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一、导语:
都说我们中学生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周树人,三怕文言文。同学们,文言文真的那样枯燥无味吗?文言文的学习真的就只是掌握通假字,一词多义等考点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烛之武退秦师》,共同探讨一下文言语言的精妙。
2、学习目标:
这是同学们预习的时候提出的一些问题示例(PPT),很有质量,可见大家预习得很认真,有鉴于大家预习的情况和这篇课文所在的单元主题,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请大家读一下。PPT展示(齐读),
1、因声求气,读出人物对话之精彩。
2、咬文嚼字,领悟论辩语言之精妙。
三、合作释疑:
PPT。首先,请大家在组内交流你在预习时存在的疑点,倾听别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理解。在讨论到第三段的时候,可以借鉴这幅地图。
生组内讨论,师巡视,参与讨论。
好,大家讨论的声音小下去了,下面请提出你在组内未能解决的译文,大家一起来探讨。
可能会存在的问题:
1、生1,“何厌之有”的“厌”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回答?
生2答。
师:你怎么判断出的?说说你的思路好吗?
生2展示思路。
师总结学法。
2、生3,“吾其还也”的“其”是什么意思?
生2答。
师:你怎么判断出的?说说你的思路好吗?
生2展示思路。
师总结学法。
……
四、读出虚词之意蕴
PPT展示第二段人物对话,展示两个版本,原版和虚词删减版。学生比较品读,品味删掉了虚词也删掉了哪些对话语气、人物心理或语言意蕴。
生自己揣摩。主动展示其发现,在师生对话与个人诵读中领悟文言虚词之魅力。
小组内分角色朗读练习。
小组主动展示分角色朗读。
附:学生可能会有的发现: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忧心忡忡),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胸有成竹)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委屈。伤感)”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真诚)。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恳切)许之。
五、读出论辩之精妙。
衔接语:秋风瑟瑟,夜色沉沉,烛之武迈向敌营,面见秦穆公,而这一次见面,使秦国撤退,使秦郑联盟,使晋国也随即撤军,可谓一石三鸟,战果辉煌。那么,是什么使烛之武立下如此奇功?文中所写烛之武的说辞,只有九句话,124个字,这其中有哪些精妙之处呢?下面我们来研读烛之武的说辞。
1、读清层次。
首先请同学们默读这段说辞,拿出笔来,表明层次。
请生来说划分的层次并概括每层大意。
师即时生成板书。
2、咬文嚼字,揣摩论辩语言之精妙。
①请生深入到每个层次,品味揣摩,批注发现的精妙之处。
②生主动展示。师生对话,老师及时总结,并注意从字形、字源角度及时讲解补充,让学生领略语言之精妙。
6、结语
齐读本单元主题寄语。师及时勉励学生热爱文言文的学习。
学情分析
1、我校为一所县级公办高中,生源一般,本班学生多来自农村初中,所在县区又属经济不甚发达地区,学生语文基础薄弱。我所执教的这个高一班级,虽为高一实验班,语文水平较普通班水平仅是较高一点儿。虽然成绩不错,但学生大多是出于应试等功利目的来学习文言文,对文言文的学习也大多仅是追求理解并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为考试做准备。对学习文言文的真正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掌握不太到位,多以死记硬背为主,对文言文的丰富内蕴和神奇魅力也认识不足。
2、课前印发了预习学案,学生了解了《左传》文风、背景介绍等,并预习了课文,做了批注,记录了自己的存疑之处。从存疑情况来说,还是集中在课文的第二、三段,或者是对某些具体的文言知识不甚了解,或者对人物语言的精妙之处领略不足。
效果分析
一、课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氛围)
导入简洁、明快、有气势。老师开始就用一段幽默又引人思考的话营造出了一种引人入深的课堂气氛。
二、理解并积累基础文言知识(排除阅读文本的障碍)
教师组织得法,充分考虑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因素;因此学生自主学习投入,合作讨论热烈,发言积极,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热烈。
三、理解文本内容(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为体会情感做铺垫)
以问题为引导,展开教学。环环相扣,自然过渡衔接。事情背景、人物出场、说退秦师,晋国退去,解除危机。有学生独立的思考,有合作讨论,老师的引导让学生逐步深入文本深处,领略到文言语言的魅力。学生思想上也有突破,对文言文学习的促进作用很大。
教材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三第四专题——“寻觅语言津梁”中的第一篇课文,选自古代史学名著——《左传》。
余映潮老师认为,语文教学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善于运用教材,才能够引导学生在有效有味有用的课堂活动中学用语言,锻炼能力。就日常教学而言,“教材处理”就是“课文处理”,就是对课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利用。教材处理的目的,是考虑如何更好地更充分有效地利用课文,即我们平时所说的“教什么”“选什么教”“教什么最好”。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体现了《左传》的鲜明的语言风格——简练含蓄,词约意丰。尤其是本文中的人物对话和烛之武面见秦穆公时的一番说辞,委婉机智,进退有节,是极为精彩的外交辞令,也是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体会祖国语言之精妙、文化之博大的极好范本。
本文排在第四专题——“寻觅语言津梁”中的“因声求气”版块中,再根据课前预习学生反馈的学情,在教学设计中,重点应放在考虑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揣摩语言,品味文言语言的精妙与神奇,理解文化的博大精深上。
评测练习
一、让人物语言彰显人物个性:
老舍先生曾经说过:“人物对话很重要,对话是人物性格的索引。”好的对白会吸引读者,打开一个空间,让读者踏入纸页中,慢慢地沁入每个对话人物的想法中。
对白的三个目的:揭示人物性格或内心情感,推进情节发展,增强语气情境。好的对白会有很丰富的潜台词。戏剧就是必须集中运用对白的文体,借助人物对白刻画人物形象。
示例:朴:(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鲁: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朴: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
鲁: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朴: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鲁妈。)?
鲁: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
朴:(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不是我要来的。?
朴:谁指使你来的??
鲁:(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朴:(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这是?曹禺先生的话剧《雷雨》中鲁侍萍和周朴园重逢时的一段对话,从中你可以读出两个人哪些心理变化或性格?
【牛刀小试】请写一个迷你小故事,虚构或非虚构都可以,大部分由两个人的对白构成,并达到对白目的之一——揭示两个或其中一个人物的性格或内心情感。
二、素养积淀
【素材开发】烛之武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他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并没有自暴自弃、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诗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感叹号。
【思维激活】这则材料可用于与“磨砺”“逆境中奋起”“人生储备”等有关命运的话题和材料作文中。运用时我们可以这样论述: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不论你经历了哪些挫折,不论你是否怀才不遇,只要是金子,你总会发光的。
【精彩应用】
①想象画面型——夜缒而出
是夜,万籁俱寂,黯淡的月光中,烛之武凭借一条粗陋的绳索,艰难地顺墙而下,蹒跚着迈向秦营。这艰难而伟大的一步啊,一步迈出,就迈向了有去无回的危险,迈向了前途的生死难料,迈向了虎视眈眈的虎狼之窝。
满头的白发飘扬在深秋的寒风中。在这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国将不存,何以家为?于是前行的蹒跚脚步更加镇定。今夜的月光啊,照耀着一个老人执著前行的身影,照耀着一颗慷慨赴难的爱国之心!
②心理描写型——深明大义
烛光依旧阑珊,而他的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他的生命就像这烛光,虽然现在明亮,可能在不经意的哪一刻黯然熄灭。他的一生平淡如水,虽然平凡,但也算充实。可是自己总觉得应该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涂下生命的光彩一笔,来昭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
他还在踌躇,曾经自己那么恨他,怨他,他让自己失去了年少的雄心壮志,失去了中年的忠心诚意。而现在,在自己垂暮之时,他却说,郑国需要我……
烛光摇曳不定,仿佛自己风雨飘摇中的祖国,又像自己摇摆不定的心事……
烛光又是一阵摇晃,烛之武挺身而起,犹豫的神色代之以满脸的镇定,他迈步而出,毅然走向秦营!
③思辨议论型——思考,换个角度
当烛之武坚定的脚步踏在通往秦营的道路上,秦穆公已端坐在营帐之中,摆开了咄咄逼人的架势。
假如烛之武开口便是“郑国怎么怎么重要”,“郑人如何如何勇敢,不畏强敌”,那么遗留下的将是他殷红的鲜血和郑国在诸侯版图上的消失。
但是,烛之武换了一个角度,他大度地站到了秦国的立场之上,处处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不仅使自己化险为夷,更是在黑云压城的危机关头力挽狂澜,使郑国在战争的风暴之中得以保全。烛之武用勇敢的行动向我们再一次表明:换一个角度思考,你将得到一片崭新的天地。
【牛刀小试】
三、夯实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⑴汜南⑵佚之狐⑶缒⑷阙秦以利晋
⑸杞子⑹逢孙⑺共其乏困⑻秦伯说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济与
3.为下列形近字组词。
4.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
⑵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
⑶秦伯说,与郑人盟(通)
⑷失其所与,不知(通)
5.重点实词
⑴夜缒而出:。⑵敢以烦执事:。
⑶亡郑以陪邻:。⑷阙秦以利晋:。
6.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实词。
7.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虚词。
8.写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⑴敢以烦之执事古义:;今义:掌管某项事情(工作的人),可用作动词或名词。
⑵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今义:一般引申为宴客的主人。
⑶行李之往来古义:;今义:出门所携带的(装有衣物、食品等的)包裹、箱子等。
⑷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今义:常为一词,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⑸亦去之古义:;今义:常用于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9.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⑴名词的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②夜缒而出,见秦伯……
③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⑵形容词的活用
①越国以鄙远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⑶动词的活用
①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②且君尝为晋军赐矣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10.文言句式
⑴判断句
①邻之厚,君之薄也②以乱易整,不武
③是寡人之过也
⑵倒装句
①以其无礼于晋②且贰于楚也
③佚之狐言于郑伯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⑤何厌之有?
⑶省略句
①许之②敢以烦执事
⑷固定句式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②夫晋,何厌之有?
课后反思
1、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合理科学。
对于本文,不少老师把故事情节安排、分析人物形象或者赞颂爱国热情等设为目标,但本人坚持从课标出发,从文本出发,从单元主题出发,从真实学情出发,设定了1、因声求气,读出人物对话之精彩;2、咬文嚼字,领悟论辩语言之精妙两个学习目标。
2、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动性。
无论是课前的自主预习,预习存疑情况的收集还是课上学生的小组合作,积极思考,反复诵读,积极展示,无一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动性。
3、基本体现出“生成多于预设”的课堂理念
板块式教学设计的实施,开放性的问题设置,学生的朗诵、思考、质疑、表达、展示等各个活动都体现了很大的自由度和生成性。
课堂总是有遗憾的,这堂课也不例外。
1、我的心理素质还是不过关,一紧张就话多,应该让点拨更为巧妙,语言更为凝练简洁。
2、探究论辩技巧之精妙这个环节,时间稍稍紧张,因为教师太紧张而使教师即时生成的板书偏少。
课堂教学需要反思,只有不断的反思才会有进步。反思之后是教学实践中的落实。反思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思想上,最重要是实践中。语文教学的路任重而道远,我们将义无反顾的前行。
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课程性质”中写道:“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的多样性。”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四个方面。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另外三个方面的基础,也是另外三个方面的“归宿”。“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课程独有的,它要求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加深对祖国语文的理解与热爱,建构语言运用机制,增进语文素养,努力学会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王荣生教授认为,文言文应是“一体四面”——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学习文言文的前提是学习其语言,最终落于文化的传承与反思。
《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三第四专题——“寻觅语言津梁”中的第一篇课文,选自古代史学名著——《左传》,也体现了《左传》的鲜明的语言风格——简练含蓄,词约意丰。尤其是本文中的人物对话和烛之武面见秦穆公时的一番说辞,委婉机智,进退有节,是极为精彩的外交辞令,也是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体会祖国语言之精妙、文化之博大的极好范本。
本堂课紧紧围绕“因声求气,读出人物对话之精彩;咬文嚼字,领悟论辩语言之精妙”的课堂目标,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语言,领会文中的语言之精妙,思维之缜密,也于无形中培养了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了文化底蕴,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