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表
题目 轴对称
课型 新授课 授课对象 四年级四班
目标 确立
依据 课标分析 课标描述: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本课就是要求学生知道轴对称图形的两个对称点到对称轴间的距离相等,掌握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教材分析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对轴对称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能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例1是借助方格图,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的活动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探索轴对称图形的两个对应点到对称轴之间的距离相等。例2与例1不同,例1是已知一个轴对称图形,探索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例2是已知轴对称图形的一半,要求补全轴对称图形,是利用例1的知识解决例2的问题。学生通过补全轴对称图形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两个对称点到对称轴的方格数(即距离)相等。在此基础上,通过小精灵的提问,帮助学生梳理补全的过程,总结补全轴对称图形的步骤和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二年级已学习过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对轴对称有初步的认识,能找出轴对称图形并能画出对称轴,具有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储备。
本班学生学习底子较薄,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针对这一情况本课主要放手让学生更多地进行小组活动,多自主学习。让学生体验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知识的乐趣,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并且在小组探究学习时要注重方法的指导。
确立
目标 1、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探索和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2、学生通过想一想,画一画探究补全轴对称图形的步骤和方法,能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3、学生经历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探究过程,体验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的学习方法,提升空间想象能力。
评价 标准 任务1、能找出书中给出的轴对称图形,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发现轴对称图形上的两个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测评目标1)
任务2、能补全做一做2中对称图形的另一半,能完成书上练习二十的4、6题。(测评目标2)
任务3、通过教学环节2、3的学生自主活动,能在小组或全班交流自己的意见和问题。(测评目标3)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一、复习导入,用好生活中的轴对称。 1、出示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它们的对称轴。(学生在书上82页完成)
2、观察这些轴对称图形你发现了什么?(对称轴两边的图形能完全重合)
在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时,要注意引导他们忽略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着重从图形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如,观察对称现象时,常常使用天安门、蝴蝶等照片。就实物而言,他们除了关于直线的对称,还有其他的对称,因此,有必要把它们简化、抽象成图案(平面图形)再来对折、研究并画出其对称轴。 通过观察轴对称图形、画出对称轴,能引起学生注意,学生能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特征,能正确画出对称轴。
二、新授知识,在操作中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让学生齐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
出示例1
学生观察,分小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教师适时点拨:
一“看”,明白松树图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二“找”,找到对称点A和A’,并将这两个对称点连接起来,发现对称点的连线和对称轴垂直。
三“数”,数一数点A和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知道点A和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3小格。
经过这样的操作活动,使学生明白轴对称图形上的两个对称点到对称轴的方格数(距离)相等(板书),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通过小组活动,观察、交流轴对称图形特征,大部分学生能发现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三、经历“做”数学的过程,感受知识间的联系。 1、出示例3,在方格纸上根据对称轴补全轴对称图形。
2、先让学生观察方格纸上给出的图形,想象补全的对称图形的样子,然后自己尝试画一画。
3、小组交流:把自己画好的图形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分别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画的。
4、课堂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说自己的画法,通过交流,让他们自己总结画轴对称图形的经验,得出较为合理的步骤:先定点,再画出对称点,最后连点成行。
5、梳理补全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一“找”,找出图形上每条线段的端点。
二“定”,根据对称轴确定每一个端点的对称点。
三“找”,依次连接这些对称点,得到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板书)
能补全做一做2中对称图形的另一半,能完成书上练习二十的4、6题。
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收获了哪些知识?学到了哪些学习方法?等方面分享引导汇报) 先让学生尝试画,然后小组交流画法,怎样画得又好又快?
绝大多数学生能梳理出补全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通过测评题检测学生本节课目标达成情况,查缺补漏。
板书设计 轴对称
轴对称图形上的两个对称点到对称轴的方格数(距离)相等。
补全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找”“定”“连”
目标检测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