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课《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含答案)——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五课《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含答案)——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17 11:38: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导学案
课题 《谏太宗十思疏》 课型 新授 编号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掌握文本的内涵。
2、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背诵全文。
3、体会魏征的爱国忠君思想。
自主学习案
作者简介
魏征(繁写体为“徵”),(580—643)字玄成,是我国初唐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的历史学家,早年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辅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迎合)权贵,中不侈(放纵,偏袒)亲戚,外不为(结成)朋党,不以逢时(遇上好机会)改节,不以图位卖忠” 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解题
谏: 劝谏
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十思: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 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疏”
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托奏、议、疏、表、对策等。
《文章辨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奏初改书为奏。汉定礼仪,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讽、谏、谤、讥、说”区别
讽——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
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
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
讥——指责别人的过失。“谤”是公开指责,“诽”是背地里议论,“讥”是微言讽刺。
说——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
写作背景
本文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时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太宗登基之初,励精图治,政策比较正确,国内出现了百姓富足、社会安定、国力渐强的“贞观之治”。后来,太宗开始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苑囿,魏征便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提醒他。这一年就连上四次奏章。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本文为其中一篇。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这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佳注释。
合作探究案
1.解释下列通假字
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吓)
则思无以怒而滥刑(通“毋”,不要)
2.一词多义
1.安:
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形容词,安定)
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疑问副词,怎么)
③项王曰:“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哪里)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动词,养生)
⑤既来之,则安之(使动,使……安定)
⑥安土重迁(安于,习惯于)
⑦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安慰,抚慰,动词)
⑧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安逸,舒适,形容词)
⑨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安稳,安定,形容词)
2.信:
①信者效其忠(诚实,形容词)
②烟涛微茫信难求(确实、实在,副词)
③呜呼!其信然邪?其梦耶?(真实的,形容词)
④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名词)
⑤低眉信手续续弹(随便、随意,副词)
⑥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动词)
⑦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物,凭据,名词)
⑧言必信,行必果(守信用,动词)
⑨忌不自信(相信,动词)
⑩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可靠的,形容词)
3.求:
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动词,追求)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动词,探求)
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动词,请求)
④不求闻达于诸侯(动词,要求)
⑤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寻求,动词)
4.治:
①文武兼用,垂拱而治(动词,治理)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动词,治病)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动词,惩治)
④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训练,整治,动词)
⑤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安定、太平,形容词)
3.情境性默写
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境界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2.作者用比喻的手法肯定人民力量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
3.作者强调良好开端和坚持到底很重要,但很少做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作者强调君王要仁慈,要有可持续发展眼光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___。
1.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2.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3.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4.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4.本文第一段提出了什么观点?是如何提出的?
观点: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这样就加重了强调意味:德不厚则不可使国家长治久安的。正反对比后,作者进一步明确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荒诞。反面来说,想要国家长治久安,就一定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这结尾处,不但照应前面(“积德义”和“德不厚”),提出了文章主旨,而且又充分利用了“木”与“水”的比喻。
5.魏征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方法,言语也要中听,你能说说在本文中,作者是如何做的吗?
首先是用了比喻手法,使劝谏生动形象化;再就是贬低自己来抬高君王,使对方耳听直言心悦诚服。
6.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
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地社会,这与魏征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当然也是可行的。
拓展练习案
欧阳修,字永叔。幼敏悟过人,及冠,嶷然有声。举进士,试南宫第一,擢甲科。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唱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庆历三年,知谏院。时仁宗更用大臣,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奉使河东。自西方用兵,议者欲废麟州以省馈饷。修曰:“麟州天险不可废废之则河内郡县民皆不安居矣不若分其兵驻并河内诸堡缓急得以应援而平时可省转输于策为便”由是州得存。知嘉祐二年贡举。时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场屋之习,从是遂变。修在兵府,与曾公亮考天下兵数及三路屯戍多少、地理远近,更为图籍。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洵)取《论语》《孟子》韩子及其他圣人、贤人之文,而兀然端坐,终日以读之者,七八年矣。方其始也,入其中而惶然,博观于其外而骇然以惊。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当然者。然犹未敢自出其言也。时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试出而书之。已而再三读之,浑浑乎觉其来之易矣,然犹未敢以为是也。近所为《洪范论》《史论》凡七篇,执事观其如何?嘻!区区而自言,不知者又将以为自誉,以求人之知己也。惟执事思其十年之心如是之不偶然也而察之。
(节选自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一书》【注】)
【注】本文创作于嘉佑元年(1056年),欧阳内翰即欧阳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麟州/天险/不可废/废之/则河内郡县/民皆不安居矣/不若分其兵/驻并河内诸堡/缓急得以应援/而平时可省转输/于策为便/
B.麟州/天险/不可废/废之/则河内郡县/民皆不安居矣/不若分其兵驻/并河内诸堡缓急得以应援/而平时可省/转输于策为便/
C.麟州/天险/不可废/废之/则河内郡县/民皆不安居矣/不若分其兵驻/并河内诸堡缓急得以应援/而平时可省转输/于策为便/
D.麟州/天险/不可废/废之/则河内郡县/民皆不安居矣/不若分其兵/驻并河内诸堡/缓急得以应援/而平时可省/转输于策为便/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东,古指黄河以东地区。黄河自北而南流经山西省境,故山西境内黄河以东为河东。
B.场屋,又称“科场”,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场所,引申指科举考试。
C.布衣,古代平民穿布制的衣服,不能穿精美鲜艳的丝制品,故常用布衣借指平民。
D.执事,古人对自己的谦称。常用于对话或书信中,如“敢以烦执事”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颖悟超群,文章冠天下。欧阳修幼年聪敏过人,刚成年时就享有极高声誉;参加科举荣登甲科,与梅尧臣作诗酬答,文章天下闻名。
B.欧阳修才能卓异,受朝廷器重。仁宗任用天下名士时,欧阳修首先入选;他在枢密院任职时,与曾公亮重新编制军事地图和士兵名册。
C.欧阳修奖掖后进,慧眼识人才。欧阳修赏识举荐的后进大多成为名士;曾巩、王安石和苏父子不为人知时,欧阳修广为游说,他们才名闻于世。
D.苏洵博观慎书,希望遇伯乐。苏洵苦读文章,历经从惶然到胸中有言而书之的过程;后写成《洪范论》等文章呈给欧阳修,期望能被了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
(2)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当然者。
【解答】(1)A.“其兵”为名词,作“分”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B、C;“转输”的意思是“物资运送”,作“省”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D.句子翻译为:麟州,是天然地势险要的地方,不可放弃;如果放弃了,那么河黄河以东的郡县(受到震动),老百姓都不能安稳居住生活了。不如分散一部分麟州的兵力,驻扎合并到黄河以东的各个堡垒,遇到紧急情况了还可以相互支援,并且平时还可以减少物资运送,在谋略方面是适宜的。
(2)D.“古人对自己的谦称”理解有误,执事是古人对对方的敬称。
(3)C.“欧阳修广为游说,他们才名闻于世”理解有误,原文是“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游”意为揄扬、称赞,句子的意思是“欧阳修就广为揄扬他们的声名,认为(他们)将来一定会名闻于世”。
(4)①直:认为……有理、正当、正确、对;见逐:被放逐;目:把……视作、看作。句子翻译为:欧阳修与尹洙、余靖都因认为范仲淹有理而被放逐,(世人都)视他们为“党人”。
②其:我的;固:应该、本来;然:这样。句子翻译为:等到时间长了,(我)读得更加精通,而我的胸中也豁然开朗起来,似乎人的言论本来就应该这样。
参考译文:
??欧阳修,字永叔。年幼的时候敏捷聪悟过人,等到成年的时候,更是超群出众,卓有声誉。参加科举考中进士,参加礼部会试名列第一,被选拔列入甲科(进士)。与梅尧臣交往,吟诗作歌,相互唱和,从此以文章名扬天下。庆历三年,掌管谏院。当时仁宗对在朝大臣进行人事更换,任用天下有名之士,欧阳修最先入选。当初范仲淹被贬去饶州时,欧阳修与尹洙、余靖都因认为范仲淹有理而被放逐,(世人都)视他们为“党人”。从此,朋党的议论便产生了,欧阳修于是作《朋党论》一文以进呈仁宗。他奉命出使河东。从对西部用兵以来,议事者想要舍弃麟州来节省粮饷。欧阳修说:“麟州,是天然地势险要的地方,不可放弃;如果放弃了,那么河黄河以东的郡县(受到震动),老百姓都不能安稳居住生活了。不如分散一部分麟州的兵力,驻扎合并到黄河以东的各个堡垒,遇到紧急情况了还可以相互支援,并且平时还可以减少物资运送,在谋略方面是适宜的。”因此麟州得以保留下来。主持嘉祐二年的科举考试。当时的读书人推崇写新奇怪癖的文章,欧阳修极力排斥贬抑,凡是写这样的文章的读书人就摒弃(不予录取)。科举考试(写新奇怪癖文章)的风气,从此就转变了。欧阳修在枢密院时,和曾公亮一起考查全国的军队数量以及河北、河东、陕西三路驻守军队的多少、地理方位的远近,重新编制军事地图与士兵名册。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的身份退休。熙宁五年,去世,被追封为太子太师,谥号文忠。奖励推荐后进,唯恐不及,得到他赏识、举荐的人,大多成为天下的名士。曾巩、王安石、苏洵以及苏洵的儿子苏轼、苏辙,还是隐蔽于民间的布衣百姓时,不为人所知晓,欧阳修就广为揄扬他们的声名,认为(他们)将来一定会名闻于世。
??我(苏洵)取出《论语》、《孟子》、韩子及其他圣人、贤人的文章,一动不动地端坐在那里,整天阅读这些文章,就这样过了七八年。开始的时候,深入钻研它们的实际内容,感到迷惑烦恼,浏览多了那些文章,又令人吃惊。等到时间长了,(我)读得更加精通,而我的胸中也豁然开朗起来,似乎觉得人的言论本来就应该这样。然而,就是这样也还不敢写出我想要说的话。时间久了,胸中积累的话越来越多,不能自我控制,就试着把它们写下来。然后反复诵读古人的书便觉得文思泉涌,写起来容易多了,然而就是这样也不敢自以为是。近来所写的《洪范论》、《史论》总共七篇,您看怎么样?唉!我一个小人物,这样自我介绍,不了解内情的人,又会以为我是在夸赞自己,用来求得别人的赏识。我只是希望您理解我多年来的苦心,像我这样做绝不是偶然的,愿您察明我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