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悲剧
茨威格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课文题为《伟大的悲剧》,所谓“悲剧”表现在哪些方面?
失败 作证 死亡
南极(英语:south pole)是南极点周围地区的统称,包含南大洋及其岛屿和南极大陆,总面积约6500万平方公里,其大陆部分是全球唯一无永久居民的大陆。从19世纪20年代起,到20世纪40年代,各国探险家相继发现了南极大陆的不同区域,英国、新西兰、德国、南非、澳大利亚、法国、挪威、智利、阿根廷、巴西等10个国家的政府先后对南极洲的部分地区正式提出主权要求,使这块冰封万年的平静大地笼罩上国际纠纷的阴影。
根据1961年6月通过的《国际南极条约》,冻结了以上10国对南极的领土主权要求,规定南极只用于和平目的,可以说,南极现在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它属于全人类。
第一个发现南极大陆的航海者至今有争议,但是俄国人别林斯高晋的可能性为最大。 而第一个踏上南极大陆的人,则很有可能是美国的一个海豹捕猎船的船长,约翰·戴维斯。
而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人是罗尔德·阿蒙森(Roald Amundsen)以及他的随行人员,到达时间是1911年12月14日。
中国南极科考站包括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国南极中山站、中国南极昆仑站和中国南极泰山站。以及在恩克斯堡岛在建的第五个科考站中国南极罗斯海新站。
茨威格: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曼兰和罗丹等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分子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主要作品有为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泰等人写的传记。对托尔斯泰情有独钟。1942年2月22日,目睹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的疯狂肆虐而无无能为力,流亡在巴西的茨威格与妻子一道自杀与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市郊寓所,以一个弱者的绝望与悲愤向那人间的罪恶发出了无声的控诉和抗议。主要成就在文学传记和小说创作坊面。其著述之丰,之精是惊人的。代表作有中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经历》等,传记作品有《人类命运攸关的时刻》《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三位大师》等,还有戏剧作品《耶雷米亚》等。
对于《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这本传记,评论家曾评价:它是“历史上最好的传记作家”茨威格的传世杰作,是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2位巨人、12个时刻的大特写。在这本书中茨威格为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歌德、陀思妥耶夫斯基,美国总统威尔逊,十月革命列宁等等这些在人类历史上叱咤风云的成功者和胜利者尽情歌功颂德,但是在这本传世杰作中,他对其中唯一的失败者---《南极探险的斗争》中的斯科特探险队更是笔端饱含深情为之树碑立传。
故事背景
《伟大的悲剧》作品写的是斯科特一行从探险准备到出发南极,从绝望而归到悲壮毁灭的全过程。当年,他们和挪威各自率领一支探险队,为“争夺第一个揭开冥顽的地球的秘密的荣誉”而进行激烈的竞争。结果阿蒙森队捷足先登,比斯科特队早5个星期到达南极,并顺利班师,而斯科特等5人却永远长眠在茫茫冰雪之中。
本文是作者依据斯科特探险队遗研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日记遗书等创作的。作者对英国海军上校斯科特、海军军士埃文斯、科学家威尔逊、英国皇家禁卫军骑士上尉奥茨等这些有特殊经历的人的民族性格、文化精神以及心理世界等了解和熟悉。
读一读
拽 无垠 癫狂 凛冽
吞噬 销蚀 羸 步履
告罄 遗孀 坚持不懈
精疲力竭 毛骨悚然
耀武扬威 扬扬得意 怏怏不乐
姗姗来迟 忧心忡忡 疲惫不堪
畏缩不前 鲁莽大胆 与其……毋宁
Zhuài
wú
shì
léi
qìnɡ
diān
xiāo
lǐn liè
shuānɡ
kān
jié
mǎnɡ
shān
yànɡ
chōnɡ
sǒng
南极点1912年1月18日
12.1.16
屠宰场地12.2.17
搜救队从营地出发12.10.29
贮藏点12.3.2
离贮藏点还差17公里12.3.29
离下一个贮藏点还有20公里12.3.21
贮藏点
12.11.12发现帐篷
5
个
人
4
个
人
3个人
速读课文,按照图中标出的时间节点和地点复述过程。
阅读1-3段,总结本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斯科特一行到达南极点,却发现已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失望返回。
1.“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斯科特一行清晨启程,出发得比平时更早,为的是能早一点看到无比美丽的秘密。”这句话有何作用?
斯科特等人此行的目的,同时为下文设置了悬念--这美丽的秘密是什么,激发了阅读兴趣。
2.“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这句话表达的情感是什么?作者同意此说法吗?
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斯科特在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但事实上作者并不这样认为,作者为失败者做传,本身就代表了作者的态度。
3.“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扬扬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
运用拟人手法反衬斯科特一行的极度失望、沮丧痛苦的心情。
4.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任务?
英国人普遍讲求绅士风度,诚实、守信、正直大度,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为他人业绩佐证的任务,也正是因为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高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概括这一部分心理变化的过程:
期望、兴奋--竭力否认--不再怀疑--失望痛苦
阅读4--7段,思考以下问题:
1.为什么说“回来的路程危险增加了十倍”?
返回的途中决不能偏离自己原来的脚印,否则将错过储存点;漫天的大雪时方向的辨认变得异常艰难;他们缺乏初来时的充沛精力;他们心理遭受了巨大的打击。
2.为什么说“与其说盼望着回家,毋宁说更害怕回家”?
这是作者揣测斯科特一行探险失败后的心理,他们因落后于人而感到无言面对祖国和亲人。
3.“天气变得愈来愈恶劣,寒季比平常来得更早。他们鞋底下的白雪由软变硬,结成厚厚的冰凌,踩上去就像踩在三角钉上一样,每走一步都要粘住鞋,刺骨的寒冷吞噬着他们已经疲惫不堪的躯体。”分析这段描写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出了天气变得更加恶劣,表明了他们返回时的艰难,渲染了悲壮的气氛。
分析本部分中斯科特一行前进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
天气恶劣,储藏点难找,食物不足,热量减少。
阅读8--10段,分析以下问题:
1.这一部分引用斯科特日记中的话,表现了什么?
这些话真实再现了当时的情形,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这些内容说明了斯科特等人心理上几近绝望,但他们还是向前走,表现出他们坚毅不屈和顽强奋斗的精神,同时也体现了传记的纪实性特点。
2.当奥茨选择离开时,“谁也不敢说一句阻拦他的话,也没有一个人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别”,这和上文表现出来的集体主义精神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他们不敢劝阻,并非胆怯,而是因为令人绝望的无助和无奈。面对暴风雪,所有人都自身难保,对奥茨也爱莫能助,奥茨选择英雄式的死亡,大家只能理解、尊重他的选择。
阅读11--13段,分析以下问题:
1.怎样理解“他们知道再也不会有任何奇迹能拯救他们了,于是决定不再迈步向厄运走去,而是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不管还要忍受怎样的痛苦。他们爬进各自的睡袋,却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这段话描写了斯科特他们三人在最后日子里的伟大,当死亡已经成为必然的归宿,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抵抗他们的时候,他们坦然地放弃了徒劳无益的抗争,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等待着死神的来临,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傲骨,这是英雄气概的体现。
2.13段中提到“英国民族勇气”包含哪些?
诚实、守信,勇于承认失败,坦然面对失败;视死如归;集体主义精神。对国家、对人民、对亲人的爱
3.斯科特为什么将“我的妻子”改为“我的遗孀”?
斯科特指导自己即将离开人世,这表现了他无所畏惧、坦然面对死亡的英雄气概。
阅读14--16段,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最后一段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起到什么作用?
议论抒情,斯科特一行在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们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们的心灵经受住了考验,从而变得无比高尚。这是超越极限的伟大壮举,页切当诠释了伟大的悲剧的内涵,这两句话是全文的主旨句,照应了题目。
2.结合全文,谈谈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悲剧是指斯科特一行虽经努力却没有成为第一批到达南极的人,在返回途中,他们全部被冰雪吞噬;伟大指斯科特等人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并牺牲,但显示了人类团结协作、坚韧不拔、勇于探索的崇高品质。失败、死亡的悲剧性结局的确令人悲哀,但其中体现的英雄气概、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足以变成伟大的力量,震撼人的心灵;题目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写法总结:
1.时间顺序使文章条理分明、有头有尾、结构完整。
2.多处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赞美之情,感人至深。
3.多种表达方式,叙述整个过程、描写恶劣天气、最后以抒情议论作结,将事、景、情有机结合起来,表现了探险队员的崇高精神。
作者为什么给失败者斯科特作传?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认为给斯科特作传会更有意义,会给人长久的思考。
斯科特一行人探险的意义是什么?
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成功的英雄
张骞 是第一位横穿阿富汗旅行的中国人,后来是中国商人带着丝绸和玉石,沿张骞所经过的路线,翻山越岭来到中国西北并穿过了戈壁沙漠。这条路线后来被称为“丝绸之路”
玄奘唐代高僧,我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是一位前往佛教发源地印度取经的和尚。他从中国出发,旅途历时16年,行程达6·4万千米,途经阿富汗、克什米尔和印度北方等地。他的旅行是秘密进行的,因为当时的皇帝尚不允许中国人跨出国门到外界去旅行。
马可·波罗出身于旅行世家。他的父亲尼科洛和叔叔马泰奥都是威尼斯商人。他俩于13世纪60年代因经商到了中国。1271年,两再度出访,并带年轻的马可一起前往。
克里斯托 弗·哥伦布,意大利探险家、航海家,大航海时代的主要人物之一,是地理大发现的先驱者。14岁时就到海上生活。他通过对地图和书本的学习和研究后确信,向西横越大西洋航行能到达亚洲。
THANKS
失败的英雄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刺杀秦皇失败的荆轲
一腔热情乘氢气球横渡海峡葬身大海的罗泽尔
一叶轻舟,漂流长江而翻船身亡的尧茂书
麦哲伦1519年奉西班牙国王之命,率领探险队寻找到通往东印度群岛的香料群岛这一西行路线, 西行横渡大西洋至巴西的一路上风平浪静,但后来情形开始恶化。船队中有一艘船遇风暴失事。接着几名船长密谋 反对他。有一艘船调头返航。麦哲伦将谋 反者中的一名处死,将两名弃留在荒凉的海滩上后,又扬帆启航。当船队抵达马里亚纳群岛时,当地居民向他们发起了攻击。在一次与菲律宾麦克坦岛上部落的交战中,麦哲伦阵亡。
伽利略被受教会打击,科学沉冤三百年。
1986.1.28美“挑战者”号升空后爆炸.
2003年2月1日,美“哥伦比亚”在返回地面时失事,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英雄之所以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赞颂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我们所能尽力做到的就是记住他们的名字。
——里根
人可以失败,但不可以被打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