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
1. 走近作者
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被尊为“至圣”,有“万世师表”之称。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死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著名的儒家学派经典——《论语》。
作品 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
2. 背景解读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这是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虽说已是“礼崩乐坏”的局面,但周王室的精神统治力量还在,与战国时期“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局面不同,孔子也还只是忧心忡忡而已,尚有一种纡徐气象。他所追求的是“克己复礼”,所以在课文中他对几位弟子的理想就有了不同的评价。
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提倡礼乐和仁义。礼乐是孔子提出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规范,仁义是他提倡的立身处世的道德标准,“仁”是这一思想体系的核心。所谓“仁”就是爱人,就是推己及人的同情心。它表现在政治上就是“为政以德”。
3. 相关知识
《论语》
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4. 文化常识
【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例如: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小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小相指最低的“士”这一级。这也是公西华的谦辞。例如: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冠者】成年人。周代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例如: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舞雩】台名,是鲁国求雨的坛,在今山东曲阜东南。求雨的时候,常由巫在坛上作舞以求神。例如: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字音识记
曾皙(xī) 冉有(Rǎn)
毋吾以也(wú)千乘之国(shènɡ)
摄乎大国之间(shè)夫子哂之(shěn)
以俟君子(sì)愿为小相焉(xiàng)
铿尔(kēnɡ)冠者五六人(ɡuàn)
风乎舞雩(yú)夫子喟然叹曰(kuì)
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
2.字形辨认
3.通假字
(1)鼓瑟希(同“稀”,稀疏)
(2)莫春者(同“暮”,晚)
4.一词多义
(1)如
(2)方
(3)与
(4)尔
5.词类活用
(1)鼓瑟希:名词作动词,弹奏
(2)如会同,端章甫:名词作动词,戴着礼帽
(3)风乎舞雩:名词作动词,吹风
(4)三子者出,曾皙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6.古今异义
(1)以吾一日长乎尔
古义:很短的时间。
今义:一天。
(2)子曰:“何伤乎?”
古义:何妨。意思是有什么关系呢。
今义:什么伤。
(3)童子六七人
古义:少年,未成年的男子。
今义:儿童。
7.文言句式
(1)毋吾以也(宾语前置句)
(2)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句)
(3)则何以哉(宾语前置句)
(4)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状语后置句)
(5)异乎三子者之撰(状语后置句)
(6)浴乎沂,风乎舞雩(状语后置句)
(7)可使有勇(省略句)
1.用原文语句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答:
弟子 志向(文中原句)
子路 “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曾皙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本文语言简洁、生动,内容鲜活,极富表现力。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什么性格特点?
答: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抱负之大可见一斑。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思的情况下抢先发言,显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而且口中的国家比子路所言的中等国家,要小得多,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十分谨慎。他认为三年之后,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可见他娴于辞令的特点。
3.如何理解曾皙的一段话所表达的思想?
答:“莫春”至“咏而归”一段文字有三种解释:一种认为这是曾皙设想的因施行仁政而出现的太平盛世的图景,是孔子“为国以礼”的最终目标,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一种认为这是曾皙所设想的不问政治、悠闲自在的安适生活,与孔子在政治上失意后的隐退避世思想相吻合,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一种认为在子路等三人谈出积极从政的思想后,曾皙却说出与从政不相干的答话,很使孔子失望。这三种解释,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认为第一种解释较为合理。在舞雩台上吹风,思念苍生;归途中再唱起歌,陶冶性情,从而培养起高尚的情操、高洁的志趣。这也是孔子追求的礼乐社会的图景。
4.结合课文中的语言、行为、神态描写,具体分析课文中孔子的形象。
答:从“侍坐”这一章中对孔子语言、行为、神态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个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学生关系十分融洽。他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即使在日常谈话中,也引导学生立志、关心国家大事。他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是一个既热情又严格的老师,是一个有抱负的活生生的形象。所以课文中的孔子,较之那个挂着“大成至圣文宣王”招牌的孔圣人,更为动人。
1.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也表现了孔子以礼治国的思想和态度。
2.结构图示
3.写法赏析
(1)生动地刻画了孔子弟子的群像。
子路“率尔而对”可见其有抱负,坦诚直率,但也有鲁莽和不谦让的一面。冉有在孔子点名后发言,谦虚谨慎,说话有分寸。公西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2)全篇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思路清晰,极有层次。
文章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和性格,反映了孔子“为国以礼”的政治主张。
(3)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
孔子师生间的对话,将人物的心情语态、精神气质都传神地表现出来,写得简练含蓄。如“率尔”写出了子路开朗而又不谦让的性格,“哂”表现了孔子对子路的态度,既认可其政治抱负,又含蓄地批评其“不让”。
4.课文全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