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市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六月月考
高二历史试题
命题人:
第Ⅰ卷 选择题(满分48分)
1.英国学者贝蒂·肯波认为,1689年到1832年英国国王与议会的权力关系经
历了“确定关系”一“保持均衡”一“均衡关系遭到破坏”的演进过程。这一
过程
A.固守了传统的君权观念 B.体现了理性选择的特征
C.妨碍了资本力量的壮大 D违背了革命斗争的初衷
2. 1866年,美国国会推出的宪法第14条修正案规定:任何人,凡在合众国出
生,均为合众国及所居住之州的公民。任何州不得制定或执行任何剥夺合众国
公民特权或豁免权的法律。从此美国公民身份直接与联邦绑定。这一规定
A.强化了对公民的监控力度 B.激化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推动了国家认同观念发展 D.修正了邦联制原则的弊端
3.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军采取两大军事行动:攻占定海和封锁沿海。在东南
沿海各地送京的战报中,对于前者各地官员都有反映,而对于后者各地的奏折
基本上都未提到。从根本上说这是因为
A.地方官员愚昧无知 B.中国的经济形态与英不同
C.英军封锁自断补给 D.封锁沿海对战局毫无影响
4. 1858 年,英法联军一路北上,逼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咸丰帝在不
得已接受之后又反悔了,原因是不能容忍西方的使节带着家属在北京建立公使
馆。作为取消这一条款的交换条件,他提出从此以后外国商品的关税全部免除。
此举
A.旨在牺牲经济以维护政治威信 B.说明政府的主权意识明显增强
C.反映政府主动适应贸易自由化 D.导致英法联军发动新一轮进攻
年,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试图按照古代大同思想来改造中
国社会。1859年,太平天国发布《资政新篇》,提出仿制火车、轮船,意图效
法西方。这反映出
A.革命理论不断发展 B.时代变化影响农民运动
C.太平天国走向成熟 D.中体西用思想广泛传播
6.有学者发现,甲午中日战争中制约中国取胜的因素有很多:一缺独立的后勤
体系,二无高效的军事指挥系统,三无及时的情报网络,四是派系之争和留存
实力的私心。这说明
A.清政府在战前全面落后日本 B.军事落后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C.清政府缺少战前的准备工作 D.清末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7.1903年,有人指出中国“不自立,必灭亡,必被瓜分”“各省先行自图自立”,
1
提出“广东者,广东人之广东也……筑成广东自立之势,以建立全中国自立之起点”。此类观点在当时蔚然成一种思潮,并加速了“预备立宪”中清政府对 地方自治的认同。这反映了
A.三民主义掀起了革命运动的高潮 B.中国政治民主化运动的必然结果
C.清政府中央集权统治趋于瓦解 D.知识分子要求在中国建立联邦制
8.“同盟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极大地转变了革命的特征与方
式。孙(指孙中山)不必再只在社会边缘人中开展工作……他能从归国学生、不
满现状的文人与进步军官中寻找到支持,而传统上这些人是中国的领导群体。”
材料表明,同盟会的成立
A.使革命的社会基础得以扩大 B.汇聚了全部的革命力量
C.使革命活动摆脱了边缘群体 D.提供了统一的中央组织
9.有学者指出,辛亥革命后新旧势力的相互博弈及妥协,使革命以最小代价换
取了最大成果,原有的疆域和各族民众基本得到维持,避免了国家分崩离析的
解体命运,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共存。这一评价
A.认可政权和平过渡的正面影响 B.低估了辛亥革命的划时代意义
C.对辛亥革命的局限性认识不足 D.与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相违背
10.杨念群指出:“把五四看作近代历史长程运动中的一个环节重新加以审
视……把五四扩展到与清末变革和民初社会革命的前后长线关联中予以定位。”
这一历史研究角度突出五四运动
A.重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B.是近代救亡图存的延续和发展
C.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11.创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下子通过一个行动来实现的。中共党
史从何处讲起,这是一直为学界讨论的问题。毛泽东认为,“从辛亥革命说起
差不多,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这说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A.为中国革命运动指明了方向 B.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C.是中国革命阶段发展的产物 D.掀起了新一轮中国革命高潮
12.右图为中国近代某一历史时期国民党党员38722305810885
中不同阶层的占比情况。这一情况的出现主要
是因为
A.辛亥革命的有力推动
B.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
C.中国国民党全面改组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世纪 20 年代初,北洋政府渐失驾驭力,而南北大小军阀已实际形成占
地而治的割据局面。对此,1922 年 9 月,中国共产党人在机关报《向导》的
发刊词中说:“现在最大多数中国人民所要的是什么?我们说是要统一与和平。”
这说明当时
A.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中国共产党已认识到国情形势
C.国共合作成为社会共识 D.中国共产党酝酿民主革命纲领
2
1927 年 3 月,毛泽东充分估计农民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伟大作用,明确
指出了在农村建立革命政权和农民武装的必要性,断言“农民成就了多年未曾
成就的革命事业”。这篇文章
A.系统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B.利于纠正当时社会对农民运动的看法
C.纠正了党内存在的“左”倾错误 D.旨在强调阶级斗争的紧迫性和长久性
1928年,中共六大提出“应赞助平分土地的口号,同时应加以批评”,指
出在中农占多数的地方,不强制推行可能损害中农利益的“平分土地”,党应
使农民了解只有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后,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这
一决议
A.有利于扩大革命的群众基础 B.标志着革命道路出现新的探索
C.纠正了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 D.借鉴苏俄经验发展根据地经济
20世纪30年代中期,新生活运动总会在各地发起并建立一系列妇女团体,
培训妇女实用技能。如南昌妇女促进会军事看护训练班开设包括微生物学、抗
毒无毒、急救处置、病房每日工作、绷带术及骨折脱臼等 12项课程,参加者
均为女公务员。此举意在
A.促进女权意识觉醒 B.提高应对战争能力
C.弘扬传统道德文化 D.扩大国民党的影响
17.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发起了六场大的运动。
1.采纳“精兵简政”原则,精简军队和政府机关。6597654103370659765410337058794654109720
2.推广“下乡”运动,使知识分子及党员干部与工农相结合。659765432054058794654320540
3.在不搞土改的地方,实行减租减息。659765451866058794654518660
4.推行互助合作运动,改组乡村经济。659765471678058794654716780
5.推行“组织性经济”,使各个组织和干部参加经营和体力劳动。659765491490058794654914900
6.开展新式的教育运动,促使农业社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改造。659765511302058794655113020
上述内容反映了6597655323840
A中国共产党践行群众路线的方法 B.陕甘宁边区政府大力解决人民困难
C.该运动为党的政权建设积累经验 D.团结工农进行经济建设是当务之急
18. 1940年10月,晋察冀边区文救会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确定了更加广
泛地密切团结“边区一切的抗日文化工作者共同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而斗
争”的工作纲领。1941 年 6 月,晋察冀边区文化界抗日救国联合会成立,高
举新民主主义文化大旗,积极推进边区文化建设。此举
A.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民族意识 B.推动了国统区的抗日救亡运动
C.致使敌后战场成为抗日主战场 D.遏制了日军对华实施奴化教育
年4月,陕甘宁边区第三届参议会第一次大会通过的《陕甘宁边区宪
法原则》规定,“边区、县、乡人民代表会议(参议会)为人民管理政权机关”
“人民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选举各级代表,各级代表会选举政府人员”。这一
文件颁布的主要目的是
A.建立苏维埃政权 B.落实重庆和谈的要求
C.探索新民主主义宪政模式 D.团结民主力量以赢得解放战争
3
1949 年6 月,中共中央指示各地抽调38000 名干部,准备接管华南、西
南和西北各省,并应尽可能抽调原籍为接管省份而又熟悉情况的干部,着重从
城市干部中抽调,而不从县区干部中抽调,并由进军部队本身担负抽调部分接
管干部。当时这一指示有利于
A.推动土地改革的深入发展 B.夺取战略大决战的胜利
C.实现工作重心的顺利转移 D.加快向全国进军的速度
21.新中国成后的第一年里,我国便与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其中绝
大部分是社会主义国家。1950 年我国又与瑞典、丹麦、瑞士、芬兰等资本主
义国家正式建交。此举
A.宣告了美国的孤立政策破产 B.开创了全方位的外交新局画
C.体现了新中国外交的灵活性 D.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22. 1954 年 10 月,在会见日本访华时,周恩来明确提出:“五项原则不应只
限于处理中印和中缅关系,它也可以适用于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各国。”他特
别指出:“美国如果愿意和平共处,我们也欢迎。”这反映了中国
A.开始步入世界外交大舞台 B.突破了美国的包围封锁政策
C.从革命外交转向国家外交 D.积极谋求与美日关系正常化
23.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共党内保留着“布尔什维克”这个词语,到了 20
世纪50 年代中期,该词语逐渐退出流行政治语汇,“布礼”(布尔什维克的敬
礼)也被“革命的敬礼”所取代。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中国
A.经济领域出现了“大跃进”现象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践行了“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 D.改善了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24.下图为20世纪60年代至 2009年《人民日报》有关“对外援助”报道中的
援助事由统计,由此可见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对外援助
A.带有明显的不结盟色彩 B.以援助亚非拉革命为主要目标
C.被报道的数量日趋减少 D.由政治导向为主转向多元需求
422047204837430
第Ⅱ卷 非选择题(满分52分)
(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资产阶革命后的英国实际上仍然是一个“带有封建外表的古老的英国”,旧的司法审判机构和诉讼程序在革命中没有得到根本改造。1832 年《统一程序法》的颁布,揭开了改革普通法法院诉讼程序的序幕。1833 年 的《不动产时效法》,使不动产诉讼程序大大简化。议会制定了许多改革法令, 如1852年的《大法官法院诉讼条例》和 1858年的《衡平法修正条例》。根据司法委员会的调查果及改革建议,议会于1873年制定并通过了《司法条例》,明确了现代民事诉程序的基本规范,保持了合理的诉讼费额,提高了司法效率,宣告了“具有现代特征的新型诉讼程序的产生”。
一一摘编自牛淑贤《论近代英国诉讼程序的改革》
材料二 1800 年 8 月,拿破仑任命4 位著名法学家组成起草委会。民法草案拟出后,参政院先后召开了100多次讨论会,其中过半数由拿破仑亲自主持。
1804年3月21日,民法典正式颁布行。由此,法国终于有了统一的、反映法
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民法典。作为产阶级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典,其在破坏
欧洲封建制度和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上起到了不容低估的示范作用。后来,
世界各国资产阶级在制定法典时,往往以它为范本。
一一摘编自吕一民《法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近代诉讼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
的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民法典颁布的历史影响。(6分)
(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抗日战争时期的民间外交活动继续延续民国前期外交的发展轨迹,相
对盲目且自发,以向本国政府施加压力为主要方式。局部抗战时期,开展民间
外交活动的群体以学生为主,学生的外交努力以学生运动为主要形式。1931
年9月28日,中央大学学生举行游行,质问外交部部长王正廷为何不抗1932
年3月,部分国民政府立法委员和监察委员自发成立国民外交协会,发行《国
民外交杂志》宣传其主张,积开展民间外交活动。局部抗战时期,虽然宋庆龄、
沈钧儒、李公朴等知名人士,以及辽宁国民外交协会、东北国民外交协会、全
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等也积极参与进来,开展民间外交活动,但收销并不明显。
一一摘编自朱蓉《抗日战争时期的民间外交研究》
5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不仅立即着手创设官方外交,而且几乎同时创立了新中国的民间外交(时称“人民外交”)。民间外交成为新中国发展与非建交国家,特别是非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主要渠道。在开辟民间外交的实践中,中国先后形成了“民间先行、以民促官”和“以官带民、官民并举”的方针,建 立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等组织,积权开展与各国各界人士的友好交往。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国际环境的变化和中国外交中心工作的转移,民间外交从开国家间关系向服务经济建设转型,民间外交主体也呈现多元化的态势。
一一摘编自张骥、丁媛媛《中国民间外交、地方外交与人文交
流70年一一人民的外交》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抗日战争时期相比,新中国民间 外交活动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民间外交转型的 历史条件。(4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间外交转型的历史启 示。(6分)
27.(12分)材料 近代中国社会“沉沦”有一个“谷底”,这个“底”出现在
20世纪的头二十年,在这二十年里,近代中国虽然沉入深渊”,却出现了向上
的转机,进步的力量开始酝酿和壮大,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明显呈现上升趋势。
跃出这个“谷底”后,中国社会积极向上的一面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
了。
---摘编自张海鹏《追求集: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探索》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的观点。(要求: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提出新的观点亦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答案
1-5 BCBAB 6-10 DCAAB 11-15 CCBBA 16-20 BCACC 21-24 CCBD
25
(1)特点:诉讼制度日益完善;诉讼程序简化;由议会主导。(6分)原因: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并完善议会改革的推进);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展;英国具有法律文化传统。(6分)
(2)现固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加速了欧洲封建制的解体,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资产阶级国制定法典的范本。(6分)
26
(1)特点:民间外交方针更规范科学;民间外交地位更重要;民间外交工作受到政府重视。(6分)原因:两极格局的影响;中央政策的支持;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官方外交理念的推动。(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历史条件:新时期中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中国国际地位与外交工作的中心发生变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国际环境的变化;多极化、全球化的发展。(4分,答出四点即可)
(3)启示:应充分发挥民间外交对官方外交的补充和辅助作用,服务于新时代中国新型外交关系的建立;积极推进中国与世界各国民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以民间外交为渠道,深推进中国经济的转型;不断扩大民间外交主体,使民间外交活动与国内社会发展相适应,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6分)
27.
示例一:观点:近代中国在20世纪的前二十年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谷底”。(3分)
评述:20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但资产阶级政权很快转移至袁世凯手中,袁世凯建立起北洋军阀专制统治;1915年,日本提出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ー条”,占领青岛和山东。袁世凯之后,中国出现了军阀混战的局面,中国社会变得极为黑暗和混乱,中国毫无前途可言。这正是“沉沦"到“谷底”的一些表征。(9分)
示例二:观点:中国近代在20世纪前二十年出现了向上的转机。(3分)
评述:清未新政十年,中国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而这个变化大大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中国从封建帝制一跃成为民主共和制,这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又一标志,是近代社会发展上升期的又一表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正是这个时期,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无产队伍得到壮大;在思想文化方面,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它们为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9分)
示例三:观点:中国近代在20世纪前二十年"沉沦到“谷底,却又出现向上的转机。评述:融合示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