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劝学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4-10 19:45: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 劝 说
【设计说明】
本文对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引领和指导意义。根据教学目标,同时考虑学生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心理特点,通过两课时的学习,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基础上,运用自由朗读和背诵比赛,及制作文言词语卡片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诵读能力,增强学生的文言语感,在准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积累文化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联系现实生活实际,对句子提出的“学不可以已”这一观点与现代社会倡导的“终身学习”的观点进行比较和深入思考,了解两个观点在时代背景、基本内容等方面的差异,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
了解荀子的思想及作品;积累“劝、中、疾、于、者、而、生、知”等实、虚词和古今字、通假字。
技能目标
学好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写法;背诵并翻译全文。
情感目标
通过讨论,明确“学习”的意义、方法和态度;指导自己的学习。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标;
2.介绍作者、解题;
3.正字正音;
4.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5.试译难句、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每组比喻的意义和内在联系;
2.设喻的特点。
教学过程
1.结构图解演示
2.研读课文
(1)课文每组比喻包含的意义及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的内在联系。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1段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 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2段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3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2)设喻说理及特点。
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
A.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B.设喻方式多样:正反设喻、正面设喻、反复设喻(博喻)
C.设喻和说理紧密结合,形式十分灵活:有的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
D.比喻与对偶句的结合,使文字整饬,增强了文章气势。
作业:讨论“学不可以已”与“终身学习”的观点是否一致。
【教学反思】
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现代思维学研究指出:思维结构是认识内容内化于人脑中而形成的能参与人脑思维活动的意识系统。思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状况受到知识水平的影响,因为极大部分知识是前人或他人的认识在脑中的内化,是别人的思维结晶。我们学习知识、识记知识,实际上是间接接受前人内化的内容,能便捷地充实自己的思维结构。我们学习本文,要借鉴其中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积累文言常用实虚词,其中重点是中心论点,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其思想性和逻辑性,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含义也可迎刃而解。
1994年在罗马举行的“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定义“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撑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利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地愉快地应用它们。”以往学习者常被看成务必得到“塑造”的“客体”,而教师则被视为对其施加影响的重要力量。但是,当责任性、能耐性、创造性等在人的成长与社会剧变中备受关注,在教育过程中显其价值的时候,教与学的矛盾之间,后者开始占据更加突出的地位——“学终究比教重要,学习者又终究比教育者重要。”“劝学”也应该包括这现代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