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咏怀古迹(其三) 》课件(21张PPT)—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5.2《咏怀古迹(其三) 》课件(21张PPT)—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17 08:52: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闭月羞花之貌
沉鱼落雁之容
“落雁”之容:
王昭君
“沉鱼”之容:
西施
“羞花”之貌: 杨贵妃
“闭月”之貌:貂蝉
咏怀古迹
杜甫
《咏怀古迹》是一组七言律诗,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
庾信故居
宋玉故居
昭君村
先主庙(刘备)
武侯祠(诸葛亮)
王昭君小档案
中文名: 字:
国籍:
出生地:
职业:
主要成就:
代表作品:
王嫱
昭君
中国(西汉)
湖北秭归
远嫁匈奴呼韩邪单于,
维护汉匈关系长期稳定
《怨词》
宫女
学习目标
1、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准确把握昭君形象,进一步体会诗人沉郁顿挫的诗风。
2、围绕诗中关键词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并提高“怀古诗”的鉴赏能力。
3、通过体会昭君的不幸,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及其身世家国之感。
咏怀古迹
(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shuò
zhǒng
xǐng
【自主预习】
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词语。
相 貌:
足 迹: 生 于
选 入
嫁 入
葬 于
情 感:

春风面
荆门
紫 台
朔 漠
青 冢
怨 恨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
  
1、“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首联中“赴”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妙处?
“赴” 在此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化静为动,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2、“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颔联“去”与“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一去”和亲是悲之始,
“独留”青冢是悲之结。
一去一留,一生一死,构成成鲜明对比,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同时也寄寓诗人了无穷的同情和感慨。
  
3.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①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
②另一方面,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
③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伤心?一个“空”字,一个“空”字,将诗人的同情之意、悲愤之情传达得淋漓尽致。
 
4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是昭君怨恨。)
尾联咏叹王昭君,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①尾联正面写昭君的怨恨。
②诗人用琵琶乐曲将昭君的怨恨传之千载,从侧面加强对汉元帝的批判,收束全诗。
③作者诗人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一怨:美不得宠;
二怨:生离汉宫;
三怨:思念故国。

诗眼:“怨恨”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你能看出诗人的感情与昭君的感情有什么相似点吗?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昭君???????????????????????????? 诗人??????????????????????????
美不得宠 才不得用
生离汉宫 漂泊西南
思念故国 思念长安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小结: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
当堂检测
1.理解性默写
(1)写尽昭君一生悲剧的是:
(2)诗人借远嫁塞外的女子的乡土之思,吐露自己飘零的故园之情的诗句:
(3)运用拟人、对比手法,借用山水景象蓄势,用以烘托昭君形象的子 :
(4)借用理性的质问与悲戚的想象,说明昭君的怨恨之情、思乡之情及其人生悲剧根源句子 :
2.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赴”字化静为动,为三峡雄奇的山势增添了灵动感。
  B.诗的颔联雄浑悲凉,“朔漠”、“青冢”写尽王昭君一生的悲剧。
  C.这首诗借王昭君的典故,来表达作者对薄命红颜的深切同情。
  D.杜甫写昭君的孤苦悲怨,也寄托了他的身世和爱国思乡之情。
C
3.下面对《咏怀古迹》(其三)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全诗开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写起,与下文“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死后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昭君命运的同情。
B.颔联既写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死后的孤独,也由“青冢”称呼中表现了对这位为民族和睦作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歌颂。
C.诗歌的后两联借历史传说谴责了汉元帝的不分美善、朝廷里权贵们颠倒黑白的行为
D.全诗借对王昭君的同情、对统治者的谴责,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