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件-2020-2021学年【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件-2020-2021学年【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5.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6-17 15:47: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回顾:
(1)近代俄国是怎样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
(2)一战期间,俄国加入了哪一方作战?俄国将一战进行到底了吗?为什么?
答:(1)1861年农奴制改革。
(2)协约国集团。没有。因为爆发了十月革命。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课程标准】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一)背景
一、十月革命(1917年11月)
1.思想:列宁主义的形成
(1)含义: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P65)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理论。
列宁主义
(1)含义:
(2)形成背景:
①经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②政治: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③阶级:产业工人的形成;
④组织: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⑤个人: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列宁主义
(1)含义
(2)形成背景:经济、政治、阶级、组织、个人
(3)诞生标志:
(4)内容:P89
①帝国主义理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②“一国胜利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
④对俄国的认识: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的召开。
又称“布尔什维主义”
⑤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新经济政策
③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列宁主义
(1)含义:
(2)形成背景:经济、政治、阶级、组织、个人
(3)诞生标志: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的召开。
(4)内容:P89①②③④⑤
又称“布尔什维主义”
(5)作用:
①P90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②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一)背景
一、十月革命(1917年11月)
2.组织: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898年)
布尔什维克党(“多数派”,列宁,指导思想:列宁主义,无产阶级政党)
孟什维克党(“少数派”)
诞生标志: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的召开。
(一)背景
一、十月革命(1917年11月)
3.经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1.思想:列宁主义的形成
2.组织: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
4.政治: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社会矛盾尖锐,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5.阶级: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俄国无产阶级与农民阶级形成了工农联盟。
6.军事:“一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
一战中东线战壕中的俄国士兵
一战中,俄国人民所受的灾难极为深重。俄国生产遭到破坏,粮食供应紧张,广大人民饥寒交迫,陷于绝境。
和平
面包
土地
民众要求:
1917年3月,彼得格勒工人罢工
彼得格勒士兵倒戈
(P90历史纵横)
尼古拉二世(1868—1918年)绰号“血腥的尼古拉”“罗曼诺夫家族刽子手”
二月革命倒沙皇
抗议方式的演变:由罢工、游行示威到武装起义
二月革命
《四月提纲》
七月流血事件
工兵代表苏维埃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实权)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两政权并存)
任务:
方式:和平夺取政权(“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倒沙皇
指方向
抛幻想
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国内一切土地归国家所有,没收地主土地,由当地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成立从下到上由全国的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
——《四月提纲》
人民支持
七月流血抛幻想
1917年7月1日,彼得格勒50万工人、士兵走上街头,示威游行。临时政府出动军队屠杀和平示威者,开枪打死打伤七百多人。接着临时政府开始大逮捕和杀害布尔什维克党人。布尔什维克党人被迫转入地下状态。
二月革命
《四月提纲》
七月流血事件
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 布尔什维克党
工兵代表苏维埃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实权)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两政权并存)
任务:
方式:和平夺取政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两政权并存局面结束
和平夺权已不可能
暴力革命
倒沙皇
指方向
抛幻想
现曙光
二月革命倒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
七月流血抛幻想, 十月革命现曙光。
(一)背景
一、十月革命(1917年11月)
PPT第8页 1-6 思、经、政、组、阶、军
7.二月革命没有解决俄国的社会矛盾,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公开镇压革命群众。
8.列宁在四月提纲里指出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实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的专政。
9.七月流血事件表明和平夺权已不可能,布尔什维克党必须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二)经过和结果
一、十月革命(1917年11月)
1.1917年11月7日,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工人、农民和革命士兵发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攻占冬宫,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2.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二大召开。
①政治:成立苏维埃政权(代表广大工农群众的利益,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列宁任人民委员会主席)
②经济:通过《土地法令》,废除土地私有制,将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③外交:通过《和平法令》,决定退出一战。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今天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为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的巡洋舰,于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21时45分,用炮声发出进攻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的信号。为了纪念这一伟大历史事件,“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作为革命纪念物,现停在涅瓦河畔。
(三)世界历史意义(P90-P91)
一、十月革命(1917年11月)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性质),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
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思考P94问题探究??
关于社会主义
空想到科学:
理论到实践:
理想到现实: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48,德国)
巴黎公社的成立(1871,法国)
十月革命的胜利(1917,俄国)
答:传播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推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
图为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部分书刊
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背景
苏维埃政权遭到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联合进攻,国内战争爆发
时间
1918-1921
目的
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内战的胜利
措施
余粮收集制;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普遍义务劳动制
特点
军事、行政手段控制经济、排斥市场,兼顾“战时”和“共产主义”特色,并试图向共产主义直接过渡
评价
对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保证战争的胜利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存在着许多弊端,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
凶狠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
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
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
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杰米扬·别德内依
这里的“野兽”与“暴徒”,分别代表了哪些势力?
十月革命之后,苏俄面临着怎样的处境?
你参加红军了吗?
答:“野兽”代表帝国主义(英、法、日、美等协约国);
“暴徒”代表国内反动势力(资产阶级、旧贵族等)。
面临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叛乱,经济困难的严峻形势。
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背景
苏维埃政权遭到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联合进攻,国内战争爆发
内战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符合俄国当时的国情
时间
1918-1921
1921-1928
目的
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内战的胜利
解决国内危机,过渡到社会主义
措施
余粮收集制;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普遍义务劳动制
粮食税;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资;恢复自由贸易;按劳分配制
特点
军事、行政手段控制经济、排斥市场,兼顾“战时”和“共产主义”特色,并试图向共产主义直接过渡
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存)
评价
对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保证战争的胜利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存在着许多弊端,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
P92学思之窗: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区别作了怎样的说明?
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为了应对战争和解决粮食危机而实施的,它作为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是失败的;新经济政策是在恢复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的基础上,间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背景
苏维埃政权遭到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联合进攻,国内战争爆发
内战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符合俄国当时的国情
苏联工业基础薄弱;帝国主义的敌视;斯大林上台
时间
1918-1921
1921-1928
1928-1936-1953
目的
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内战的胜利
解决国内危机,过渡到社会主义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提高国际地位
措施
余粮收集制;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普遍义务劳动制
粮食税;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资;恢复自由贸易;按劳分配制
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实行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特点
军事、行政手段控制经济、排斥市场,兼顾“战时”和“共产主义”特色,并试图向共产主义直接过渡
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存)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评价
对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保证战争的胜利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存在着许多弊端,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1936年,苏联公布新宪法。(新宪法的作用:宣告苏联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社会主义工业化
第聂伯河上的大坝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①特点:
②过程:
③成果:
优先发展重工业。
1928-1937年,先后完成两个五年计划。
苏联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短期内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强国,国防力量大为增强。
社会主义工业化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却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农业集体化宣传画
农业集体化(20世纪30年代)
目的:
内容
影响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背景
苏维埃政权遭到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联合进攻,国内战争爆发
内战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符合俄国当时的国情
苏联工业基础薄弱;帝国主义的敌视;斯大林上台
时间
1918-1921
1921-1928
1928-1936-1953
目的
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内战的胜利
解决国内危机,过渡到社会主义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提高国际地位
措施
余粮收集制;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普遍义务劳动制
粮食税;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资;恢复自由贸易;按劳分配制
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实行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特点
军事、行政手段控制经济、排斥市场,兼顾“战时”和“共产主义”特色,并试图向共产主义直接过渡
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存)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评价
对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保证战争的胜利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存在着许多弊端,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P93:苏联模式使苏联......影响了苏联的发展。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借鉴;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国家机构内部腐败滋生,形成了严重的个人崇拜;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没有随社会的变化进行调整,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
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苏联建立起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主要表现在联共(布)以党代政、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民主与法制不健全等方面。——岳麓版必修II《经济成长历程》
P94 学习拓展:思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答:①经济建设要注重协调农轻重的比例,不能片面发展重工业;
②要充分利用商品市场来调节生产,不能单纯的用行政命令来指导生产;
③要遵守客观经济规律,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④国家发展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要搞阶级斗争,个人崇拜等;
⑤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防止权力的高度集中;
⑥要重视民生问题;
......
苏联的成立
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俄国名称变迁:
①沙俄:1547-1917年,指的是二月革命前沙皇统治时期的俄国。
②苏俄:1917-1922年,指的是十月革命后至1922年苏联建立前的苏维埃俄国;
③苏联:1922-1991年,指的是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后的简称,1991年苏联解体。
④俄罗斯:1991苏联解体后——今
一、十月革命
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背景:思想(列宁主义)、组织、阶级、政治、经济、一战、二月革命、四月提纲、七月流血等
意义(P90-91)
列宁的政策
斯大林的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经济上
政治上
工业
农业
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
小结
经过及结果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苏维埃政权建立
评价
经验
教训
小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