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使人聪明,开化。学习科学,经济,社会知识等,丰富自己的头脑,提升自己的思想。思想固化是学习过程中的大敌,是个人进步的最大障碍。所谓思想固化就是思想僵化不进取,或对新鲜事物看不惯,不理解,不接受。总认为自己的想法对或对过去旧事物留恋,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潮流。这种思想对于个人对于社会都是极其不利的,而当一个党派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样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吧。
反对党八股
毛泽东
走近作者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解 题
“八股”,即八股文,也称“八比”,原为明清时代科举制度规定的一种应试文体。这种八股文,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是僵化的,束缚着人们的思想。那时,统治阶级及其帮闲者的文章和教育,也都是这种八股式的。五四运动的一个巨大功劳就是打倒了老八股,但不久,一部分资产阶级文人盲目崇洋,兜售西方教条,鲁迅先生把那些洋教条、程式化了的表现形式称为“洋八股”。党八股指革命队伍中某些人所写的文章,这种文章对于事物不加分析,只是搬用一些革命的名词术语,言之无物,空话连篇,如同“八股文”,所以称之为党八股。
党八股或者洋八股是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表现形式。因为,主观主义者和宗派主义者他们不肯作调查研究,不肯去学习群众语言,只是坐在屋里臆想和抄书,而党八股搞起来既方便,又能吓唬人、欺骗人。所以反对党八股实际上就是和党内的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作斗争。
写作背景
1942年,抗日战争正处在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党内主观主义的学风、宗派主义的学风、党八股的文风成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严重障碍。另外,我党吸收了大量新党员,他们需要接受思想上的再教育。为了肃清流毒,提高全党的马列水平,我党在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整风运动。1941年和1942年,毛泽东分别做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的报告。
整体感知
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理清全文的结构,筛选重要语句并整合。
提问,讨论,明确文章的结构
第一段:分析党八股坏处,以毒攻毒。(开宗明义)
第二段:空话连篇,言之无物
第三段:装腔作势,借以吓人
第四段:无的放矢,不看对象
第五段:语言无味,像个瘪三
第六段:甲乙丙丁,开中药铺
第七段:不负责任,到处害人
第八段:流毒全党,妨害革命
第九段:指出檄文
第十段:反对党八股,树立马列主义新文风
从这个提纲看,全文总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总分总的结构
议论文的论证结构一般体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过程,本文也是这样, 第1段开宗明义地指出要分析党八股的“坏处”,并概括党八股的八大罪状,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下文。2─9段列举党八股的八大罪状,最后10总结全文,阐明反对党八股,树立马列主义新文风的重大意义。
问题探究
文章主体部分列举了“党八股”的八条罪状,这八条罪状的顺序可以打乱吗?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
1、2、3——内容
4、5——形式
6——根源
7、8——危害。
由表现到根源到危害,体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原则,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文章把党八股的罪状列为“八条”,逐条批判,既各有重点,又互有联系,条分缕析,一目了然。
不能
每条罪状又是怎样进行论述的?以第一条罪状为例,朗读课文第一条罪状,划分层次。
本段分四层: 第一层,揭露党八股第一条罪状,在八字概括后,指出其表现和后果。第二层,能不能短一点? 举斯大林的演说。第三层,为什么要短一点? 说战争时期的实际情况。第四层,长和短的原则是什么? 引出俗语指出,看情形办理。
由此可以看出,写驳论文的第一点启发: 批判中要充分阐述正面的道理,而在阐述道理时,一定要有层次,整理出清晰的条理来, 避免那种事急语塞,思路紊乱的现象。
在批判每一条罪状时,一般按照提出问题(摆情况),分析问题(讲危害, 挖根源),解决问题(提出改正办法)这样的层次结构进行论证的。从而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理性和论证力量。
本文说理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破中有立。古人云: “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辩证关系,破除谬误与阐述真理的两个方面。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使文章具有更大的鲜明性。毛泽东同志善于将破除谬误与论述真理,极为灵活地错综地交织在一起,拥护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批判什么,是非曲直,毫不含糊,旗帜十分鲜明。并且破立之间过渡自然,前后照应,结构严密:
本文在破和立之间用了过渡的词或句,衔接紧密。文章内容也前后照应。如第二段,指出长而空的文章使群众见而摇头之后,用“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么? ”一句过渡到批判短而空的文章也不好;接着语气一转,用“但是”一词自然地过渡到当前“主要的和首要的任务”是反掉那些为害最烈的长而空的文章,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扔掉,最后明确指出“我们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调”来同前面所指的罪状相呼应。这种过渡和照应,使文章具有结构严密,环环相扣的特点,在其它许多段落里也很明显。
以第一个罪状为例分析讨论:本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据和论点的关系是什么?
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
以第一个罪状为例说明本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据和论点的关系是什么?
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
本文的文风特点
内容丰富,言之有物。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平易朴素,亲切感人
语言上的特点
一是在词语的运用上,本文采用了大量的谚语,例如“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歇后语,例如“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成语,例如“装腔作势”“无的放矢”“对牛弹琴”“莫名其妙”“津津有味”“祸国殃民”;文言词语,例如“得胜回朝”“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文人学士”;方言词语,例如“瘪三”“蹩脚”。这些词语的恰当运用和巧妙安排,使得语言既通俗易懂,又生动有趣。
二是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喻,对比,对偶,设问,反问等手法。
小 结
学习之道,在于坚持,在于积累,在于不墨守成规。通过学习课文,同学们要学会两点:一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解放思想,与实际结合,二是要学会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和写法。让我们一起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习吧!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