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3 认识几分之几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3 认识几分之几苏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7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6-17 07:20: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认识几分之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具体情境在初步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的基础上认识几分之几。
2.发展动手操作、与人合作交流以及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和认识用分数表示一些东西的几分之几的知识获取过程,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通过操作、理解几分之一的基础上理解几分之几。?
难点
在用几分之几表示时不受总数和每份数的影响。
教学突破
首先借助学习认识几分之一的经验,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交流、讨论中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含义;其次借助动手操作活动,在操作中引导学生对比得出结论,感知不管数量多少,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这样的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从而深化学生的认识,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设想
教学时可以依据现实情境,引导学生弄清把一盘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6个桃的,这样的2份就是。再通过改变桃子的总数,得出2只小猴还是分得这些桃的。
通过比较得出结论:不管有多少个桃,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这样的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试一试”中的问题应该让学生主动思考,交流和解释各自的想法,明确10个桃平均分成5份,这样的2份就是,3份就是,4份就是。在“想想做做”的练习中,要让学生通过具体情境中的一些实际操作,加深对几分之几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圆片、完成第三部分“前置作业”。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教材第80页例题4的场景。?
谈话:同学们看到过这样的场景吗?在这熟悉的场景里,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请告诉大家。?
学生观察分桃的情景,各抒己见。
2.导入: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场景出发,简洁的导入方式,快速进入新课阶段。熟悉的场景使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随时随地伴随在身边,更使原本枯燥的分数题变得活泼、生动,易于学生接受,也符合了学生的思维特点,从而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学习需求,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学新知
1.自主初学,初步建构。
课件出示教材第80页例4。?
(1)出示猴妈妈分桃的例题图: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2)提问:每只小猴分得几分之几?表示什么意思?
(3)追问:2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几分之几呢?
学生自主探究:用分一分、画一画的方法进行探索、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想法:
预设1: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2只猴分得2个这样的,也就是;
预设2:每个小猴分得2个桃,2只小猴分得4个桃,4个桃占6个桃的。?
(4)指出: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2只小猴共分得2个,也就是。(板书: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2只小猴分得)
2.比较辨析、自主建模。
(1)桃子总数改变(总数变了)。
桃子的只数变为“9个”。 (课件出示)
教师提问:现在,2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几分之几?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生:因为有3只小猴,所以要把9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2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同时师板书:9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2只小猴分得)
猜想:如果这盘桃有很多个,平均分给3只小猴,2只小猴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呢?
比较两次分桃情况。(课件出示)
教师提问:桃子的总数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表示呢?
教师追问:看来用几分之几来表示分数时,关键要看什么?
学生交流明确:不管有多少个桃,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这样的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教师板书)
(2)猴子只数改变(份数变了)。
猴子的只数变为“5只”。
课件出示教材第80页“试一试”。
教师提问:把10个桃子平均分成5份,2份是这些桃的几分之几?
学生用学具分一分,集体交流。
教师追问:为什么变成了?
预设:把一堆桃子看成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了5份,取这样的2份,就是。
再次追问:3份是这些桃的几分之几?4份呢?
学生根据要求改条件。
教师继续提问:谁来改变这里的一个条件,但要求还是能用来表示?
3.师生小结并板书:用几分之几来表示时与总数没有关系,与分成的份数和要取的份数有关。
设计意图:在交流、讨论、对比中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取其中的几份就是几分之几,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三、巩固应用
(一)预习答疑
对课前预习的习题,让学生先在组内相互答疑,对于确有难度的汇报到全班,教师要有针对性给予解答。详细解答见第三部分对应内容。
(二)教材习题
1.教材第81页“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要把几个看成l份,在图上分一分。
再让学生各自填写分数,指名说出结果。
讲评:第一行可以把1只鸡、1朵花看成一份,第2行可以把2只兔,2只羊看作一份,然后通过“填一填、说一说”,进一步体会到:只要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几分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2.教材第81页“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组织交流,师生共同校对。
预设:每幅图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占这样的几份,平均分成的份数就是分母,涂色部分的份数就是分子,第一幅图就是把8个圆形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1个,涂了这样的5份,写成分数就是,后面3幅图同理。
教材第81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涂色,然后与同桌交流。
答案:涂3个 涂6条。
讲评:本题先要根据图上的分数思考把灯笼或鱼平均分成多少份,每份有几个灯笼或几条鱼。就是把5个灯笼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1个,3份就是3个。同理就是把9条鱼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3条,2份就是6条。
教材第82页“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动手摆一摆、试一试,得出结果。(答案:12 15)
讲评:本题是一道开放题,可以根据所给的分数先让学生思考分别把这堆小棒平均分成几份,有这样的几份。再让学生动手摆一摆,与同桌边练习边交流: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几,加深对分数的理解。为后面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打好基础。
教材第82页“想想做做”第5题。
开火车,师生共同校对。(答案:> < > < )
讲评:本题是对学生三年级上册学过的比较两个同分母或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检查,可以先让学生说出比较的方法,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这个分数就大。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大的分数小,分母小的分数大。
教材第82页“想想做做”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师生共同校对。
讲评:本题是对三年级上册简单的分数加减的检查。要先让学生说出同分母分数相加
(减)时,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就行了。
设计意图:练习有层次、有坡度,收放结合,启发了学生思维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课堂作业
完成第三部分习题设计“课堂作业”第2、3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检查,习题和具体讲评内容见第三部分。
四、总结提升
关于今天的学习你想说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板书设计
认识几分之几(1)
? 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2只小猴分得。
9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2只小猴分得。
不管有多少个桃,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这样的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用几分之几来表示时与总数没有关系,与分成的份数和要取的份数有关。
教学探讨与反思
本课教学让学生在对具体问题的感知中,以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的认识为基础,初步理解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几份也可以用“几分之几”来表示。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使他们联系实际情境,进一步体会把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注意结合长度和钱币等十进单位的量,让学生用十分之几的分数表示一些数量。要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和观察,来探索理解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补充资料
分数的产生
分数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开始人们只使用简单的分数,如一半,一半的一半等,后来才逐渐出现了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等简单的分数。大约在2000年前,古希腊人已经开始用分子和分母表示分数。分数在我国很早就有了,它是在用算筹做除法运算的基础上产生的。当除不尽时,把余数作为分子,除数作为分母,就产生了一个分子在上,分母在下的分数筹算形式。继中国的筹算分数之后,又过了五六百年的时间,印度才出现了有关分数理论的论述。印度人记录分数的形式与我国古代的筹算分数是一样的,只不过使用的是阿拉伯数字。再往后,阿拉伯人发明了分数线,分数的表示法就成为现在这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