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由NordriDesign提供
www.nordridesign.com
目录
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
一、太平天国运动
二、洋务运动
列强侵略的加剧——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四、瓜分中国的狂潮
一、太平天国运动
金田起义浮雕
为什么会爆发太平天国运动?
一、太平天国运动
1、背景
(1)鸦片战争失败,进一步加深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2)随着剥削加重,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3)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传播基督教思想。
一、太平天国运动
2、经过
金田起义
1851年
永安建制
1851年
定都天京
1853年
北伐、西征、东征
全盛时期
1856年
一、太平天国运动
2、经过
金田起义
1851年
永安建制
1851年
定都天京
1853年
北伐、西征、东征
全盛时期
1856年
天京变乱
1856年
领导层重组
天京陷落
1864年
一、太平天国运动
材料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产品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务使天下共享天父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天朝田亩制度》
问题:《天朝田亩制度》对土地和产品的分配原则和方法是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评价?能否实现?
一、太平天国运动
《天朝田亩制度》
(1)具体内容
土地分配问题
原则: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方法:
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
产品分配问题
原则:
“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方法:
绝对平均的圣库制度
(2)目的(宗旨):
建立“四有两无”的理想社会
(3)评价:
①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具有革命性
②体现绝对平均主义,具有空想性
(4)结果:
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不能实现
一、太平天国运动
材料
兴车马之利,以利便轻捷为妙。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兴银行……兴器皿技艺。
——洪仁玕《资政新篇》
《资政新篇》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其核心思想是向西方学习。
一、太平天国运动
《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资政新篇》1859年
内容
(1)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
(2)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1)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由公众选举官吏;
(2)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3)设立新式学堂等。
目的
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评价
(1)进步性:反映了农民
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2)局限性: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根本无法实现
(1)进步性: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2)局限性:迫于当时的形势,未能实行
一、太平天国运动
(1)主观上——
3、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经济上,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无法长期保持团结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政治上,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
*思想上,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组织上,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难以形成统一坚强的领导核心
(2)客观上——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一、太平天国运动
4、意义
(1)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2)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湘淮系官僚集团形成,汉人权力增长,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二、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概况
时间
背景
代表人物
主张
目的
阅读教材,完成表格
19世纪60—90年代
内忧外患
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自强、求富
维护封建统治
二、洋务运动
基本内容(措施):
内容
口号
目的
成就
创办军事工业
自强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抵御外来侵略
安庆内军械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
创办民用工业
求富
为军事工业解决资金、燃料运输问题
开平煤矿、上海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上海机器织布局
创立近代海军
加强海防巩固统治
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发展近代教育
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选派留学生
二、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经济上:
(1)为中国近代化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兴办民用工业,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向中国经济近代化迈出第一步。
政治上:
促进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使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长起来。
外交上:
开始向近代化转变。
军事上:
创建近代海军,开启了军事近代化历程。
教育上:
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派遣留学生,促进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给中国带来了现代工业文明的曙光
二、洋务运动
材料
“官督”是官督商办企业的成功之处,但同时也埋下了失败的伏笔……从19世纪90年代起,尤其是甲午战争后,“官督商办”企业的官权越来越重,其内在矛盾越来越深、越来越尖锐。曾经大力主张并亲自实践“官督商办”模式的郑观应无奈地写下了《商务叹》:“轮船招商开平矿,创自商人尽商股”“官夺商权难自主”“名为保商实剥商,官督商办势如虎”。官督商办模式的历史使命,到此的确已经完成。
——摘自雷颐《历史的裂缝》
原因:
探究:依据史料一,分析19世纪末中国官督商办模式失败的原因。
(1)企业管理不善,腐败严重;
(2)企业所有制问题、产权不明确,官商矛盾尖锐;
(3)洋务运动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政治利益大于经济利益。
二、洋务运动
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有人认为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具有进步意义;也有人认为,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不值得肯定。你的看法如何?
二、洋务运动
评价
辩论
正方
反方
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有进步意义
没有使国家富强起来,不值得肯定
二、洋务运动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1)作用:
①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②对外国资本入侵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2)局限性:
①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
③洋务运动未能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
②洋务派内部腐败;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一)西北边疆危机
“万里出征,抬棺死战,驱外虏于西域,为民族第一功臣,此左宗棠也。”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一)西北边疆危机
新疆正式建省,渡过危机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二)西南边疆危机
镇南关大捷
——中法战争
偷袭马尾船厂,炮毁福州造船厂
刘铭传领导,击退法军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一)西北边疆危机
新疆正式建省,渡过危机
(二)西南边疆危机
签订中法《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
1885年,台湾建省
(三)东南边疆危机
——甲午中日战争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材料一
从1884年起,日本便开始了长达10年的大陆作战准备……从内库中拨出30万日元作为海防补助费使用……全国华族和富豪也无不为之感动,竞相申请为海防捐款。海军将这些捐款和天皇的赐金全部用于扩充海军军备。
——[日]外山三郎《日本海军史》
材料二
1888年,仅光绪皇帝的婚礼就耗资500万两白银,从1888年开始,慈禧又花费巨款、甚至挪用海军经费公开大规模整修颐和园……工程耗资巨大,大大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从而给海军的建设发展造成严重的后果。
——吴杰章等主编《中国近代海军史》
思考: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背景是什么?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国外
国内
日本积极扩军备战,筹划侵略中国
清政府腐朽至极,置国家安危于不顾,挪用海军军费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
辽东战役
威海卫战役
黄海战役
平壤战役
丰岛海战
左宝贵
邓世昌
丁汝昌
2、经过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探究: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内容,思考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材料一
在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而甲午孝钦皇太后六旬万寿庆典,先是修三海,共花费白银600万两,其中挪用海军经费?437万两,后又修建颐和园,耗资1000万两,其中挪用海军军费750万两。
材料二
清政府自始即采取求欧洲列强干涉,速行终止中日战争之政策,李鸿章屡恳求外国代表者援助,且电训其驻欧洲各国之使臣,使直接哀求各驻在国之政府。
材料三
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夹着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
-丁名楠等《帝国主义侵华史》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3、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1)主观方面
①清政府国力衰弱;
②战略指挥错误,战争爆发后极力奉行“避战自保”方针,贻误战机。
(2)客观方面
①日本蓄谋已久,备战充分;
②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壮大。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4、《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项目
内容
外交
割地
赔款
开埠
资本输出
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破坏领土和主权完整
加重人民负担
帝国主义势力深入内地
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款白银2亿两
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5、影响:
(1)《马关条约》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甲午中日战争失败,证明洋务运动破产;
(3)战争失败,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带来列强在中国瓜分势力范围的严重后果。
材料一
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我十年以前……哪知道国家是个什么东西,和我有什么关系呢?到了甲午年,才听见人说有个什么日本国,把我们中国打败了……此时我才晓得,世界上的人,原来是分做一国一国的,此疆彼界,各不相下。我们中国人也是世界万国中之一国,我也是中国之一人。我生长到20多岁才知道有个国家,才知道国家乃是全国人民的大家,才知道人人有应当尽力于这大家的大义。
——陈独秀1904年《说国家》
(4)促进国家民族意识的觉醒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四、瓜分中国的狂潮
铭记历史 走向复兴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走过120年双甲子的轮回,中华民族在复兴道路上所收获的不仅是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崛起,更重要的是找到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之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努力。
课堂小练
1、(2016年江苏卷)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在晚清思想史中具有独特性,显示了传统思想里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即“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在这种思想的“组合”过程中,没有对其产生影响的是()
A.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思想
B.基督教平等思想
C.《礼记·礼运》中“大同”思想
D.“中体西用”思想
D
课堂小练
2、(2018年江苏卷)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这表明,洋务企业()
A.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B.过度依赖西方技术
C.逐渐成为外资企业 D.所雇洋匠皆为外行
B
课堂小练
3、(2018年全国卷)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C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