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十九课 辛亥革命 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十九课 辛亥革命 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6-18 10:31: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第十九课 辛亥革命
目 录
Contents
1
为什么要进行辛亥革命?
2
辛亥革命曲折发展
3
辛亥革命真的成功了吗?
为什么要进行革命?

1901年,中国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清朝专制统治岌岌可危,因此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
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实行一系列改革。(课本p108历史纵横)
清末新政
一、教育改革----革命者的温床
它推行教育改革,是想造就"尊崇孔教,爱戴大清国"的人,但无论是国内新式学堂当中还是在留学生中,清政府并没有获得多少为己所用的人才,反而出现了一个不同于传统士类的知识分子群体,成为王朝的掘墓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二、编练新军---培养掘墓人
随着新军的士兵与军官开始接受新式训练课程,穿上卡其布制服,使用起欧洲与日本军队拥有的那类现代化军备,他们越发感觉到过去视为理所当然的众多积习竟是如此荒谬。
——[美]史景迁《追寻现代中国1600-1949》
当时湖北新军第八镇和第二十一混成协1.5万人,纯粹革命党将近2000人,经过联络而同情革命的约4000人,与革命为敌的至多不过1000千人,其余则是摇摆不定的。
——《辛亥首义回忆录》
辛亥革命曲折发展

课本p109史料阅读
三民主义学说
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近代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的提出,奠定了革命的组织基础和思想基础,有力地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同盟会
至于民权主义,就是政治革命的根本,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
——1906年《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核定地价,其现有之物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国家前途》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但是它主张民族主义又不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主张民权,又不敢发动人民群众;
主张民生又不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这些是资产阶级软弱性的体现。
三民主义作用与局限
输入标题文本
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立宪骗局说
九年预备期
三年预备期
皇族内阁
预备立宪
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
其义军控制了武汉三镇,并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
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直接目的是为了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最高法院
参议院
国务员
三权分立
行政
立法
司法
责任内阁
大总统
从这些材料中你可以看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西方的哪些思想?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西方的启蒙思想,如三权分立,权力制衡,人民主权,天赋人权等等,国家的主权的归属及人民拥有的自由权利和义务,确立三权分立的制衡原则,保证民主共和制度。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意义:
1)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2) 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共和政体的确立。
3) 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成为中国法制史和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局限: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仅凭一纸空文限制袁世凯的权利的目的很难实现。
袁世凯为什么能够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呢?
1) 有雄厚的政治资本。
2) 获得革命政权的支持。
3) 同盟会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不同程度表达对他的支持和赞赏。
4) 立宪派,旧官僚也拥护袁世凯收拾大局。
5) 逼清帝退位。
武昌起义后的革命政权并未真正实现国家统一,各派把收拾局势的希望寄托袁世凯。应当说服袁以一举之劳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国……应当推他(袁世凯)为临时总统,以促其成。
袁世凯复辟帝制前,孙中山拥护他"民国确立,维护北方各部统一,此实性公一人是赖
"我中华民国第一华盛顿"
2000多年的帝制就这样被袁世凯终结了,没有血流成河,没有火光四起,没有鸡犬不宁,就这样平静地终结了,不是袁世凯,换作第二个人,燕赵之地,怕是免不了一场兵灾。
辛亥革命真的成功了吗?

辛亥革命更以暴力推翻了帝制,代之以民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是一条分界线,在此之后帝王由人主,天子,君父变成了人民的公敌,随着帝制的取消,附生于帝制的种种丑恶制度也被彻底扫除,例如世袭制度,太监制度等。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制度变革,身份变革
促进了社会生活和习俗的除旧布新
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迎来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一种时代意识……帝制不存,三纲焉附?辛亥革命后三纲的合法性成了问题,这也是新文化运动能够一呼百应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袁伟时:《昨天的中国》
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的解放。
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虽然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动,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阀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的推动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11月11日)
民族革命:推翻清政府,推翻民族压迫/民族歧视 民主革命: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治制度
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根深蒂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还很薄弱,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大多仿佛沉睡着,或者只做一些无望的分散的反抗,站在革命运动前列的是一批受过近代教育而没有实力的知识分子。
——摘编自金冲及《20世纪中国史纲》
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敌人太强大,革命力量太弱小
民国三年(1914),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乎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恍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驱除鞑虏易,建立民国难。中国的革命之路,至此才刚刚开始。
感谢您的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