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故都的秋》 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6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4.1《故都的秋》 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6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17 14:12: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杜甫《登高》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雨霖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
?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李清照《声声慢》
秋风秋雨愁煞人。? ?
——秋瑾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
北平风光欣赏
岳阳中学·陈益夫
香山红叶
潭柘寺
玉泉公园
陶然亭
钓鱼台
大千世界,山川草木本无情,但是由于文人墨客把自己的感情富于其中,于是便有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于是便产生了“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凄美。这种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意境正是历代文学家所追求的,不少散文正是因为如此而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今天,我们来欣赏这样一篇情景交融的美文——《故都的秋》。
故 都 的 秋
郁 达 夫
课 题 释 义
故 都 的 秋
表明描写地点,含
有深切的眷念之意。
是描写的内容
题目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
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为何不以“北平的秋”为题呢?
“故”有落寞沧桑之意,无比眷恋之情;“故都”更有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历史的沧桑感。
“故都”二字意味着北平不再是垂拱天下的政治中心,亦非京都繁华之地,但却是拥有数百年辉煌的历史文化的旧都。
“故都”与“秋”所组合,既让人肃然感受到故都的苍凉和凄清,也会很自然地读出作者心中对这座历史名城的珍爱、赞叹及深情的眷恋和向往。
作 者 简 介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怀鲁迅》、《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1983年6月20日,民政部授予其革命烈士证书。
写 作 背 景
1931年9月18日后,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避居杭州,写了大量的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 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散文《故都的秋》。
郁达夫的创作风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最为著称,影响广泛。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子作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彩。他的散文直抒胸臆,毫无隐饰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写得清新秀丽,富有气势和神韵,与他的小说一样,具有真率,热情、明丽、酣畅的风格。

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幼年失父,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留学日本,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在个人的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追求上,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文学。”所以他的文章总有一种伤感的、灰冷的调子。
郁达夫北京故居(前海北沿11号院)
朗读感知课文
揣摩散文的总体结构,哪些自然段具体写了故都的秋?描写了几幅秋景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幅图画的内容。

总写 北国之秋 写感受,抒发向往之情
南国之秋 (1—2)
秋花——色
秋槐——形
分写 秋蝉——声 (3—11)
秋雨——味
秋实——果
议论(找出中心句)(12)
南国之秋在色味上比不上北国
总结
直抒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13—14)
文 章 结 构
本文的结构特点
总——分——总
文章思路
开头:忆秋(总写,南北对比)
中间:绘秋(分写,议论提升)
结尾:恋秋(总写,南北对比)
文眼就是文中画龙点睛、揭示全篇旨趣的关键性的语句。
文眼有时出现在篇首,那后必有照应;
有时出现在篇末,卒章显志,那前必有伏笔;
出现在篇中,那前必有伏笔后有照应。文眼一般在抒情议论性的句子中。
请找出文章中哪一句话能集中表明作者对古都的秋的总印象?
文 眼
故都的秋色
  可是啊,北国的秋,特别地
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文眼
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的秋景图,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想象力分别给以介绍,并赏析五幅秋景图(感觉或色彩)。























秋 院 静 观
破屋 悲凉
日光 清
牵牛花 悲凉
秋草 悲凉
天色 清
鸽声 静

秋院静观:
意象:破屋、高天、驯鸽的飞声、破壁腰中、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意象的组合,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幽、萧瑟,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既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也写了观赏景物的心态、动作,表现了作者热爱古都之秋的情怀。
槐 树 落 蕊
听觉
味觉
触觉
感觉
无声
无味
极细微
极柔软
细腻 清闲
落寞
槐树落蕊
槐树落蕊
“微细”
“柔软”
“细腻”
“清闲”
“落寞”



悲凉
写落蕊,描绘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寂静无人,独自徘徊,只有与自然交融;给人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寂寞、凄凉感觉,也流露了眷恋古都之秋的情怀。
秋 蝉 残 鸣
几声秋虫的哀鸣,以动衬静,渲染了故都之秋冷落、悲凉的气氛,牵动作者心魂,加“浓”了秋味。
闲 话 秋 雨
北方的秋雨又有什么样的特点?作者是借助什么来描述秋雨的这一特殊之处的?
写了灰沉沉的天底、凉风、急雨,一句一景,写出了北国清秋之雨忽来忽去的情景。云的景象、雨的阵势,活灵活现。
奇?、有味?、更像样
雨声、雨态、雨感;
(视觉、听觉、感觉)
在闲话秋雨图中,作者特意加入了雨中“都市闲人”的对话,其用意何在?
在“秋语图”里加入“都市闲人”, “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的风物,用这“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的秋味。
他们的形象更有故都的地方特点。
这样悠然闲适的互答,更能感悟生活的淡泊,也表露了作者在谈到百姓生活时的愉快心情。
秋 果 奇 景
作者笔下的秋果有什么特点?
北方的果树:屋角、墙头、茅屋边上、灶房门口的那些枣树给人无声无息、静悄悄的感觉,淡绿微黄的颜色也不艳丽,而“西北风”、“尘沙灰土”也给人以深深的凉意。
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
小椭圆形的细叶
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
淡绿微黄的颜色
合 作 探 究
在故都,秋天,可选取的景物非常多,火一样的香山红叶,秀丽的北海公园等,这些何尝不能映出“秋”的倩影,可是,作者很少提及,偏偏选取那些灰暗的景物,这是为什么?
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从主观方面来讲,也有三个因素:
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生活的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心中的“悲凉”已不只是故都赏景时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
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这也影响了他的个性。
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作家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
王国维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家笔下的景和物都依附着一定的情感,而这情感又是作家本人的情感历程的再现。文中的景物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的自然融合。因为作者所处的时代,在作者内心投下了深远的忧虑和孤独者冷落之感的阴影,作者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自然就笼上一层浓郁深远的忧虑和冷落之情。
文章在刻意描绘的几种秋景之外,作者思路所及而且笔触点到的还有哪些内容?
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点到了南北不同景点的特色:南国的苏州、上海、杭州后厦门、香港、广州的秋味,扬州的“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并在文中插入关于秋的议论,中外文人及其作品。
综观全文,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北国秋和南国秋的特点,文中为何多次提到南国之秋?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南国之秋:慢、润、淡
作者认为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能否用一个字概括?而上句中的比喻又是从哪几个角度入手的呢?
明确:最大的区别在于:味。
四个比喻又是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让人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北国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让人感到味烈、味深、味浓、味久;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让人感到味润、味浅、味淡、味短。用如此丰富生动的意象又令人读后回味悠长,明了于胸。
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故都的秋景,那么作者在叙述和描绘秋景时,以时间为序还是以空间为序?
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是并行排列,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这些景物都具有“清、静、悲凉”的共同特点,也即“神不散”。
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郁达夫从生活中体验到许多悲苦与忧愁,但是他没有彻底消沉,而是依然怀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灵,以审美的心态和眼光来观察故都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美好的一面;郁达夫不写北平的宫殿庙宇、亭台楼阁,而是写老百姓家院和普通街道上所见之景,写出了北平下层人民和不得意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的一个侧影,也就是说作者的审美眼光是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郁达夫是深受中国文化浸润的读书人,他从赏景中体验和感悟到了文化气息,他以热情洋溢的文字表达了对古今中外赏秋诗文、赏秋文化的珍爱,课文后半部分有一段集中蕴蓄着这种文化气息和珍爱情感。一篇写景散文能连通历史人文,亦即表现出作者的人文关怀,读来自然增添了许多“厚重”感。
小 结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 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寂寞。”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
作 业
课后收集和秋有关的诗句,摘抄自己认为写的有意境的积累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