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6-18 10:33: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五代(907—960)
(中原地区)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十国(891—979)
前蜀
后蜀

南唐
吴越


南汉
南平
北汉
“兵强马壮者为之”
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在内地增设藩镇。藩镇管辖地区,大者十余州,小者三四州。少数藩镇独立性强,在政治上,拥有自主权,可以自行任免官吏,将节度使职位传给儿子或部将;在经济上,拥有财权,不向朝廷交赋税;在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装,独霸一方。
赵匡胤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3
1.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建立: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统一: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根据地图,可以看出北宋的统一和汉唐有怎样的区别?
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不仅控制的地域范围极大,而且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足以与中原王朝相抗衡。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5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故?”
“……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宋太祖即位后最担心的政治问题是什么?他是如何解决的?
行政上:削实权,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军事上:收精兵,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三衙—枢密院”兵权相互牵制。
财政上:制钱谷,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崇文抑武
收权分权
强干弱枝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四监司
兼禁军首领又兼地方长官,受路一级监司的监察,又受下属的的监视
负责一路的财赋
负责一路的刑狱
负责一路的仓储
中央派文人担任;
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在中央,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权,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
3、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二府三司制
8
1、有效地消除了分裂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2、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
3、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材料一: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
——苏洵《嘉祐集》卷1《审势》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利弊得失?
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也。
——叶适《水心别集》卷14《纪纲二》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影响: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分裂割据
武人乱政
外强中干
财政危机
边防压力
冗官
冗兵
冗费
虚外守内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澶渊之盟:
而申宗时,,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 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通过这项 协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是为 “澶渊之盟”。此后,宋、辽之间百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
宋夏和议:
北宋又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也是屡 战屡败。西夏虽屡胜,但掳掠所获财物与先前依照和 约及通过榷场贸易所得物资相比,实在是得不偿失。 双方最终达成和议。是为“庆历和议”。内容包括: 夏取消帝号,名义上向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 物,称为“岁赐” O
北宋的统治危机
1、 边境危机:
(1) 原因:①北宋政府积贫积弱;
② 北宋的守内虚外、强干弱枝;
③ 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辽宋西夏连年征战,民族矛盾激化。
(2) 表现:①北部:A.辽朝占领燕云十六州;B.时常南下侵扰,通过“岁 币”、盟约等勉强安定。
②西北:与西夏屡战屡败,通过“岁赐”维持稳定
2、 财政危机:一职多官、恩荫、科举导致“冗官”,扩充军队导致“冗兵”, 加之战争赔款、边疆危机、大兴土木导致“冗费”,致使宋朝积贫。
3、 政治危机:收回兵权、分割军权,分化事权,军队战斗力弱、行政 效率低下,致使宋朝积弱;土地兼并严重、苛捐杂税繁重,激化阶级矛盾, 致使政治危机。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三、王安石变法
1、“庆历新政”
一、明黜陟。二、抑侥幸。三、精贡举。四、择官长。五、均公田。六、厚农桑。七、修戎备。八、减徭役。九、覃恩信。十、重命令。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然而仲淹的政策,到底引起了绝大的反动。宋朝百年以来的种种的优容士大夫,造成了好几许读书做官人的特有权利,范仲淹从头把他推翻,天下成千上万的官僚乃至秀才们,究竟能‘以天下为己任’的有多少?……暗潮明浪,层叠打来。”
史称:“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而任子恩薄,磨勘法密,侥幸者不便。于是谤毁行,朋党之论寖闻于上。”
——钱穆《国史大纲》
1069年,宋神宗熙宁年间
富国
强兵
王安石变法
青苗法
市易法
将兵法
保甲法
农田水利法、科举新法、募役法、保马法、方田均税法、军器监法……
三、王安石变法
三、王安石变法
15
因范之政见,先重治人而后及于治法,王则似乎单重法不问人。只求法的推行,不论推行法的是何等样的人品……而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跡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
——钱穆《国史大纲》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王安石变法?
进步性:
一定程度改善了积贫积弱局面;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
局限性:
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危害百姓利益;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激烈反对。
四、南宋的偏安
四、南宋偏安
1 .南宋的建立
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钦二帝被俘北去,史称“靖 康之变”。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即为宋高宗
2.宋金之战
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几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然而,宋高宗和宰相秦桧却视岳飞等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1141年,南和议。岳飞也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
◎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年)
此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 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16
四、南宋偏安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合议
时间
内容
绍兴和议
1141年
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25万两、绢25 万匹,称为“岁贡”
隆兴合议
1164年
仍维持《绍兴和议》后的疆界;南宋不再对金称臣,改为叔侄关系;宋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和绢各缩减至20万两、匹;宋割商、秦两州给金
嘉定合议
1208年
宋金改为伯侄之国;岁币绢、银各増至30万匹、两;犒军钱300万贯;维持原来边界
强化中央分散权力 守内虚外三冗二积 新法求变难转危局
OPTION 01
守内虚外 文官政治 二府三司 分权专制
专制集权
OPTION 02
北族南侵 三冗加剧 和议丧权 积弱积贫
北宋危局
OPTION 03
庆历新政 失败告终 安石变法 弱势难转
北宋变法
靖康之变 重心南迁 誓收河山 成为笑谈
南宋偏安
课堂小结
谢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