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鸿门宴》导学案(含答案)——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课《鸿门宴》导学案(含答案)——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17 11:36: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导学案
课题 《鸿门宴》 课型 新授 编号
学习目标 1.了解司马迁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经历以及《史记》的相关知识。
2 .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自主学习案
写作背景:
《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写的是项羽和刘邦在鸿门宴会上的一场斗争。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
项羽作为汉朝开创者刘邦的劲敌,与刘邦争夺天下,汉朝历代君主对项羽的态度多是贬大于褒。而司马迁却不同。扬雄《法言》云:“太史迁,曰实录。”“子长多爱,爱奇也。”正因为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和“爱奇”思想,不以成败论英雄,才刻画出具有鲜明个性的项羽形象。而鸿门宴是项羽一生成败的一个重要节点,因此司马迁浓墨重彩地再现了这一事件。
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幼时在父亲的指导下习字读书,十岁时能诵习古文《尚书》、《左传》、《国语》、《系本》?等书。二十岁时游历天下,回京后得以仕为郎中。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接替其父担任太史令,从太初元年(前104年)开始创作《太史公书》(后来称为《史记》)。后因向汉武帝为李陵战败投降匈奴之事辩护而被捕入狱并处以腐刑,在形体和精神上遭受巨大的创伤。出狱后任中书令,忍辱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大约在征和二年(前91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其中第七篇即为《项羽本纪》。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全书共130篇,分为10表、8书、12本纪、30世家、70列传,其中“本纪”是全书总纲。《史记》记事严谨真实,史料可靠,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有很高的史学、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
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
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
十表(大事年表)
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合作探究案
一、给下列字注音
飨(xiǎng) 美姬(jī) 鲰生(zōu)
卮酒(zhī) 有郤(xì) 玉玦(jué)
瞋目(chēn) 目眦(zì) 按剑而跽(jì)
彘肩(zhì) 刀俎(zǔ) 戮力(lù)
崤山(Xiáo) 切而啖之(dàn)
二、找出下列句子的通假字。
①皆为龙虎,成五采(采,通“彩”,色彩、颜色。)
②距关,勿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距,通“拒”,把守、防守;内,通“纳”,接纳、容纳。)
③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弃、背叛。)
⑤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⑥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隔阂、嫌隙。)
⑦因击沛公于坐 / 置之坐上(坐,通“座”,座位。)
⑧不者,若辈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则。)
⑨交戟之士欲止不内(内,通“纳”,接纳、容纳。)
三、解释下列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

①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距离)
②于是项伯复夜去(离开)

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罪,道歉)
②哙拜谢(感谢)
③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告辞,辞别)

①因击沛公于坐(趁机)
②因招樊哙出(于是)
③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

①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前“为”读weì,介词,给、替;后“为”读weí,动词,出、谋划)
③窃为大王所不取也(动词,认为)
④吾属今为之虏矣(介词,被)
⑤君王为人不忍(动词,对待)
⑥为之奈何?(介词,对、对于)
⑦客何为者?(动词,干、做)
⑧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前两“为”表判断,是;句末“为”是语助词,相当于“呢”)

①妇女无所幸(宠幸)
②故幸来告良(幸好,特地)

①毋从俱死也(跟从,跟随)
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动用法,使……跟从,带领)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动词,往,到……去)
②为之奈何?(代词,代指这件事)
③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①君安与项伯有故(旧交、老交情,名词)
②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所以,连词)
③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特意,副词)

①刑人如恐不胜(尽,形容词)
②沛公不胜杯杓(禁得起、承受得住,动词)

①固不如也(及、比得上,动词)
②劳苦而功高如此(像,动词)
③沛公起如厕(往,动词)

①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请允许我)
②寿毕,请以剑舞(请求)
③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 臣请入,与之同命(请允许我)

①且为之奈何?(那么)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将要)
③臣死且不避(尚且)

①沛公军霸上(驻扎、驻军,名词作动词)
②为击破沛公军(军队、部队,名词)

①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
②吾得兄事之(应当)

①沛公默然(……的样子,形容词词尾)
②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然而,连词)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沛公军霸上(军,驻扎、驻军)
②沛公欲王关中(王,称王、做王)
③不可不语(语,告诉)
④秦地可尽王也(王,统治)
⑤吾得兄事之(事,侍奉)
⑥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造册)
⑦范曾数目项王(目,使眼色)
⑧若入前为寿(前,上前)
⑨刑人如恐不胜(刑,对……用刑)
⑩道芷阳间行(道,取道)
⑾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过,指摘过失、找岔子)
2.名词作状语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在夜里)
②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兄,像对待兄长那样)
③日夜望将军至(日夜,整日整夜,日日夜夜)
④于是项伯复夜去(夜,在夜里)
⑤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
⑥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上,向上)
⑦道芷阳间行从小路(间,从小路)
3.形容词作动词
①为击破沛公军(破,攻破、打败)
②素善留侯张良(善,与……交好)
③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破,攻破)
4.形容词作名词
①此其志不在小(小,小处)
②君安与项伯有故(故,旧交、老交情)
5.使动用法
①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下来)
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跟从)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当王)
④拔剑撞而破之(破,使……破碎)
五、根据文章中描写,请同学们画出鸿门宴时人物的座位图。
六、请分析本文中军队首领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
(项羽:刚愎自用,乏政治远见;寡谋轻信,失判断能力;自矜功伐,有妇人之仁;沽名钓誉,致轻敌败亡。)
(刘邦:知人善用,能言善变,狡诈伪饰,见机能断。)
七、根据本文总结项羽失败的原因:
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
刘邦则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全自己。
项羽刚愎自用,粗疏麻痹,拙于应变。
刘邦则善于采纳意见,虚心细致,随机应变。
项羽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
刘邦则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受命。
项羽养奸遗患,又自绝敌营内应
刘邦则有奸必除,又能收敌为其所用
八、阅读下面文字,分析司马迁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已,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 也”,岂不谬哉!
——《史记?项羽本纪》
太史公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有三点:
其一是背关怀楚,即是说放弃了关中这一战略要地;
其二是放逐并杀害义帝,若是他不杀义帝,借义帝之名,自兼军事统帅,归天下之心,鹿死谁手也未可知?然他先杀义帝,即为不忠,已失民心,再收诸侯之地,即为不信,再失人心;
三者不识人才,先走陈平,后走韩信,亚父范增也被逼走,诸将离心。再则他尚力不尚德,在国家动荡之际,凭借武力“马上得天下”,但得天下后,却不可能“马下治天下”,焉能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