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学习词语,要特别关注词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化,词义也会不断发展变化。古今词义既有联系,也有区别。阅读古诗文,要留意一词多义、古今词义不同的现象,避免以今律古;阅读现代作品,也要准确理解词义,避免望文生义。
一词多义
? 有两个以上意义的词叫多义词。多义词是一词多义,几个意义之间往往有联系。多义词是具有几个彼此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意义的词,这些意义是同属一个本义或基本意义的引申意义。
多义词的义项
1、本义:文献记载的词的最初的意义。
2、基本义:在现代最常用和最主要的意义。
3、引申义:由本义派生出的相联系的新义。
(1)借代引申
----两类对象之间具有某种相关性。
(2)比喻引申
----两类对象之间具有某种相似性。
1、 什么是词的本义
一、词的本义
“向”,《辞源》前三个义项是:
1、北窗。2、朝向,对着。3、方向,趋向。
《诗经·豳风·七月》“穹室熏鼠,塞向墐户。”
《说文》:“向,北出牖也。”
“理”,《辞源》前五个义项是:
1、治玉。2、治理。3、治疗。
4、温习。5、文理,条理。
州(州)《说文》:“水中可属曰州。”
及(及)《说文》:“及,逮也,从又从人。”
斤(斤)本义是砍伐树木的工具。
戒(戒)会意字,表示警戒、戒备的意思。
“强”:本义是弓有力;基本义表示力量大,跟‘弱’相对
需要说明:现在的“强”字,一个过去写作“彊”,本义指“弓有力”,另一个本来就写作“强”,本义指“米中小虫”。这本是两个互不相干的字,但因为现在当米中小虫讲的“强”已经不用了,“彊”的简化字写法成了“强”。因此通过词典查本义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像 “而”和这里的“强”,都涉及到不同的词共用一个汉字书写的问题。因此本义是对某一个词而言,不是对字而言。
“汤”:本义是指热水;基本义是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或烹调后汁儿特别多的副食。
“权”:本义是秤砣;基本义是权力。
“理”:本义是治玉(顺着纹理把玉从石中剖出);基本义是道理。
“救”:本义是阻止;基本义指援助使脱离灾难或危险。
“编”:本义指连结竹简,也指做此用的绳子;基本义指把细长条状的东西交叉组织起来。
疙瘩
⑴皮肤上突起的或肌肉上结成的硬块。
⑵小球形或 块状的东西:面~。
⑶不易解决的问题:心中的~早去掉了。
⑷(方)量词:一~石头。
⑸(方)麻烦;别扭。
1本义,24借代引申义,35比喻引申义
2.词的引申义
①朝不虑夕。
②孔子沐浴而朝。
③于是入朝见威王。
④一朝天子一朝臣。
朝:①早上 ②上朝、朝见 ③朝廷、朝堂 ④朝代
本义 直接引申义 间接引申义
早上
朝见、上朝
朝堂、朝廷
朝代
3.词的借代引申义
词的“借代引申”是指甲、乙两类对象之间有某种相关性,所以就有可能用原本指称甲类对象的词语去指称乙类对象。
如:
部分借代整体
“口” 人体器官 → “人”的量词
又如:
物品或行为借代相关的人
“兵” 兵器 → “军事”、“战争”“兵士”
4.词的比喻引申义
词的“比喻引申”是指甲、乙两类对象之间有某种相似性,所以就有可能用原本指称甲类对象的词语去指称乙类对象,从而使词语产生新的意义。
坎坷:道路坑坑洼洼 →
果实:植物体的一部分 →
海:大洋靠近陆地的部分,→
人生不得志
劳动得到的收获
连成一大片的很多同类事物,如“人海、火海”。
头
本义=基本义:
人身最上部或动物最前部长着口、鼻、眼等器官的部分。
借代引申义:
1.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2.量词,用于牛、驴、羊等家畜。
比喻引申义:
1.事物的顶端或末端;2.事情的起点或终点;3.头目。
↗基本义(同本义):人及动物饮食,发声的器官.
→借代引申义:①指口味. ②指人口. ③指马,驴骡等的年龄. ④量词.
↘比喻引申义:①容器通外面的地方. ②出入通过的地方. ③长城的关口,多用做地名,也泛指这些关口. ④(人体,物体的表层)破裂的地方. ⑤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单位形成的管理系统. ⑥刀,剑,剪刀等的刃.
口
“外援”:本义指来自外面的(特指外国的)援助;新义指运动队从国外引进的运动员。如:“北京足球队添了三名外援。”
“票房”:本义指戏院、火车站、轮船码头等处的售票处;新义指票房价值。如:“这部影片全市票房已经突破一千万元。”
“磨合”:本义指新组装的机器,通过一定时期的使用,把摩擦面上的加工痕迹磨光而变得更加密合;新义比喻在彼此接触的过程中逐渐相互适应、协调。如:“新组建的国家队还需要磨合。”
“聚焦”:本义表示使光或电子束等聚集于一点;新义比喻视线、注意力等集中于某处。如:“新闻报道聚焦于一个共同的话题。”
“接轨”:本义指连接路轨,如:“新建的铁路已全线接轨铺通。”新义比喻两种事物彼此衔接起来。如:“与世界经济接轨。”
“菜单”:本义指开列各种菜肴名称的单子;新义是电脑等操作程序目录界面的俗称。如:“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操作菜单。”
古今异义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的意义小,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变大了。
词义扩大
今
古
古义:
长江
古义:
黄河
后起意义:
泛指一般的江
后起意义:
泛指一般的河
江汉朝宗于海。
《尚书·禹贡》
以河为境。
《韩非子·有度》
江河
今义:
一切动植物
的表层组织
古义:
兽皮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左传·僖公十四年》
兽皮
皮-带毛的
革-去毛的
人皮
肤
皮
上古-中古
指颧骨
部分
今义:
面部
明镜照新妆,鬓轻双脸长。
温庭筠《菩萨蛮》
笑从双脸生。 晏殊《破阵子》
脸
古 词
今 义
脸
颧骨部分
面
脸
《韵会》:脸,目下颊上也。
古义:
专指坐着打
瞌睡
后起意义:
既指打瞌睡,更指躺下睡觉
《说文》:“睡,坐寐也。从目垂。”
段玉裁注:“目垂者,目睑垂而下,坐则尔。”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史记··苏秦列传》
睡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
注:中古以后,睡=寐 睡=寝
情态不同-寝、卧、睡…
躺在床上,
不一定睡着
寡人夜者寝而不寐。
《公羊传·僖公二年》
引几而睡
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
《孟子·公孙丑下》
坐着打瞌睡
将吏被介胄而睡。 《治安策》
闭上眼睛
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眠。
《庄子·德充符》
睡着
卧
寝
睡
眠
寐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大,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小了。
词义缩小
古
今
古 义:
金 属
后起意义:
黄 金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
金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易经·系辞上》
其味甘,其臭香。
《礼记·月令》
上古义:
各种气味,
读xiù
后起意义:
坏的气味,
读chòu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礼记·大学》
臭
古义:
脸色、女色、种类
后起意义:
颜 色
叩头且破,额血流地,色如死灰。
《史记·滑稽列传》
色
古义:
护城河、池塘
今义:
池塘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孟子·公孙丑下》
池
古义:
飞禽走兽的总称
后起意义:
专指鸟类
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
《三国志·魏书·方技传》
禽
古义:
亲属,包括
父母子女
后起意义:
亲 属
亲戚为戮,不可以莫之报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
亲戚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思了。
词义转移
今
古
后起意义:
女子的配偶
上古义:
成年男子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
《战国策·赵策》
丈夫
古义:
热水
后起意义:
菜汤、
米汤
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
《孟子·告子上》
汤
后起意义:
鼻 涕
古义:
眼 泪
臧叔入,哭甚哀,多涕。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涕泗滂沱。
《诗经·陈风·泽陂》
涕
肉谓之羹。
《尔雅·释器》
肉有汁曰羹。
《太平御览》
上古义:
带汁的
肉食
中古以后:
汤类的
食品
三日入厨下,
洗手作羹汤。
王建《新嫁娘词》
羹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左传·庄公十年》
古义:
祭祀用作祭品
的猪牛羊等
今义:
为了某种目的
而舍去自己的
生命或权利
牺牲
古义:
外交使者
后起意义:
出门时带的
包裹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行李
贼二人得我。
《童区寄传》
古义:
强 盗
后起意义:
小偷
偷窃
古义:
小偷
偷窃
后起意义:
强 盗
窃人之财,犹谓之盗。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贼?
盗?
穆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
《史记·秦本纪》
子为父死亡所恨。
《汉书·苏武传》
古义 今义
怨 恨
恨 憾
古:怨>恨
今:怨<恨
怨?恨?
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彩逐步发生了变化,要么由“褒”变“贬”,要么由“中性词”变“褒义词” 或“贬义词”。
感彩发生变化
古义:
得力助手
(褒义词)
后起意义:
比喻坏人
的帮凶
(贬义词)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国语·越语》
将军者,国之爪牙也。
《汉书·李广传》
爪牙
古义:
地位低,
见识短浅
(中性词)
后起意义:
品德低下
(贬义词)
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 》
卑鄙
下流多谤议。 《报任安书》
下流之人,众毁所归。 《报孙会宗书》
古义:
地位或处境
低下的人
(中性词)
今义:
品质卑鄙
(贬义词)
下流
古义:
迎接
(中性词)
后起意义:
奉承、拍马屁
(贬义词)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孔雀东南飞》
逢迎
大江东去,……千古风流人物。
《赤壁怀古 》
古义:
杰出、英俊
(褒义词)
今义:
生活放荡,
男女关系
不正当
(贬义词)
风流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耳者,受下赏。
《战国策·齐策》
上古义:
背后议论
或批评别
人的短处
(中性词)
今义:
毁谤
(贬义词)
谤
词义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一词多义是词义发展演变的结果,而演变的结果并不一样词语的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也有区别。阅读古诗文时,要注意避免以今律古。而学习现代汉语词语,尤其是从古代沿用而来的成语,容易望文生义而误用。了解成语的来历,或者理解成语中某些字的含义,往往能够帮助我们准确理解词义。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