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件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30+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件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30+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16 16:49:44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13
植树的牧羊人
第2课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学情回顾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对《植树的牧羊人》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进行了梳理,感受了牧羊人的人格魅力。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体会小说中的环境变化,探究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1.精读课文,找出描写牧羊人种树前高原的环境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体会文章中的环境变化
?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写出了阿尔卑斯山地荒芜凄凉、毫无生机的情形,与后文长着大片挺拔树木的山形成鲜明的对比。
?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夸张、比喻。将“狂风呼啸”比作“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狂风的猛烈,突出了当地环境的恶劣。
2.精读课文,找出描写牧羊人种树后高原的环境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这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不过,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灰灰的薄雾”指牧羊人在高原种的树,运用比喻修辞,形象地描绘出高原的变化,暗示牧羊人种的树已初具规模。
?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那一大片橡树也长得很茂盛……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把白桦树比喻为“笔直站立的少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白桦树充满生机的壮观景象。
?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
干旱无比的地方有了溪水,可见牧羊人种树的非凡意义。
④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将以前“猛烈而干燥的风”和现在“飘着香气的微风”进行对比,写出了牧羊人植树给环境带来的巨大变化。
⑤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
在村庄的生机活力与三十多年前村庄的荒凉破败进行对比,突出了牧羊人植树造福大众的巨大成就。
本文讲述了一位牧羊人凭一己之力和数十年的坚持,种植大片树林,把废墟变成绿洲的故事,赞美了他勤劳执着、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同时表达了希望人们保护环境,共建绿色地球的美好愿望。
课文主旨
课堂小结
学后感悟
感悟①:
我们应该如何设计自己的人生?是要出人头地轰轰烈烈,还是埋头苦干、踏踏实实?本文中的“植树的牧羊人”给出了答案。他埋头苦干三十年,为大地创造出一片绿洲。
感悟②:
在这篇文章里,我看到了一个人的力量有多伟大。仅仅凭这一个人的努力,就可以把一片不毛之地变成森林。它告诉我们:只要每个人都能减少一点儿污染环境的行为,合起来就可以为环保事业做出无法想象的贡献。
课堂小结
1.通过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作者善于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来丰富人物形象,如从牧羊人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橡子中,可以看出他一丝不苟、认真仔细的工作态度;从“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中,可以看出牧羊人一丝不苟的生活态度。恰当的细节描写可以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写作特色
2.采用第一人称,更加真实可信。
这是一篇著名的绘本故事,作者虚构了一个在贫瘠荒原孤独种树的牧羊人的形象,通过荒原前后境况的对比,表达了对牧羊人的赞美和敬佩之情。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纪实笔法来写,曾一度让人误以为写的是真实的人物,甚至有人去普罗旺斯地区寻访这位牧羊人。这就是第一人称行文的妙处,让故事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写作特色
3.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文章主题。
作者初到普罗旺斯地区的阿尔卑斯山地,见到的是一片荒凉的景象。经过艾力泽·布菲的不懈努力,荒原最后变成了绿洲。开头和结尾的景物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突显了“只要具有不懈的毅力和精神就可以创造奇迹”的主题。
写作特色
一见:选橡子、种橡树
二见:树木成林
三见:生机勃勃、成为沃土
勤劳
执着、
慷慨
无私、
不图
回报
再赞牧羊人——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赞美牧羊人:难得的好人
三见牧羊人
植树的牧羊人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课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废墟(xū) 
干涸(ɡù) 
坍(tān)塌
B.忠(zhōnɡ)厚 山窝(wō) 
毛榉(jǔ)
C.琢(zhuó)磨 
应(yīnɡ)征 滚烫(tànɡ)
D.毁(huǐ)灭 
薄(bó)雾 
白桦(huá)
B
【解析】A项中,“涸”应读hé;C项中,“应”应读yìnɡ;D项中,“桦”应读huà。
.
.
.
.
.
.
.
.
.
.
.
.
课堂检测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
B.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戮了一个坑。
C.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簿的酬劳。
D.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菏。
A
【解析】B项中,“戮”应为“戳”;C项中,“簿”应为“薄”;D项中,“菏”应为“荷”。
课堂检测
A.老书记带领当地干部群众,将不毛之地变成郁郁葱葱的生态旅游海岛。
B.我们应该对“欠薪问题”来个刨根问底,找出真正的症结,并对症施治。
C.在“红五月”读书活动期间,语文老师就如何“读好书”的话题说长道短,让我们受益匪浅。
D.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赛场上,选手们自信满满,对答如流,用精彩的表现征服了观众。
C
【解析】C项中,“说长道短”指评论别人的是非好坏,不符合语境。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
.
.
.
.
.
.
.
.
.
.
.
.
.
.
.
课堂检测
(1)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
(2)我想,那一万棵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
   
(3)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4.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方法。
课堂检测
A.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这个句子的谓语是“种下”)
B.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牧羊人种植的白桦树充满生机的壮观景象)
C.“浇灌”“呼啸”“飘荡”“舒适”(这四个词都是动词)
D.防止校园欺凌事件不再发生,不让戾气弥漫校园,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领域齐心协力。(这个句子是个病句,否定不当)
C
【解析】C项,“舒适”是形容词,其他三个词语是动词。
5.下列各项中,括号内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2017《感动中国》致敬团体:塞罕坝林场建设者
几十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积累拓展
过去的塞罕坝
现在的塞罕坝
吴锦泉老人年过八旬,和老伴儿住在三间破旧的瓦房里,仅靠磨刀为生,生活并不富裕。但他关心社会,为村里修桥补路,去福利院看望孤儿,将自己的辛苦钱毫无保留地捐献出来。自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磨刀收入的5万多元及政府和社会各界给予他的慰问金4万多元,全部被他用来回馈社会。
积累拓展
积累拓展
杨善洲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使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如今的林场已成为姚关、酒房、旧城等周边地区重要的水源地,
林木覆盖率达87%以上,
价值1亿多元,完全成材后价值可达3亿元。2009年4月,
杨善洲把自己用22年时间辛苦创办的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
正式无偿移交给施甸县林业局。
【感悟】壮志凌云固然重要,但是坚持更加重要。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坚持做好事。吴锦泉老人助人为乐,
用自己的绵薄之力感动了亿万中国人。一摞摞的硬币,带着汗水,沉甸甸地称量出高尚。杨善洲老人依靠勤劳的双手,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们要向他们学习,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增砖添瓦。
积累拓展(共30张PPT)
一颗露珠,可以折射整个世界的风景,一个人,也可以创造前所未有的奇迹,同学们,你见过最难忘的平凡人有谁呢?一位孤独的牧羊人,数十年如一日,执着地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有这样一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这部动画片感动了观众,仅一年时间,就使加拿大魁北克省多了150万棵树。这部作品就是《植树的男人》,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植树的牧羊人》。
13
植树的牧羊人
第1课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理清故事情节。
2.通过揣摩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3.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学习目标
让·乔诺(1895-1970),法国作家。年轻时经历了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坚定和平信念。
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他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走近作者
必备知识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绘本《植树的男人》(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1年版)。这部短篇原是让·乔诺于1953年应美国《读者文摘》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被这个故事所打动,由此派人调查,结果发现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存在过名叫布菲的牧羊人,于是退回了稿子。事后,让·乔诺发表声明,说本文写的是故事,艾力泽·布菲是虚构的。1954年,小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被翻译成十多种文字。在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必备知识
小说基本常识
1.概念: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2.小说分类:长篇、中篇、短篇(按篇幅长短)
3.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4.人物塑造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
5.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
必备知识
慷慨(

废墟(

坍塌(

琢磨(

酬劳(

字音字形
必记字词
水渠


干涸


溜达


山毛榉(

kānɡ
kǎi

tān
zhuó
mo
chóu


liū

(páo)刨根问底
(bào)刨冰
(yìng)应征
(yīng)应该


(zuó)琢磨
(zhuó)雕琢

坍(tān
)坍塌
彤(tóng)彤云密布
燥(zào)干燥
躁(zào)急躁
噪(zào)噪音
戳(chuō)戳破
戮(lù)杀戮
慨(kǎi
)慷慨
概(gài
)大概
溉(gài
)灌溉
慷慨:大方,不吝啬。
干涸:干枯,没有水。
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毛,地面上的植物,多指庄稼。
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
词义理解
必记字词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刻画牧羊人的形象的,并在课本上做好批注。
1.划分文章层次。
2.画出文中描写牧羊人的语句。
3.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
第二部分(2-20)
第三部分(21)
交代一个好人应该具备的品德,引出下文。
按时间顺序记叙了“我”与牧羊人的三次相见及高原上的变化。
赞颂了牧羊人的崇高精神,表达了“我”对他的崇敬之情。
划分层次
初读课文
第一部分(1)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文章讲述了一位牧羊人,在阿尔卑斯山高地牧羊,35年如一日地在那里种树,把一片不毛之地变成绿洲,变成富裕的村庄的故事。
自主探究
初读课文
2.“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我”是故事的讲述者,“我”目睹了荒地变成沃土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描述出来,使故事更加真实可信。
1.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一个人住在石房子里;牧羊同时种树;沉默寡言,自信、平和而神秘;生活一丝不苟。
毫无生机;村落都成了废墟;环境恶劣。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再见牧羊人
身体还很硬朗;不再放羊,改养蜂蜜;性格上没有变化,依然心无旁骛地种树,依然沉默不语。
乡景依旧如昔,但已萌发生机;树木已然成片,蔚然成林;干涸的河床有了淙淙的水流;各种草木开始复现。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最后一次相见
八十七岁;住在原来的地方。
景象完全改观了,甚至连空气也不一样了;整个乡间充满生机与活力;人们搬了过来,处处呈现出幸福与安适的景象。
2.分析表格中填写的内容,你能提取到哪些信息?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
?前后的景物描写构成对比。
?本文是典型的总分总结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是总说。
1.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牧羊人的形象。
?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分析人物形象
牧羊人的住处收拾得很整齐,生活用具干干净净,仪表、穿戴也非常在意,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生活积极、细心认真、勤劳、执着的人。
?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
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写出牧羊人挑选橡子时一丝不苟的态度。
?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二百米。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戳”“放”“盖”等动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牧羊人种树的整个过程,表现了牧羊人种树时态度的认真和动作的娴熟,表达了作者对牧羊人的敬佩之情。
④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通过“我”和牧羊人的对话,交代了牧羊人种树并不是为了一己私利,突出了他是一个慷慨无私、不图回报、不慕荣利的好人。
⑤现在,他不再放羊。他说,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只留下了四只母羊。他添置了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蜂了。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
种白桦树。
体现了牧羊人的执着和顽强的毅力。
2.结合前面分析,说说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他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
他是一个有着非凡毅力和坚定信念的人。
他是一个不计名利、不图回报、毫无私心的人。
他是一个勤劳的人。
他是一个有着伟大节操的人……
3.作者是怎样表现牧羊人这个人物形象的?
①第1段作者直接表明自己的看法:“想真正了解一个人
,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作者观察了牧羊人数十年。“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一句,概括地点明了人物形象。
②下文通过叙述故事,一步步丰富这一形象。其中有直接明确的评价,直接表达作者对牧羊人的赞美。更多的则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来丰富人物形象,如从牧羊人挑选橡子时,一颗一颗选择的细节描写中,可以看出
他一丝不苟、认真仔细的做事态度。又如作者询问土地的归属时,牧羊人不知道,更不关心,这样的叙述表现了他一心种树,毫无私心。
③最后一段作者直抒胸臆,直接歌颂牧羊人,表达敬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