总纲:“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接下来就用几则寓言加以阐释,《庖丁解牛》就是其中的第一则。
寓言的开头,先写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手按,肩靠,脚踩,膝抵,动作何其自如;皮肉筋骨,轻快分离,节奏何其美妙。整个解牛的过程如同一场充满美感的乐舞表演。“解牛”在庖丁那里,可以说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项艺术。
接着写文惠君的赞叹(同时也是询问),从侧面烘托庖丁技艺的精湛,同时也引出庖丁对“所以然”的解释。庖丁首先说明自己追求的是“道”,已经超越了技术的层面。接着依次讲了自己达于“道”境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所见无非牛者”,即仅能看见牛的外部形态,与一般人无二;第二阶段是“未尝见全牛”,即认识到牛的内部结构并能将其视为可以拆解的东西;第三阶段则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下刀、运刀都可以避实就虚,得心应手。达于“道”境的外在表现就是一把用了十九年、解了数千头牛的刀,“刀刃若新发于硎”,特别是与良庖、族庖的用刀情况一比,高下立判;其本质原因则是“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尽管已经达于“道”境,但每次遇到筋骨错杂之处,依然会谨慎从事,心存戒惧,动作亦为之轻微迟缓;成功解牛之后,在满足的同时也还是要小心地把刀擦拭干净,妥善保藏。
末段以文惠君的话点题。“庖丁解牛”和“养生”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庄子认为,人世间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应该像庖丁解牛一样,“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以无厚入有间”,像躲避牛身上可能使刀口钝折之处一样,躲避那些可能害自己的矛盾,顺着“天然”的缝隙,游刃有余地处世,这样才能达到“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的目的。这是与孔孟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完全不同的一种人生哲学。它固然有回避矛盾的一面,但也提醒我们不要强行、妄为,仍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启示,不可一味以“消极哲学”看待。
和其他许多寓言一样,“庖丁解牛”给我们的启示已经超出了寓言讲述者最初的命意范畴:一切事物都有其客观规律,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善于总结,按照规律办事;把握规律之后,面对具体问题,仍然要敬慎戒惧,才能把事情做好。
以上三篇均为先秦诸子著作中的经典段落,其中既有儒家的积极进取、舍我其谁,也有道家的循乎天性、养生全身,两家观点虽截然不同,但并无优劣高下之分,甚至可以说,无论孔子及其弟子、孟子还是庄子,最终的目标都是落实到追求人的幸福,只是实现的路径有所不同罢了。
可以结合时代背景,并拓展阅读其他相关篇目,思考他们的观念在当时具有怎样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在今天又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二)文章赏析
1.庖丁解牛的三种境界
《庖丁解牛》是庄子讲的一个小故事,他以杀牛为例向梁惠王讲述养生之道。虽然短短几百字,庖丁解牛的三重境界却让人深思良久。
本来是要给梁惠王讲养生之道,但庄子却在大谈庖丁如何解牛,好像作文离题,思维太过跳跃。其实,庄子是一个善于讲故事的大师,喜欢用浅显易懂的故事来譬喻,以小见大、由浅入深,让人理解故事背后的道理。
庖丁解牛神乎其技,一把刀用起来出神入化,可以十九年后依然如新。由此可见,杀牛刀都可以养护,生命也是可以养护的。
第一重境界:所见莫非全牛者
庖丁最开始学杀牛的时候,看到的就是一头牛的形象,这是一个笼统含混的意象。如何下刀,如何运刀,如何收刀,各个环节如何相互配合,庖丁此时还有些模糊。
此时,人们看到的只是事物本来呈现出的面貌,也是最基本的样子,背后的规律和结构性内容是不显现的。
第二重境界:未尝见全牛也
按照西方结构主义的理论,结构指的是"事物系统的诸要素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组织方式或联结方式"。结构主义强调相对的稳定性、有序性和确定性。
三年之后,庖丁技艺开始小成。此时他眼里已经没有一头完整的牛的形象了。此时,牛的形象结构化、具象化了。牛变成了牛头、牛身、牛尾、牛股、牛腱等一系列骨头与肌肉的组合。
从一个无从下手的结构整体,进入到组成这个整体的细微结构,并逐层解构,人的认知也就逐渐深化。
第三重境界:官知止而神欲行
第二境界的目无全牛看起来已经很厉害了,但是在杀了几千头牛之后,庖丁解牛的技艺进一步提高,终于达到了"官知止而神欲行"。进入化境的庖丁,最后可以不用眼睛等感官系统就能人刀合一,游刃有余。
举个例子,在电视剧《士兵突击》中,A大队的人经过训练后,可以用未经校准的枪支,在视线不佳的情况下打出10环的好成绩。他们靠的就不是借助纯感官,而是靠训练出来的记忆。
经过刻意训练,人的认知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可以达到更好的境界。
《五灯会元》中曾有一段关于青原惟信的记载:"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祗是山,见水祗是水。其实,这段“山水论”跟庄子的认知三阶段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每个人都像庖丁一样,世间繁杂的事情就像是“牛”一样,如果我们可以找寻其中的规律,按照规律办事,那么就可以做到游刃有余了。
(三)庖丁解牛”的解读与养生
读了《中华读书报》2012年6月13日国学版上杨海文先生的文章《庖丁如何解牛?》的文章,引起了我参与讨论的兴趣。文中提出了一个问题和一个观点:“文惠君所言究竟意味着什么?看来,人们再讨论庖丁解牛,就得把它当作突破口,说清楚解牛与养生的相互关系,方能更上一层楼。”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和观点,因此本人想对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庖丁解牛”的故事虽然尽人皆知,但人们对它的解读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于是就有了多种解读,我粗略地将其分为四种。第一种是技术解读。初读这一故事时,人们首先佩服的是庖丁技术之高妙,如同故事中的文惠君一样,只是看到了庖丁的技术,于是问庖丁:“技盍至此乎?”我认为,这一解读的代表人物当属欧阳修,他的《卖油翁》就是在这一意义上理解“庖丁解牛”的,强调的是熟能生巧(“惟手熟尔”)。现将《卖油翁》抄录如下:“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
  需要说明的是:文中最后一句所说的“解牛”即“庖丁解牛”,“斫轮”则指的是庄子《天道》中的故事“轮扁斫轮”:“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之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第二种是科学解读。华中科技大学杨叔子院士有一篇文章“‘庖丁解牛’对科学教育的启迪”(见“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三期),强调了“庖丁解牛”中所包含的科学知识、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四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对当今的科学教育和工程教育有着很好的启迪作用。
  第三种是艺术解读。代表人物当是新儒家的著名学者徐复观先生,他强调了其中的艺术内涵:“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认为庖丁解牛“是由技术进乎艺术创造的过程。…他的解牛,成为无所系缚的精神游戏,…正是艺术精神在人生中呈现的情境。”并认为,“庖丁解牛”可视为中国古代艺术精神的源头(《中国艺术精神》39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第四种是哲学解读。以上三种解读虽均有其价值,但我觉得,最值得体味的则是哲学解读即“道”的解读,最需要把握的是其中的哲学意蕴。正如故事中庖丁对文惠君的回答:“臣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样的回答一下子就展示了庖丁境界的高度,也出乎文惠君的意料。由此可见,一个普通劳动者的精神境界是完全可以高于一个上层人士的。我认为,理解这一故事的最大难点也正在于如何准确把握它的哲学内涵。这个故事表面上讲的是“技”,而实质上讲的是“道”。具体而言,我认为,其强调了“道”的六个方面。第一,“道”的重要性:“道”“进乎技”,“道”高于“技”,属最高层次。从文章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宰牛有三个层次:族庖的斫牛(砍牛,文中的“折”字当为“斫”,即“砍”)、良庖的割牛和庖丁的解牛。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族庖既无“技”,也无“道”,只会生硬地砍牛。良庖有“技”,但“技”还未达到最高的水平,当然更未达到“道”的水平,所以只能割牛。只有庖丁,既有技术,又上升到了道的高度;既做到了熟能生巧,又做到了出神入化,所以才达到了解牛的境界。基于这一点,我将庖丁称为“神庖”。第二,“道”的实质性。“技”要达到高境界,必须遵循“道”。“道”是什么?其实就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即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这正是“道”的实质性。“道”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存在于每一事物中的规律性。第三,认识“道”的长期性。要达到庖丁解牛的境界,使解牛不仅仅成为一种技术,而且成为一种艺术(“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一种哲学(“道”),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经历一个从“所见无非全牛”到“未尝见全牛”再到“以神遇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的过程。这是一个辩证的全过程: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更高层次的整体。其中经历了两次飞跃:一是“技”层面的飞跃,从生到熟到巧,做到熟能生巧;二是“道”层面的飞跃,从巧到神,做到出神入化,才达到了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技”以“道”为体、“道”以“技”为用、“技”与“道”水乳交融的境界。这里的关键一步在于必须对牛的细部结构有准确的了解。有人在研究中西文化差异时认为:中国人重整体,西方人重局部;中国人重综合,西方人重分析。“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样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因为道家、包括墨家,都是十分重视局部、重视分析的。我还进一步认为,这也是一种“下学上达”,和儒家内涵不同的“下学上达”。儒家的“下学上达”强调的是“下学人事,上达天命”,道家的“下学上达”强调的则是“下学技艺,上达天道”。第四,把握“道”的辩证性。既要在战略上藐视困难(“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又要在战术上重视困难(“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第五,达到“道”之后获得的自由感和成就感。正是由于上升到了“道”的高度,就达到了一种化境,就获得了最高的自由:“游刃有余”,就获得了最大的成就感:“踌躇满志”,从而使得宰牛这种平凡的劳动成为了自由的劳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而这正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第六,“道”的普适性。这个寓言中最需要理解的是:为什么文惠君在听了庖丁的话后会发出“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的感叹?解牛和养生有什么关联?我认为,其中的道理就在于:从形而上说,二者的“道”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是具有同一性的,都必须“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即依据天然的机理、因循固有的规律。解牛如此,养生也如此。著名作家王蒙在《我的人生哲学》一书中说;“我相信,学问从根本上说是相通的,真理有自己的统一的品格,世界的统一性既表现为物质的统一性,又表现为事体情理上的统一性。”(《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4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从形而下说,复杂的牛体可喻为复杂的社会,解牛所用的刀可喻为人的身体、生命,于是养刀就像养生。族庖不知牛体的复杂,不按“道”解牛,所以一个月刀就坏了;良庖对牛体的了解也不够,未达到“道”的高度,所以一年后刀也坏了;只有庖丁由于达到了“道”的高度,其手中的刀解牛数千,用了十九年还“若新发于硎”,正如郭象《庄子注》所说:“以刀可养,故知生亦可养”,所以才使得文惠君发出了“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的感叹。因为每一个人来到人世,都拥有一个同样的生命,但寿命却大不相同:有的人只活了几年,有的人活了几十年,而有的人却活了百年。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个故事里,还隐含了庄子关于养生的一个重要观点:养生的目的不是为养生而养生,不是只为了活得长一些,而是要在发挥作用的前提下讲养生。试想,如果庖丁的刀不去解牛,即使保养得再好、再新,又有什么意义?庖丁的刀,保全得很好,只是一个基础,更重要的是它能发挥很好的作用:解了数千头牛,同时又获得了自由感和成就感,充分体现了它的价值。相应,人的养生,保全也只是基础,认人生获得自由感和成就感,才能真正体现人生的价值。还要指出的是,文惠君的感叹表明,他是一个有悟性的人,能从庖丁的话中领悟到更多的道理,做到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为,从本质上说,做任何事都必须遵循“道”,抓住了这一本质,就抓住了关键。解牛要达到高的境界,必须遵循“道”;养生要达到好的效果,也必须按照养生之道去养,而不仅仅是技,而且还必须根据各人的具体情况确定最合适的养生方法,不能人云亦云、生硬照搬。顺便指出,杨海文先生的文章中还探讨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庖丁解了多少年的牛?我认为,他要达到现在的水平,必须经过从“族庖”到“良庖”的3年,再经过从“良庖”到“神庖”的过程,其具体年限虽然庖丁未予明确表述,但我想大概不会少于3年,似以假定为5年,再加上已成为“神庖”的19年,总共应不少于27年。不知这样的估算是否合理?亦请方家指正。
  完整理解了这个故事,可以引申出一个推论:任何工作,任何职业,只要认识和体会到上述的六个方面,并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都可以从技术层次上升到艺术层次,上升到哲学层次,真正成为自由的劳动,而不是强迫的劳动、异化的劳动,从而普通的人生也可以升华为科学人生、艺术人生和哲学人生。试想,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能做到像庖丁那样对自己的工作专心致志,达到熟能生巧、出神入化的境界,那这个世界不就是一个真正的和谐的世界、美好的世界吗?王蒙先生有两段话可以与这个观点相呼应:“生命的意义在于进入一种人生的化境,而进入‘化境’,也就进入了人生的自由王国。这也许会是很难的,但一样东西学好了,做好了,也就入了‘化境’。只要肯琢磨,肯实践,就能入‘化境’。”“入化境的最大特点是身外之学化为身同之学,一切学问知识本领信条化为本能、化为生性、化为本色、化为爱好与习惯、化为快乐与内在要求、化为审美的快乐与满足。于是诚于中而形于外,只听命于内心的诚实,随心所欲不逾矩,庖丁解牛,如入无人之境。治大国如烹小鲜,信手拈来,俯拾即是,百战百胜,左右逢源。”(同上书37、50页)庖丁不就是这样的一个典范吗?我还进一步认为,“庖丁解牛”既体现了由技术而科学而哲学的进路,也体现了由技术而艺术而美学的进路,更体现了科学和人文的完美统一:统一于“道”。或者说,体现了一种学术的存在:技术、艺术是术,科学、美学是学,哲学更是学中之学。学术既是一种实用之术,更是一种学,一种自由的体现。“庖丁解牛”体现了任何工作不仅具有实用性,也具有学术性,真可谓“世上无事不学问”。解牛如此,养生不也如此吗?
(三)知识梳理
1、准确认读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并理解其意义:
①莫不中音???????②膝之所踦?????③技经肯綮????
④良庖岁更刀??????⑤新发于硎?????⑥怵然为戒
【讲解】①中zhòng:符合。②踦yǐ:用膝盖顶住。③綮qìng:筋骨结合的地方,比喻要害或关键的地方。④更?gēng:替换。⑤硎xíng:磨刀石。⑥怵chù:惧怕。
2、根据文意推断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①乃中《经首》之会??????②进乎技矣???
③因其固然???????????????????④族庖月更刀
⑤每至于族???????????????????⑥如土委地
【讲解】①会:节奏;②进:超过;③固然:本来的样子;④族:一般人、众人;⑤族:(筋骨)交错纠结的地方;⑥委:卸落。
3、从下列每个句子中提取或概括出一个成语,并解释其意义: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②未尝见全牛也???
③技经肯綮之未尝????????④为之踌躇满志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讲解】
①庖丁解牛:比喻掌握事物客观规律,技术纯熟神妙,做事得心应手。
②目无全牛:形容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境界,做事得心应手。
③切中肯綮:比喻抓住关键,方法正确,击中了问题的要害。
④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很满意。
⑤游刃有余:比喻技术熟练,经验丰富,解决问题毫不费力。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通假字:
①砉然向然??????????②批大郤,导大窾??
③技经肯綮之未尝????④善刀而藏之
【讲解】①向xiǎng:通“响”,形容声音响亮。②郤:通“隙”,空隙、裂缝,本文指骨节之间的缝隙。③技:通“枝”,筋脉。④善:通“缮”,修缮,本文指擦拭。
5、简要说明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①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②技经肯綮之未尝
③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④视为止,行为迟
【讲解】①判断句,用双重否定表示肯定判断,“我……所看见的没有不是全牛的”。
②宾语前置句,助词“之”起提宾作用;该句又是省略句,省略了动词谓语“碰到”。该句应为“未尝(碰到)技经肯綮”。
③介宾短语后置句,应为“……于硎发(在磨刀石上磨)”;该句又是宾语前置句,“是以”是“以是”的倒装。
④省略句,“视为(之)止,行为(之)迟”,意思是,目光因为这个筋骨交错的地方而集中,动作也因此而缓慢。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②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③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④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译文】
①现在,我只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②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宰杀的牛有上千头,但刀刃(锋利)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过一样。
③把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空间宽绰,这对于刀刃运转必然很有余地。
④即使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格外小心谨慎,目光因此而集中,动作因此而放缓
(四)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
1.掌握“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肯綮”等词语的意思。了解“乎”、“然”、“为”、“于”等虚词的用法。
2.学习借助形象说理的特点和本文细致生动的描写、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通过学习课文而获得启示: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教学重难点】?
1.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要点,分析作品的形象。(重)
2.对本文“庄子之道”以及所具有启示意的理解。(难)
【教学设想】
1.以内容分析疏通重点词句,以词句的解释带动段章的分析;使词句的理解具有适宜的语言环境——词章融汇法。
2.以精当的问题串联贯通全篇要点,且层层推进,获得真谛。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1.导语: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一个重要代表,通过他的《逍遥游》等篇章我们已经对他的哲学思想有所了解,谁给说说庄子其人与其文?
2.由学生介绍所了解的庄子与《庄子》。
3.解题:庖丁,一个叫丁的厨师;解,分解。
师:庄子喜欢怎样讲道理呀?(寓言故事)
?
二、分析课文、研读形象
师: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
好,我们“咬文嚼字的”的同时重点揣摩作品的形象。
(一)学习第一层(1-2)。
师:故事开始了。第一段的描写看上去有声有色,那么朗读一定要传声显色!请一同学朗读!
生:朗读。
师:点拨。节奏问题。
师:请一位同学用白话描述一下第一段的内容。
生:描述大意。
师:刚才说到庖丁运刀时发出哗哗的响声,哪里是响声的意思?
生:向,通“响”。
师:同学们注意到了没有,后两句有两对同义词?
明确:合——中;舞——会。
师:解牛本来是血腥的场面,可是在庄子的笔下却如舞如蹈,如乐如歌,给人美的享受。我们知道,先秦散文最有文学性的当推庄子,我们就这个“文学性”做个赏析如何?拿出内行的眼光,抓准鉴赏点!
生:本段运用了排比句、对偶句,句式整齐和谐增强语势,显得解牛的动作协调熟练;又从视觉的角度和听觉的角度描写动作和声响,如同演艺,富有美感。
生:作者是以动作描写为主,一连用了5个动词:总的动作描写是“解”,然后分别描写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这一系列的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描写,已初见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接着作者侧重描摹他解牛时进刀而发出的声音,又对这声音用了两个比喻。描摹声音时,用了两个拟声词:“砉”、“騞”;两个比喻是“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地描写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表现了一个至高境界。
生:……
教师小结:是内行的眼光!——这一系列的动作连贯流畅,一气呵成,?反映了庖丁技艺的高超与动作的娴熟。
庖丁解牛时,手、肩、足、膝和谐并用,触、倚、履、踦等动作流畅自如,“砉然”“騞然”的声音高低错落、缓急有秩。他熟练优美的动作,进刀时富有韵律的音响,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庄子把庖丁解牛比喻成“《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简直是一次神妙的音乐舞蹈艺术表演。而庖丁就像一个艺术家在完成他的行为艺术作品。这一段描写极力渲染庖丁解牛的自然、和谐、优美,充满艺术气息。(投影)
归纳并板书。(投影)
师:通过同学刚才的欣赏,你还有什么发现或收获?
……?……
师:文惠君看了这番表演,脱口赞曰:OK!:“技盖至此乎?”
明确“盖”通“盍”。
师:别看文惠君就怎么两句话,却隐含着一个“考点”——文惠君的赞扬对表现庖丁解牛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侧面烘托了庖丁的高超的技艺。
师:通过文惠君之口评价庖丁,起到了侧面描写的作用。还有一个作用,刚才没说出来?
生:引出下文——庖丁对问题的解答,即解牛之道!
(二)学习第二层(3-4)
朗读并指导。
师:庖丁的回答头头是道,富有玄机。请同学用白话描述。
生:(白话描述)
师:庖丁回答国君的问题,还是很讲礼貌的——他先怎么着了?
哪个词是“放下”的意思?(板书“释”)
(板书“释”)现在还有这种用法吗?
生:释放;爱不释手。
师:庖丁解牛技艺如此高超,他追求的是什么?——开篇点题!道也!他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艺的追求。
师:庖丁是一下子就达到了技艺高超的境地吗?作者该怎样表现他的解牛之道呢?(猜读法)
生: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板书)实际上,前边叙述庖丁自己的技艺修炼的三个阶段,已经隐含着对比了。通过对比,突出了庖丁按规律办事,深得养牛之道。
师:庖丁当过“族庖”“良庖”吗?他是经过哪些阶段才达到当下这个境界的?结合你的亲身经历,说说你的体会。
师:“技”“肯綮”的是什么意思?喻指人生中的什么吗?(以下为词章融汇法)
生:人生中的矛盾、冲突等。
师:“目无全牛”这里的意思是?——达到这种境界跟养生之道有什么关系?我们来探究!
学生作答。投影板书——三个阶段。联系王国维读书三境界。
师:请思考,庖丁是经过哪些阶段才达到这个境界的?结合你的亲身经历,说说你的体会;并揣摩想象这几个阶段的情景——重点描述“游刃有余”的形象。?
????引导学生体会借助形象说理的艺术。学生发言(略)教师板书:
解牛的三个阶段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也”目有全牛(不懂规律)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目无全牛(认识规律)
?????“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游刃有余(运用规律)
?
????师:这把刀‘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出神入化,可见其形象十分主要,它又比喻什么呢?
????生:人和人生。
师:由此可见,点明庖丁解牛之道内涵的是哪两句?
生: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教师要求学生翻译此二句并作解读。
师:依乎天理,出神入化;因其固然,游刃有余!一切都根据自然规律办事,就会得心应手啊!
课文是怎样突出庖丁解牛技艺之高的?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结果?目的何在?
学生回答后强调梳理知识点:“恢恢乎”和三个“为”的用法;归纳常见的词尾;提示成语“游刃有余”的古今义。
师:“族”为何意?请找出“族”的同义词;它喻指什么?这几句表达了什么人生观?
学生各抒己见后,明确:“族”是筋骨交错之处,比喻社会中复杂的矛盾;这里表现的是一种小心谨慎的人生态度!
师:在庄子看来,社会如牛体,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有间”“无厚”这样的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
师:尽管庖丁解牛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但遇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还是采取了什么态度?
生:“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师:怎样翻译、解读这两句话呢?
明确:注意“怵然”的意思和“视为止,行为迟”的句式特点!——学生翻译、解读后,要求学生发挥想像,复述这段内容,使之对形象的理解更为丰满。
?
师:庖丁虽有高超的技艺,却从不掉以轻心。这样形象的描写,也是在暗示什么养生之道吗?
明确:人生要谨慎小心,避开社会中的矛盾冲突——依然按天理行事!
师:按天理解牛,张弛有度,牛肉謋然委地,大功告成!庖丁来了个什么造型?
明确: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踌躇满志——解释成语。
师:为什么要“善刀而藏之”呢?金鸡独立的的亮相多持续一会不好吗?
有什么暗示吗?
生: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善藏敛。
师:文惠君看出门道了——“得养生焉。”你得了吗?庖丁解牛之道与庄子的养生之道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发言后明确:庄子善于讲寓言故事,在感性的形象和有趣的故事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深意。在本文中,庄子的本意是要用这个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
这篇寓言用牛体的复杂结构来比喻社会,用刀来比喻人。庄子认为,人类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人们只有像庖丁那样把握了社会的肌理,(像避开肯綮一样,来避开矛盾,游刃有余地在各种矛盾的缝隙中生存,像保护刀刃一样来保护自己。)才能够成功地避开各种难解的矛盾,使自己免于遭受伤身与劳神的困扰,从而达到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的目的。“以无厚人有间”也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
板书设计:
牛体—(比喻)—社会
刀——(比喻)——精神
师:这种消极颓废的处世之道,理所当然为今人所抛弃,其实这不是庖丁经验本身所固有的,而是道家用此来宣扬其人生哲学。今人则从故事本身所反映的客观内容得到有益的启发。像“游刃有余”我们现今不是把它赋予了新的含义吗?
我们会得到什么启示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够逐渐掌握客观规律,在实践中进入自由的境界,做到“游刃有余”;即使把握了客观规律,面对具体问题,仍旧要有谨慎的态度,才能够把事情做好。
收束语:看来,做什么事都要讲求客观规律——怎一个“道”字了得啊!
?
????三、整理并熟习基础知识
????实词、虚词句式等(略)
积累文中成语:??
游刃有余:现在使用他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目无全牛:现在用一般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现指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切中肯綮: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