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 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 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4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5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17 14:16: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上联:方便面方便方方面面
 
对对联
参考答案,看哪个好:
甘蔗甜甘蔗甘甘甜甜
月亮圆月亮月月圆圆
灌汤包灌汤灌灌包包
拆字联拆字拆拆联联
洁厕净洁厕洁洁净净
要对好这个对联,要关注到对联的字眼,但不要认为它就是简单的文字游戏,还必须要辨析清楚几个词的词义,理解几个词之间的内在联系。方便面:一种食物;方便:使便利;方方面面:各个方面。几个词连起来的意思就是:方便面这种食物使得各个方面都得到便利。只有弄清楚了这个,才有可能对出满意的下联。
从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要想得心应手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首先必须要准确理解词义。这也是我们今天活动的内容: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
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
文言文同义词辨析
范围不同-妇、女
女:
女性
妇:
已婚女性
听妇前致辞,三男邺城戍。 《石壕吏》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
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论积贮疏》
范围不同-死、亡
逃亡。
丢失。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等死,死国可乎?
《史记·陈涉世家》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楚策》
时日盍丧?予及汝偕亡。
《孟子·梁惠王上》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论语·颜渊》

反义词不同:死 — 生 亡 — 存
死:
死亡。
对象不同-夫人… 死亡…
天子
诸侯
大夫

百姓

夫人
孺人
妇人




不禄

妻子的称谓
死亡的称谓
不同的人
对象不同-寻、觅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桃花源记》
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
《聊斋志异·促织》

把剑觅徐君。
杜甫《别房太尉墓》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辛弃疾《永遇乐》
找物
找人
范围不同-屦、屐、履…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左传·成公二年》
孺子下取履。
《史记·留侯世家》
金陵遇太守,倒屣欣逢迎。
李白《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
夫虞卿蹑屩担簦。
《史记·虞卿传》
麻鞋、葛鞋,jù。
别称舄(xì)。
木鞋,jī。
麻鞋、草鞋,jué。
草鞋,xǐ。
也泛指各种鞋。
泛指各种鞋,lǚ。
对象不同-沐、浴、洗…
新沐者,必弹冠。
《史记·屈原列传》
新浴者,必振衣。 (同上)
汉王方踞床洗。
《汉书·黥布传》
躬自流涕,沬血饮泣。
《报任安书》
夏时诣水中澡洒手足。
《三国志·管宁传》
伸到水里洗手,
盛水冲洗手
洗身子
洗脚
洗头发
huì,洗面






对象不同-唯、诺


子曰:“参乎,
吾道一以贯之。”曾
子曰:“唯。”
《论语·里仁》
太后曰:“诺,
恣君之所使之。”
《战国策·赵策》
卑 对 尊
尊 对 卑
反之,则加表敬副词“谨”。
对象不同-府、库

藏财物
或文书
的地方

藏兵甲
战车的
地方
金粟两生,仓府两实,国强。
《商君书·去强》
库,兵车藏也。
《说文解字》
情态不同-盟、誓


宣誓结盟
举行仪式
一方或多方的决心
发誓
不需要仪式
一个人的决心
屈完及诸侯盟。
《左传·僖公四年》
遂寘姜氏于城颍,
而誓之曰:“不及黄泉,
无相见也。”
《左传·隐公元年》
情态不同-望、视、见…
远看
故愿望见太后。《战国策·赵策》
近看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左传·庄公十年》
有目的地看;
看壮观的场面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观沧海》
仔细地看
察言而观色。 《论语·颜渊》
看的结果,
看见了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
《礼记·大学》
无目的地看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情态不同-步、行、趋、走
慢 走
行 走
快 走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战国策·赵策》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
日中而趋百里。 《荀子·议兵》
入而徐趋。 《战国策·赵策》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孟子·梁惠王上》
速度: 步 < 行 < 趋 < 走
跑 : 动物以足爬地,读páo,如虎跑泉。




情态不同-泣、哭…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杜甫《兵车行》
然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自流涕,
沬(h uì)血饮泣。《报任安书》
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
《捕蛇者说》
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
《吕氏春秋·察今》
有泪无声
有泪有声
有泪有声有言
拖长声的哀哭
程度不同-饥、饿

一般的饿,
想吃东西。
饿
严重的饿,受
到死亡的威胁。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
《论贵粟疏》
见灵辄饿,问其病,曰: “不食三日矣。”
《左传·宣公二年》
程度不同-疾、病
轻 病

曾子寝疾。
《礼记·檀弓上》

重 病
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左传·成公二年》
子疾病。 《论语·子罕》
侧重点不同-完、备

侧重事物的整体性,
即完整无缺、完好无损。

侧重数量的全面性,
即齐全、完备。
养备而动时,
则天不能病。
《荀子·天论》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
侧重点不同-恭、敬


侧重外貌
侧重内心
  或遇其叱咄,色
愈恭,礼愈至,不敢
出一言以复。
《送东阳马生序》
宾客主恭,祭祀主敬。
《礼记·少仪》
侧重点不同-法、律


所指范围大,侧重于法令、制度。
所指范围小,
侧重于具体规则、条文。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
《吕氏春秋·察今》
吕刑靡敝,秦法酷烈,而萧何造律。
扬雄《解嘲》
感彩不同-征、伐、侵…





褒义词。公开的。
上攻下,有道攻无道
中性词。公开的。
正式的,有钟鼓,
有“理由”
贬义词。秘密的。
不宣而战,无钟鼓
贬义词。更秘密的
中性词。
军事进攻的总称
五侯九伯,女实征之。
《左传·僖公四年》
蔡溃,遂伐楚。
( 同上)
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同上)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战国策·赵策》
感彩不同-杀、戮 …




中性词。
一般的杀死。
贬义词。
下杀上。
谴责杀人者。
褒义词。
杀死有罪者,
褒奖杀人者。
广起,夺而杀尉。
《史记·陈涉世家》
有一于此,将为戮乎?
《左传·成公二年》
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
《左传·宣公二年》
诛纣,断其首。
《荀子·正论》
语法功能不同-往、适 、之
不带
宾语
带宾语
出不入兮往不反。《楚辞·国殇》
乐毅自魏往。 《战国策·燕策》
适子之馆兮。 《诗经·缁衣》
适长沙。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吾欲之楚。 《战国策·魏策》
往之女家。 《史记·滑稽列传补》



语法功能不同-耻、辱
多表示
意动关系
多表示
使动关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行莫丑于辱先。
《报任安书》
我见相如,必辱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
《论语·子路》
语法功能不同-畏、惧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
人,畏圣人之言。
《论语·季氏》
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孟子·滕文公上》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
多用作及物动词,带宾语。
多用作不及物
动词,不带宾
语;带宾语则
表示使动关系
不畏强暴。 《商君书·错法》
词语的感彩
褒义词
反映人们对事物的赞赏、喜好、尊敬等感情的词叫“褒义词”。
如:英雄、表彰、雄伟、秀丽
贬义词
反映人们对事物的贬斥、厌恶、鄙视的词叫“贬义词”。
如:奸商、潜逃、狡猾、骄傲
中性词
不带褒贬意义的词语叫做 “中性词”。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可以用于好的方面,也可以用于坏的方面。
如:发动、保护、结果、指引、名声
团结( )
纯洁( )
强辩( )
奉献( )
镇定自若 ( )
急不可待( )
卑鄙( )
爱护( )
蛮横( )
绑票( )
忘恩负义 ( )
鬼鬼祟祟( )
鼓励( )
解除( )
帮手 ( )
坚毅( )
写下“褒”或“贬”或“中性”
练习与实践
















i我们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有些词的感彩会发生变化。
褒义词贬用
例: 这个孩子既聪明,又用功,学习上进步很快。 (“聪明”是个褒义词,表达了对这个孩子的赞美之情.)
老师警告调皮捣蛋鬼小明:“ 像你这样愚弄同学们的自认为很聪明的鬼把戏,以后最好永不再上演,否则……”
贬义词褒用
狡猾的罪犯终于落网了。
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真正要打的意思。 (节选自《我的老师》)
同一词,在不同的语境里,表达的感彩有时却相差悬殊。
【举例】:
句1:她买了不少东西。
句2:这个吃里爬外的东西!
句3:这小东西(小孩儿)真逗人喜爱。
【分析】
句1中“东西”的指物品,感情中性;句2中“东西”含有强烈的贬义;而句3中“东西”则特指一位“逗人喜爱”的小孩儿,包含着浓浓的欢喜之情。
把握词语的语体色彩
书面语和口语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语言变体,二者有明显的区别。
1、语法结构不同
口语语法随意,用词通俗,句子简短,结构松散;书面语语法严格,用词文雅,句子较长,结构严谨。
2、载体不同
口语是以语音为载体的语言形式,书面语是以文字为载体的语言形式。
口语是语言存在的最基本形式,从语言的起源和发展来看,口语是第一位的.书面语源于口语,是第二位的。
书面语是用文字的形式来传递人们的思想、观点等信息,它要求句子结构完整、严谨、工整,符合语法规则和行文要,,在恰当传递信息的基础上产生一定的修辞效果。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