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单元复习
中国古代史(下)
单元线索:
581至907年是隋唐时期。这一时期,国家大一统,经济文化高度繁荣。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之一。
第五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单元体系
第五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隋朝——开运河 创科举
唐朝——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唐朝的民族关系和中外交往
隋唐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第1课 开运河 创科举
复习要点:
了解隋朝的统一;知道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概况及作用;了解隋朝科举制度的创立。
1、隋朝统一南北
客观:江南经济发展、民族融合的加强
和人民盼望统一;
主观:隋朝经济、军事力量迅速增强;
南朝陈后主荒淫奢侈。
2、隋朝的繁荣
①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隋文帝励精图治和发展生产。
②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①条件:
②经过:
③意义:南北重归统一。
581年建立隋朝,589年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
3、大运河的开凿
三点:涿郡、洛阳、余杭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概况:
目的:
①调集江南财物,进一步控制江南地区,巩固隋朝政权(根因)
②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主因)
③加强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尤其是沟通南北交通
④追求享乐
作用:
对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国家统一的巩固起了很大作用,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4、科举制的创立(创立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
①隋文帝时,改革选拔官吏的办法,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开科举制的先河;
②隋炀帝创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作用:
开创:
①科举制打破了门第限制,给一般知识分子提供了做官参政的机会;
②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了中央,为统治者吸收、笼络人才拓宽了道路;
③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
难点突破
比较秦、隋两朝的共同点
秦朝 隋朝
统治时间 15年 38年
统一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第一次实现全国大一统 结束了自西晋以后的分裂状态,重建全国大一统的局面
政治制度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郡县制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伟大工程 长城 运河
灭亡原因 刑法严酷;兵役、徭役繁重 为政刻薄,精于搜刮;骄奢淫逸、滥用民力
对后朝影响 汉承秦制;汉接受秦亡教训,休养生息 唐承隋制,唐接受隋亡教训,贞观之治
南北朝政权更替示意图
北魏
宋
齐
梁
陈
东魏
北齐
北周
西魏
隋
温故知新
581年
589年
隋朝统一时的疆域图
隋
复习要点:
能结合“贞观之治”的基本内容,评价唐太宗;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分析“治世”出现的原因;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唐朝盛世
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贞观遗风
李渊建立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时出现繁荣
轻徭薄赋
知人善任 重视纳谏
加强中央权力
完善科举制度
政治清明
经济发展
国力强盛
一、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原因及其表现
1、轻徭薄赋
①多次减免租税
②大力提倡节俭,力戒奢侈浪费
③保证农民的土地和耕作时间,
原因:
客观原因:唐初经济凋敝
主观原因:吸取隋亡教训
表现:
作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加强中央集权
①沿用三省六部制,增加宰相人数;
②合并州县,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③大力精简机构,节省了财政开支,提高行政效率。。
4、完善科举制度
唐朝科举常设科目是明经科和进士科;
明经科主要考查儒家经典;
进士科主要考试诗赋和政论,难度很大,是做官的主要途径。
2、知人善任 重视纳谏
①重视选官用人,虚怀若谷,从谏如流
②任命房玄龄和杜如晦为相;
③重用魏征和李靖等。
贞观之治原因及其表现
二、女皇武则天
1、时间:690-705年。
2、措施:重用有才能的人,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3、作用:在她当权的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为唐朝走向全盛奠定了基础,史称“贞观遗风”。
三、开元之治
1、原因:
2、作用:
①政治:选拔德才兼备的姚崇等为相;
整顿吏治,严格执法。
②经济:大力发展生产。
③励精图治,政绩卓著。
社会稳定,经济空前繁荣,国力强盛,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之治”
四、唐朝经济的发展
农 业
①生产工具的改进:曲辕型、筒车
②全国耕地和人口大大超过前代
手工业
丝织业
长 安
陶瓷业
①北方善织绢,南方盛产锦和布
②棉纺织业也在一些地方发展起来
①瓷器品种很多,越州青瓷和邢州白瓷、巩县“唐三彩”都负盛名
②长沙铜官窑是釉下彩陶器的最早产地。
①建筑宏伟,布局严整,商业繁荣,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②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当时著名的国际性大都市
难点突破
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两位皇帝
项目 汉武帝 唐太宗
政治 削弱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破格录用有真才实学的人 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任用贤才,虚心纳谏,发展科举
经济 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亲临治黄第一线,重视兴修水利 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
军事 派兵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使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在西域设置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思想文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举办太学 重视人才培养,扩充国学规模,增加学员
民族关系 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 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促进唐蕃友好
复习要点:
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分析民族关系的发展;能以遣唐使、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分析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唐朝疆域四至
唐
南海
咸海
南
东
西
东北
外兴安岭以北和库页岛
大海
唐朝的民族关系
表现
影响
①扩大了疆域,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②促进了民族融合,密切了各民族人民之间的关系;
③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进步;
④丰富了边疆和内地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
①正确处理与东突厥的关系
④与吐蕃和亲与会盟,促进汉藏友谊
③ 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加强友好关系
②设立军事行政机构,加强对西域的管辖
唐朝疆域广大,唐政府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空前频繁。
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
唐朝的对外交往
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交往出现盛况空前的局面。
①遣唐使
②鉴真东渡
③玄奘西游
原因
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各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根因);
②唐朝政府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
③唐朝发达的对外交通
表现
唐朝的对外交往影响
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给亚洲各国以重大影响,丰富了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推动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加快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②唐朝对外开放引进了外国物产,吸收了外来文化成果,丰富了中国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促进了唐朝的繁荣鼎盛。
陆 路
海 路
可到达朝鲜
可达朝鲜半
岛、日本
沿丝绸之路可达
中亚、西亚
从广州
出发
经林邑,
西至狮子
国,绕天竺,达波斯湾
经吐蕃可到天竺,
经南诏可至骠国
从长安出发
向南
向西
向东
从登州、
扬州出发
复习要点:
概述隋唐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指出隋唐时期的书法、绘画、雕塑、音乐和舞蹈方面的成就;以唐诗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人物 时期 主要成就 地位 其它
李春 隋朝 赵州桥 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石拱桥
唐朝 《金刚经》 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僧一行 唐朝 是世界上首次对子午线实测的人
制定《太衍历》
孙思邈 隋唐 《千金方》 “药王”
唐朝 《唐本草》 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正式颁布的药典性专著
隋唐时期的科技成就
隋唐艺术成就
1、书法:颜真卿——“颜体”——《多宝塔》
柳公权——“柳体”——《玄秘塔碑》
张旭、怀素的草书,各成一体
2、绘画:阎立本——擅长人物故事画
吴道子——擅长人物画和山水画,
被后人尊称为“画圣”
3、雕塑:敦煌莫高窟(又名千佛洞)
——隋唐时开凿,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
4、音乐:隋朝—万宝常和唐朝—李龟年
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
5、乐舞:《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舞》《胡旋舞》
①盛唐:“诗仙”李白,《望庐山瀑布》、
《蜀道难》
②由盛转衰:“诗圣”杜甫,“三吏”“三别”
③唐中期: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
隋唐文学
——唐朝诗歌的黄金时代第五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有人说:“秦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纵观历史,秦朝最类似于下列哪个朝代
A.西汉 B.隋朝 C.西晋 D.东汉
2.“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说的是隋朝时期,读书求学的人一步登天,由贫民一跃而成高官的史实。最有可能造就这些读书人的政策是
A.奖励耕织 B.奖励军功 C.官员推荐 D.科举考试
3.曾在央视播出的电视剧《贞观长歌》再现了唐朝繁荣开放的盛世景象,这得益于下列哪位统治者的领导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隋文帝
4.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话中的“人”指
A.房玄龄 B.杜如晦 C.魏征 D.姚崇
5.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千秋功过由后人评说。某班历史兴趣小组为评价武则天撰写了一句碑文。你认为最恰当的应该是
A.重用人才,发展农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B.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C.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D.她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6.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统治时期共同注意的问题是
A.提倡节俭 B.减轻刑罚 C.善于纳谏 D.重用人才
7.右图所示是唐朝农民创制的一种先进生产工具,唐朝农民用它
A.灌溉田地 B.耕种田地 C.鼓风冶铁 D.纺织丝绸
8.吐蕃的最高统治者称为
A.皇帝 B.国王 C.可汗 D.赞普
9.下列遗址遗迹中最能体现国内民族团结友好的是
A.秦始皇陵兵马俑 B.大昭寺会盟碑
C.洛阳白马寺 D.龙门石窟
10.神话小说《西游记》中唐僧的历史人物原型是
A.玄奘 B.鉴真 C.阿倍仲麻吕 D.禄东赞
11.下列不属于唐朝中外交往史实的是
A.鉴真东渡 B.玄奘西游 C.日本遣唐使来中国 D.唐蕃和亲
12.“百尺长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是形容
A.北京卢沟桥 B.泉州洛阳桥 C.河北赵州桥 D.广州立交桥
13.2009年5月23日至28日在陕西西安举行的第二届中国诗歌节的主题是“盛世中国,诗意长安”,它令我们联想到我国诗歌的鼎盛时代是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14.总结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学完隋唐历史后,请你对这一历史时期进行主题概括,最能体现这一时代特点的是
A.动荡与变革 B.繁荣与开放 C.分裂与融合 D.交往与冲突
15.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中国人被称之为唐人,当时唐朝对外交往非常频繁,范围很广,但决不可能包括?
A.亚洲 B.非洲 C.欧洲 D.美州
16.你认为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明显保留着中国唐朝人的某些风尚的国家是
A.印度 B.阿拉伯 C.朝鲜 D.日本
17.唐朝时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说明当时人们普遍推重
A.明经科 B.秀才科 C.进士科 D.状元科
18.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的①、②、③代表相关的历史事件,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
A.①建立隋朝 ②灭亡陈朝 ③隋朝灭亡
B.①灭亡陈朝 ②建立隋朝 ③隋朝灭亡
C.①隋朝灭亡 ②建立隋朝 ③灭亡陈朝
D.①建立隋朝 ②隋朝灭亡 ③灭亡陈朝
19.假如你是一位唐朝时期的读书人,从江南的余杭(今杭州)经大运河进京赶考。你不可能经过下列哪一段运河?
A.永济渠 B.江南河
C.邗沟 D.通济渠
20.右图城市平面图反映的是
A.唐朝都城长安 B.秦朝都城咸阳
C.东汉都城洛阳 D.东晋都城建康
21.藏族、维吾尔族和白、彝族的祖先分别是
①回纥 ②吐蕃 ③突厥 ④南诏 ⑤靺鞨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①④
22.我们想要了解7世纪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的历史状况,可以阅读
A.《金刚经》 B.《大唐西域记》 C.《西游记》 D.《史记》
23.唐朝时,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勾画庐山瀑布壮丽图景的诗人是被人们称为“诗仙”的
A.李白 B.白居易 C.杜甫 D.李春
24.下列不属于隋文帝在位时期的功绩的是
A、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 B、开通隋朝大运河
C、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 D、重新统一全国
二、非选择题
25.我们经常用“一衣带水”来形容中日之间的邻近,在历史上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请回答:
(1)结合唐朝时中日交流的事实,至少举出两个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事例。
日本文字;日本的“大化改新”;日本京都建筑仿照长安;日本服饰受唐朝影响。(任选两例)
(2)右图是唐朝的一位高僧,他为传播大唐文化曾六次东渡日本,他是谁?你从他的身上能学到那些精神?
鉴真。英勇无畏、不屈不挠、对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
26.读“唐朝三省六部”简表回答问题
请同学们思考回答:(8分)
(1)右图是我国古代的
三省六部 制度,它建立于
隋朝 朝 。
(2)三省的职能:
中书省 起草
门下省 审核
尚书省 执行
(3)六部隶属于 尚书 省 。
该制度的作用是: 有利于分割宰相权利,又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
27.读唐诗,回答问题
①蜀道难,难以上青天 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③朱门狗肉臭,路有冻死骨 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⑤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⑦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⑧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上述诗句对应的诗人是
李白 ①②④ ;杜甫 ③⑥⑧ ;白居易 ⑤⑦
28.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重要的选才制度,存在一千三百余年。请结合教材完成下表
科举制的建立和完善 朝代 皇帝 贡献
建立 隋朝 隋文帝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开科举制先河
隋炀帝 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完善 唐朝 唐太宗 扩充国学规模,增加考试人数
武则天 开始殿试并创设武举
科举制的影响 a科举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b科举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c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试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宗)谓使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谘其耕稼,此则富矣。”
——引自《贞观政要》卷八
材料二 武周时期搜罗人才,尝十道使人,天下选残明经、进士,及下村教童蒙博士,皆被搜扬,不曾试练,并与美职。能够重视农业,规定州县境内,田畴垦辟,家有余粮,则予以升奖。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表现在户数增长上,从永昌(689年)时的三百八十万户 ,到她去世时增至六百一十五万余户。
——出自《隋唐五代史纲》
材料三 “开元时,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娟一匹,钱二百;天下岁入之物,租钱二百余万缗(min),粟千九百八十余万户,庸调绢七百四十万匹,布千三十五万余端。
——《新唐书》卷五一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谁在位时期的什么统治局面?(3分)
材料一:唐太宗 材料三:唐玄宗
材料二:武则天
(2)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指出这些局面的共同点?(2分)
社会稳定、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3)想一想这些局面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处于什么时期?(2分)
我国封建社会处于繁荣时期
第7题
第20题
皇 帝 帝
门下省
尚 书 省
中书省
工部
刑部
兵部
礼部
户部
吏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