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6-18 19:08: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目录a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二、“文化大革命”
三、伟大建设成就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一)中国八大召开
请同学们根据下列材料分析出中共八大召开的背景。党的七大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到1956年上半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从此在中国建立起来。与此同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许多重要指标已有确实把握提前完成。在这种形势下,为了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制定党在新形势下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共中央决定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请同学们根据材料分析出中共八大召开的背景
1.背景:
(1)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第一个五年计划有把握提前完成。
(2)加强执政党建设,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需要。
2.时间:1956年。
3.内容:
(1)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意义: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
1.内容:1957 年春,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2.影响:这个论述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接着,全党整风运动和全国反右派斗争开展起来,但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了。
【概念阐述】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1)整风运动: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的普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运动。曾在1942年、1950年、1957年进行过3次。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在《人民日报》发布《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文章,进行“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和反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1958年8月底,整风运动结束。
(2)反右派斗争:针对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反革命分子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猖狂进攻的问题,1957年7月,毛泽东部署反右派斗争。为此,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右派斗争,到1958年夏季反右派斗争结束。但在斗争过程中某些人犯了严重的扩大化的错误。
(三)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1.表现:1958 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评价
(1)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2)总路线的影响,加上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以及当时的自然灾害等因素,导致1959至1961 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材料一、报载:《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

史料二、我国今年钢的生产量,要比去年翻一番,就是说从去年的五百三十五万吨跃增至一千零七十万吨。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振奋人心的伟大号召。全力保证钢产量翻一番,是全党全民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
——《立即行动起来,完成把钢产量翻一番的伟大任务》
根据史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大跃进”运动的特点和危害。
特点:“大跃进”运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高指标,“浮夸风”盛行。
危害:“大跃进”运动技术水平低,资源浪费严重,环境破坏大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事件
特征
影响
社会主义建
设总路线
“多快好省”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大跃进”
“高速度”“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大二公”“一平二调”
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左”倾错误;
(四)国民经济的调整与“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
1.目的:为了克服困难,从1960 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2.方针和策略
(1)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2)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重要调整。
(3)1962年,召开七千人大会,深入总结经验。
3.结果
(1)1962 年下半年到1965 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
(2)1964 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
请同学们结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成功探索和失误,探究这一时期社会主 义建设的经验 、教训 。
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②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③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
④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
⑤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二、 “文化大革命”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P164相关内容,分析归纳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原因。
1.原因:
(1)党内的指导思想上存在着“左”倾错误。
(2)20 世纪60 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为此,他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 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 梳理"文化大革命”的过程,完成下列表格。
{0660B408-B3CF-4A94-85FC-2B1E0A45F4A2}时间
事件
1966年春夏
“文革"全 面发动
1967年初
“一月风暴”“全面夺权”
1969年4月
中共九大召开
1971年9月
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政变
1972年
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纠正极左思潮,使各项工作出现转机
1975年
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领导进行了各方面的整顿,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
1976年9月
毛泽东逝世,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
1976年10月
粉碎江青反革 命集团,“文革"结束
3.“文化大革命”的性质:“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工业
工业体系;三线建设改善了工业布局。
农业
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
国防科技
原子弹、氢弹、中远程导弹、人造卫星等。
外交
中国外交打开了新的局面.
教育卫生
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
(一)新中国在各个方面的建设成就
1、工业:
(1)基础工业建设:从“一五”时期起到“四五”时期,我国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2)三线建设: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
2、农业: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我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袁隆平在从事水稻研究
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
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
3、国防科技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美苏的核垄断
1967年氢弹爆炸成功。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我国于1970年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我国是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4、外交:
1971.10,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开怀大笑
中国国旗在联合国总部大楼前飘扬
这些外交成就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
5、教育卫生: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蓬勃发展;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的骨干力量大批地成长起来。
(二)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和模范人物
这一时期形成的崇尚老、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劳模精神不断激励着人们。
(三)伟大成就建设的意义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有何重要意义?
意义: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中共八大
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
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国民经济调整,“四个现代化目标”
“文化大革命”
原因
经过
结果
伟大的建设成就
成就:工业、农业、国防科技、
外交、文化教育
意义:开创性,奠基性
课堂小结
谢谢
同课章节目录