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3.1 平均数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3.1 平均数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6-17 20:03: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1平均数——加权平均数
教学任务分析




知识技能
⑴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并掌握加权平均数及权的含义;
⑵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
⑶会用加权平均数及权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思考
⑴学生在参与猜想、验证、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活动中,体会加权平均数及权的含义.
⑵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归纳的方法,培养学生大胆质疑、不断挑战、严谨的数学思维品质.
问题解决
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
通过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
加权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对数据的“权”的含义及其作用的理解.
教学方法与手段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以生活情境为载体,以数学活动为主线,以问题串的形式来展开,采用引导、探索、发现式教学法,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流程安排
流程图


一、创设情境,引发猜想
从更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境出发,在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猜想.
二、验证猜想,探索新知
通过计算来验证猜想的正确性,进而发展学生从合情推理到演绎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品质.启发学生发现规律,探索新知,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过程,实现对加权平均数和权的概念的建构,从而突破教学重点.
三、点击生活,应用新知
通过解决超市招聘中的系列问题,强化学生加权平均数的计算能力,深刻体会权的含义及作用.培养学生在用中学,在学中用的意识.
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分析,让学生感受权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实用性.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
让学生运用加权平均数,对自己进行量化评价,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反馈,也是课堂评价的体现,并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反省、自我矫正、自我完善,从而自律,自信、自强.
四、回眸课堂,自我提升
通过师生课堂小结,总结知识、提炼方法、升华情感,给学生启迪和鞭策.通过作业使学生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逐渐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复习旧知,温故知新
1.对于个数,,…,,我们把
叫做这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
,记为
,读作“
”.
2.一组数据为10,8,9,12,13,10,8,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
3.已知一组数据85、x、90、80的平均数为85,则x=
4.班级某两组同学献爱心活动中,将平时积攒的零花钱捐献.
捐款金额如下(单位:元):
A组
18,20,22,18,24,18
B组
20,22,18,22,22
计算A组同学捐款平均数,B组同学捐款平均数.
学生课前完成复习,教师课前批改,学生讲解
通过上节课的知识复习的引入,温故知新,让学生有成就感,激发学生对当堂课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某校为了了解学生课外阅读情况,随机调查了50名学生各自平均每天的课外阅读时间,并绘制成条形图(如图),据此可以估计出该校所有学生平均每人每天的课外阅读时间.
小明是这样算的:(小时)
小丽是这样算的:(小时)
你认为哪种算法正确?为什么?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并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从已有的数学经验出发,大胆进行猜想.
以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设置问题,引发学生的猜想,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知识的得出奠定基础.
二、探索新知
2.学校举办了一次英语竞赛,该竞赛由阅读、作文、听力和口语四部分构成,小明、小亮和小丽参加了这次竞赛,成绩如下:
阅读作文听力口语小明90分80分80分70分小亮80分90分70分80分小丽70分80分90分80分
(1)计算3个人4项比赛成绩的算术平均数,谁的竞赛成绩最高?
(2)根据这4项比赛成绩的“重要程度”,将阅读、作文、听力和口语分别按30%、30%、20%和20%的比例计算他们3人的竞赛成绩,谁的竞赛成绩最高?
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分析,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并根据计算结果判断,猜想是否正确.
学习新知,让学生了解加权平均数的用处.
让学生初步体会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在第1个问题中,课外阅读时间0.5、1.0、1.5、2.0在平均数中的“重要程度”是不相同的,分别为20、15、10、5;在第2个问题中,阅读、作文、听力和口语成绩的“重要程度”分别占“30%、30%、20%和20%”.我们把衡量各个数据“重要程度”的数值叫做“
”,
第1题中时间0.5、1.0、1.5、2.0的“权”分别是
,小丽算得的平均数1小时是课外阅读时间的加权平均数;
第2题中阅读、作文、听力和口语成绩的“权”分别是
.
学生关注:权的概念
权重的概念
教师关注:问题的铺垫之后,学生能否准确说出权重
学生通过计算,验证猜想的正确性,进而发展学生从合情推理到演绎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品质.
问题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三、交流提升
学校广播站要招聘1名记者,小明、小亮、小丽报名参加了3项素质测试,成绩如下:
采访写作计算机创意设计小明707086小亮907551小丽608478
(1)把采访写作、计算机和创意设计的成绩按5
:2
:3的比例计算3个人的素质测试平均成绩,那么谁将被录取?
(2)如果把采访写作、计算机和创意设计的成绩按3
:2
:5的比例计算3个人的素质测试平均成绩,那么谁将被录取?
教师引导学生分观察平均数各有什么变化?并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教师关注:学生能否发现成绩所占份数对平均分的影响;能否准确表达这种关系.
教师在学生体会到不同权重对平均分的影响之后,点出“权”.学生说出每个权.
让学生感受事物所占份数不同导致结果不同,从而体会到事物所占份数对结果起着重要的作用.初步体验“权”的意义.
继续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深入感悟“权”的含义和作用,体会加权平均数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四、学习体会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预习时的疑难解决了吗?你还有哪些疑惑?
3.你认为老师上课过程中还有哪些需要注意或改进的地方?
学生口答,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应用、启示方面总结收获.
教师关注:
学生能否正确表述权的含义及表现形式;
②是否体会到加权平均数及权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教师在学生畅所欲言之后,对知识和情感加以升华.
巩固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强化学生对“权”和“加权平均数”的认识.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加权平均数公式的得出做好铺垫.
通过回顾反思,总结知识,提炼方法,进一步明确本节的主题和中心环节.
教师的总结既是对知识的提升,又给学生以启迪和鞭策,实现对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并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诗意.
2、布置作业
知识性作业:
(1)某市三个郊县的人数及人均耕地面积如下表:
郊县人数/万人均耕
地面积
/公顷A150.15B170.21C100.18
问:这个市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精确到0.01公顷)?
实践性作业:
(2)搜集生活中用平均数分析社会现象的事例.
教师针对本节知识,把本节引例作为知识性作业,让学生巩固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再次体会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并设计实践性作业,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知识性作业的完成,强化学生加权平均数的计算能力,感受加权平均数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通过实践性作业的完成,引导学生关注数学在生活中广泛应用,逐渐形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