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教案
教学目标:1、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探索乘法分配律,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能用字母表示出乘法分配律。
2、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表述乘法分配律,并能初步知道乘法分配律能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谁愿意用语言叙述一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出示下面几道题:
(10+20)×3
5×(20+40)
10×3+20×3
5×20+5×40
提问:上下每组算式有什么特点?它们的运算顺序一样吗?结果相同吗?
两个算式的运算顺序不同,结果却相等,那么两个算式之间究竟有什么规律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教学实施
1、出示例题图:
读一读信息:四年级有6个班,五年级有4个班,每个班领24根跳绳。
一共要领多少根?
请大家在自己的本子上列综合算式,并算出结果。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学生可以用多种方法解答。
2、组织全班汇报交流。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然后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板书。
3、汇报预测:
解法一:先算出四、五年级一共有多少个班。(6+4)×24=10×24=240(根)
解法二:先算出四、五年级各领多少根跳绳。6×24+4×24=144+96=240(根)
4、讨论
提问:这两种算法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指出:
以上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它们计算得数相同,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这两个算式连起来?板书:(6+4)×24=6×24+4×24
提问:等号左边的算式表示24个什么?右边是24个几和24个几的和?
5、思考:
同学们观察讨论得特别好,现在请你们分析一道题,选一种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
板书习题:买一张桌子35元,一把椅子25元,买这样的桌椅4套共用多少元钱?
①学生独立解答
方法一:(35+25)×4=240(元)
方法二:35×4+25×4=240(元)
②了解学生选择方法的人数。
③请同学说出各自的解题思路,用等号连接两个算式:(35+25)×4=35×4+25×4
你们认为这两种算式哪个比较简便?为什么?(老师渗透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题计算简便的思想。)
6、板书一组算式:
(6+4)×24=6×24+4×24
(35+25)×4=35×4+25×4
(_+_)×_=_×_+_×_
像这样的算式,你能说出几个吗?
提问:这些算式等号左边和右边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这些算式怎样叙述,举例说明。
通过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7、归纳规律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为了使这个定律表达得更简明更概括,我们可以用a、b、c三个字母表示三个因数,这个规律可以写成:(a+b)×c=a×c+b×c。这就是乘法分配律。
巩固练习
完成练一练第1题
完成练一练第2题
练习十第6题
练习十第7题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了乘法分配律。它是一条很重要的定律。根据乘法分配律,可以灵活地改变算式的形式,使一些计算更简便。
布置作业
练习十第10题,第11题。
六、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6+4)×24=10×24=240(根)
6×24+4×24=144+96=240(根)
(6+4)×24=6×24+4×24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用字母表示:(a+b)×c=a×c+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