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
湘教版(2019)
必修II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单元测试题
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著名学者邦奇等为了揭示世界人口的分布状况,创建了人类大陆图。即在地图上取消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口密集的地区,面积较大的人口密集区称人类大陆。世界上共存在四个人类大陆,分别是东亚和东南亚大陆、南亚大陆、欧洲大陆、北美东部大陆。下图为“世界人类大陆图”的一部分。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大陆最可能是
A.①是南亚大陆 ②是东亚和东南亚大陆 ③是北美东部大陆 ④是欧洲大陆
B.①是欧洲大陆 ②是北美东部大陆 ③是南亚大陆 ④是东亚和东南亚大陆
C.①是东亚和东南亚大陆 ②是南亚大陆 ③是欧洲大陆 ④是北美东部大陆
D.①是北美东部大陆 ②是欧洲大陆 ③是南亚大陆 ④是东亚和东南亚大陆
2.在人类大陆图上,世界人口的分布
A.西半球比东半球多
B.中纬度比高纬度多
C.南半球比北半球多
D.高原、山区多
人类诞生以来,经过漫长的繁衍与迁徙,如今分布在地球上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陆上。各地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存在很大差异,世界人口的分布极为不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各纬度带人口数量最多的是(
)
A.40°
N—60°
N
B.20°
N—60°
N
C.0°
—20°
N
D.0°—20°
S
4.北半球温带地区比南半球温带地区人口数量多,主要原因是(
)
A.北半球温带地区温度和降水适宜
B.南半球温带地区地势起伏大
C.北半球温带地区比南半球温带地区陆地面积大
D.北半球温带地区开发早
5.读世界人口垂直分布图,判断以下关于世界人口分布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世界人口的分布随着海拔增高而变多
B.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地区
C.不同海拔地带的人口分布比较均衡
D.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地势低平的平原地区
"胡焕庸线"是我国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结合我国人口密度于1935年沿我国黑河一腾冲沿线所画的人口地理分界线。至今,该界线两侧人口密度分布较稳定。自1949年以来,我国对少数民族一直实行较宽松的生育政策,2013年和2016年我国分别实行"单独二孩"政策及"全面二孩"政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影响我国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
①政策②光照③水源④地形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7.2013年人口生育政策放开后,我国人口重心移动的方向最可能是(
)
A.西南方向
B.东北方向
C.西北方向
D.东南方向
8.下列国家中,人口分布也可能存在类似我国"胡焕庸线"的是(
)
A.沙特阿拉伯
B.俄罗斯
C.荷兰
D.印度
四川省是我国人口大省,人口分布极不均衡,以平武——盐源一线为界,川东与川西人口分布差异悬殊。四川省也是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但成都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并不突出。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9.影响川东与川西人口分布差异悬殊的主导自然因素是(
)
A.河流
B.气候
C.地形
D.植被
10.成都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并不突出的主要原因是当地(
)
A.山清水秀,环境优美
B.城郊农业发展快,乡镇企业多
C.平原广阔,土壤肥沃
D.育龄妇女比重较小,生育率低
读世界人口容量测算表(部分),完成下列小题。
气候区
人口合理容量(亿)
人口合理密度(人/平方千米)
热带雨林气候区
28.00
200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9.30
100
地中海气候区
2.25
90
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
7.35
30
11.表中所列人口合理容量和人口合理密度的测算主要考虑的是( )
A.社会因素 B.自然因素
C.经济因素 D.技术因素
12.按表格数据推算下列气候区,远没有达到人口合理容量和人口合理密度的是( )
A.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B.地中海气候区
C.温带季风气候区
D.热带雨林气候区
预计到2020年末广州市常住人口控制在1
500万内,这“1
500万”是让广州人“生活得舒服”的指标。读广东省人口年龄结构及与2000年对比状况条形图,完成下列小题。
13.广州市提出的“1
500万”被称为“临界点”,“1
500万”是指( )
A.最大人口容量
B.人口合理容量
C.环境承载力
D.土地承载力
14.针对广州市人口状况,今后应该( )
A.挖掘资源潜力,积极扩大生产规模
B.鼓励生育,解决老龄化问题
C.建立公平社会秩序,提高生活质量
D.引进移民,弥补劳动力不足
下图为人口人口容量的主要制约因素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5.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判断,图中①因素表示的是( )
A.环境承载力??????
B.科学技术
C.人口合理容量???
D.突发性事件(例如战争、地震等)
16.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判断,图中②因素表示的是( )
A.环境承载力??????
B.科学技术
C.人口合理容量???
D.突发性事件(例如战争、地震等)
17.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判断,图中③因素表示的是( )
A.环境承载力??????
B.科学技术
C.人口合理容量???
D.突发性事件(例如战争、地震等)
下表为我国部分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表。结合表格,完成下列小题。
地 区
年生物量/万吨
可承载人口/万人
东北地区
105
100
23
000
229
长江中下游地区
88
600
22
000
395
青海、西藏
10
000
1
000
4
18.表中信息反映的影响“最大可能人口密度”的主导因素是( )
A.科技水平
B.开放程度
C.自然资源
D.消费水平
19.下列关于青海、西藏环境承载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地域广大,资源丰富,环境承载力大
②地处内陆,气候干旱,环境承载力小
③生态脆弱,环境承载力小
④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可增大环境承载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表中“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体现了人口容量的( )
A.临界性
B.相对性
C.警戒性
D.稳定性
二、综合题。
21.读图表,完成下列小题。
环境温度对人体的影响
生命障碍
不利高温
高温
舒适
低温
不利低温
冷金属粘皮
>49℃
>29℃
>49℃
21℃±3℃
<18℃
<10℃
<-20℃
(1)图a、图b、表格所示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由表可知,世界人口最集中的温度带是________。(3分)
(3)图b中人口集中分布在海拔0~200米的原因是什么?(6分)
(4)除上述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影响人口分布?(4分)
22.读表完成下列小题。
下表为2017年我国两个临近省级行政区的人口统计表,其中甲以第一、二产业为主,乙以第二、三产业为主。
出生人口
死亡人口
农村人口
60岁及以上人口
总人口
甲(万人)
63.5
28.0
2098.5
673.4
4622.1
乙(万人)
62.4
30.7
1810.2
1069.2
5657.3
(1)两个省级行政区之间存在大量人口迁移,判断迁移方向并说明理由。(6分)
(2)分析人口迁移对两个省级行政区的影响。(6分)
结合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中,西线调水能解决西北缺水问题,预计调水成功后,西北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可增加一个亿。而三峡水库的建设,淹没大量土地,百万移民需安置。下面为南水北调路线图。
材料二 我国西北地区通过滴灌、喷灌等技术,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粮食产量大大增加,使西北地区人口增加。
材料三 温哥华大学教授比尔里斯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全世界都像富裕的美国人和德国人那样生活和生产,那么我们为了得到原料和排放有害物质还需要20个地球。”
(1)材料一表明什么因素制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请结合材料分析。(6分)
(2)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了哪两个因素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它们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呈什么关系?(6分)
参考答案
1.D
2.B
【分析】1.结合经纬度,分析各人类大陆位置与轮廓,可判断出①是北美东部大陆,②是欧洲大陆,③是南亚大陆,④是东亚和东南亚大陆,D正确,A、B、C都错;故选D。
2.30°~60°为中纬度地区,60°~90°为高纬度地区,从图中可看出,中纬度人口比高纬度多,B正确;图中②③④都位于东半球,东半球人口分布多一些,A错;①②③④都在北半球,北半球比南半球多,C错;总体而言,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D错。故选B。
3.B
4.C
【分析】3.世界范围内,人口数量最多分布在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区,B选项符合题意,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
4.根据世界陆地分布情况可知,北半球温带地区比南半球温带地区陆地面积大,所以北半球温带地区比南半球温带地区人口数量多,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C。
5.D
【分析】由世界人口垂直分布图可知200m以下人口比例最大,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地势低平的平原地区,D正确,B错误;世界人口的分布随着海拔增高而变少,不同海拔地带的人口分布不均衡,A、C错误。故选D。
6.C
7.D
8.B
【分析】6.从图中可以看出,影响我国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有③水源④地形,"胡焕庸线"东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胡焕庸线"西部地势较高,降水少,③④正确。跟政策和光照没有关系,C正确,ABD错误,故选C。
7.2013年人口生育政策放开后,东部和南部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更快,数量更多,我国人口重心移动的方向最可能是向东向南,D正确,ABC错误,故选D。
下列国家中,人口分布也可能存在类似我国"胡焕庸线"的是俄罗斯,俄罗斯人口主要分布在欧洲部分,亚洲部分少,B正确。沙特阿拉伯人口主要集中于在沿海和内陆绿洲地区、荷兰国土狭小,国土地形平坦,人口稠密,印度恒河流域和沿海人口多,中部人口少,三个国家都没有明显的人口地。
9.川东与川西最显著的自然差异是地形,川东多盆地、丘陵,川西多山地高原,地形的巨大差异导致川西人口少,川东人口少,人口分布差异悬殊,故C正确。
10.成都城郊农业发展快,乡镇企业多,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劳动者就近就业,远距离流动人口少,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并不突出,故B正确。
11.B 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有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表中反映的是不同气候区的人口合理容量和人口合理密度,这种测算主要考虑的是不同气候区的自然因素,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2.D 根据表中数据,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人口合理容量为9.3亿,人口合理密度为100人/km2;地中海气候区人口合理容量为2.25亿,人口合理密度为90人/km2;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人口合理容量为7.35亿,人口合理密度为30人/km2;热带雨林气候区人口合理容量为28亿,人口合理密度为200人/km2。根据当今世界人口的分布判断,热带雨林气候区远没有达到人口合理容量和人口合理密度。故选D。
13.B
“1
500万”是让广州人“生活得舒服”的指标,说明该数量为人口合理容量。
14.C
广州市劳动人口数量较大,不需要再接纳移民,而应该发展科技,建立公平社会秩序,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
15.A
环境承载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人口合理容量指环境所能承受的最适宜的人口数量,环境承载能力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结合图中其他因素可知,主要缺少的是环境承载能力,A项正确。
16.B
人口容易受资源状况、科技水平、消费水平等影响。其中影响获取、利用资源的手段主要是科学技术水平,所以正确答案为B项。
17.C
由材料可知,图示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制约因素,而图中所有的箭头都指向③,说明所有因素都影响③,因此③代表的就是人口合理容量,C项正确。
18.C
表中体现了生物总量与可承载人口之间的关系,因此表中信息反映的影响人口容量的主导因素是自然资源。
19.B青海和西藏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宜人类居住,环境承载力小;由于海拔高、太阳辐射强,因此可通过提高科技水平,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
20.C
表中“最大人口密度”是一个警戒值,体现了人口容量的警戒性。
二、综合题。
21.
(16分)(1)水源;地形;气候(3分)
(2)温带(或亚热带)(3分)
(3)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6分)
(4)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政治、宗教等。(4分)
解析:(1)本题考查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图a中城镇集中分布在河流交汇处,河流交汇处水资源丰富;图b中海拔低于200米处,集中了56.5%的人口,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地形;表格体现的是环境温度对人体的影响,进而影响人口的分布,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气候。
(2)本题考查气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从环境温度对人体的影响判断,适宜人口居住、生活的温度带是温带(或亚热带)。
(3)本题考查人口集中分布在低海拔地区的原因。海拔200米以下地区的地形是平原,平原地区一般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4)本题考查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自然因素有水源、地形、气候等,人文因素有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政治、宗教等。
22.(12分)(1)方向:由甲迁往乙。理由:甲以第一、二产业为主,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乙,农村剩余劳动力多;乙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经济发展水平高,劳动力需求量大。(6分)
(2)对甲的影响:大量人口迁出,造成人才流失,劳动力不足;缓解人地矛盾,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减小就业压力,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加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文化交流。对乙的影响:大量人口迁入,增加当地的人才及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区域间经济、技术、文化交流;加剧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程度;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压力,城市问题更加突出。(6分)
解析:(1)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由材料可知,甲以第一、二产业为主,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乙,且由表中农村人口数据可知,甲农村人口较多,可能有大量剩余劳动力;乙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且老年人口较多,劳动力需求量大。所以人口会由甲迁往乙。
(2)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的迁移可以加强迁出地(甲)与外界社会的经济、技术、文化等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出可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减小当地就业压力,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但人口的迁出也会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从而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口迁移可以为迁入地(乙)提供大量的劳动力,促进迁入地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迁入地与迁出地经济、技术、文化交流。但也会增加迁入地公共基础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在住房、交通、环境等方面产生巨大压力,城市问题更加突出。
23.
(12分)(1)资源。南水北调西线方案使西北地区的淡水资源增加,增大了资源环境承载力。(6分)
(2)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科技水平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呈正相关,材料二说明科技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增大资源环境承载力;消费水平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呈负相关,材料三说明人们的消费水平高,消耗的资源和排放的废弃物多,使得资源环境承载力减小。(6分)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可知,南水北调西线方案使西北地区的淡水资源增加,增大了资源环境承载力,体现了淡水资源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第(2)题,材料二体现了科技水平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材料三体现了消费水平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科技水平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呈正相关,材料二说明科技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增大资源环境承载力;消费水平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呈负相关,材料三说明人们的消费水平高,消耗的资源和排放的废弃物多,使得资源环境承载力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